文档详情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

枫**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04KB
约8页
文档ID:447891044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_第1页
1/8

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异独创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创造性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 物的本质及其内部联系, 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 独特、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 它是人创造力的核心成份, 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 是人类思维能力的最高体现, 是人类意 识发展水平的标志 创造性思维既具有一般思维活动的某些特点, 又具有不同于一般思维的 独特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思维结果的首创性、独立性和新颖性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 的,以提供具有重大社会价值、 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为标志 在这种思维过程中, 没有现成 的可供借鉴的解决问题方案, 必须打破惯常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 将已有知识经验进行改组 或重建, 独辟蹊径, 创造出不同寻常的思维成果 例如,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 平同志所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典型代表它在香港、澳门回归 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也必将在解决台湾问题上产生积极影响 这一划时代的伟大构想, 新颖独特, 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必将记入社会发展的历史史册首创性、 独立性和新颖性 是创造性思维的本质特征。

当然, 对于以掌握继承前人的间接经验为主的学生来讲, 如果所解决问题对其来说是新颖的, 在解决问题活动中不因循旧例, 有所发现, 有所创新, 尽管不 一定提供前所未有的、具有巨大社会价值的创造产物,也属于创造性思维2.运思过程的非逻辑性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遵循思维的逻辑规则,对事实材料进行 分析, 通过一步一步地推理, 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这是一般思维 创造活动需 要一般思维, 但更需要创造性思维, 才能有效地探索未知的实践领域, 提出前所未有的思维 成果 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 主体经验以及物质条件的限制, 使未知事物带有较大的模糊 性和不确定性, 给创造性思维的顺利进行带来很多困难 在这种情况下, 仅利用一般思维就 很可能缩手无策, 人们就需要打破思维的逻辑规则, 发挥创造想象的补充和预见功能, 通过 自由、灵活地联想,把抽象模糊的概念具体化、明朗化,提出预测性假说或模型,确定创造 性解决问题的合理方向 这就是说, 创造性思维带有极大的非逻辑性和跳跃性 创造性思维 的非逻辑性主要表现形式是直觉和灵感3.思维形式的综合性在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不是靠某种单一的思维形式,而是由 多种思维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高度统一的结果。

其中, 既有与事物具体情境相联系的形象 思维, 又有与抽象概念相联系的抽象思维; 既有作为新观点、 新设想产生基础和准备阶段所 进行的分析思维, 又有新观念产生瞬间所表现出的直觉、 灵感和顿悟等非逻辑性思维形式 (它 们和逻辑思维前后为序、 相互补充);既有为力求创新而进行的发散、 多向思维或求异思维, 又有为攻克难关而进行的收敛、 集中思维或求同思维 形式多样,表现各异 各种思维形式 之间都分别构成一组对立面,其中都存在着既互相区别、否定、对立,又互相补充、依存、 统一的矛盾关系 在这一对对的矛盾关系中, 各种形式的思维有机结合, 相互促进, 相互补 充,使人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富有活力、逐步深入4.强烈的目标指向性在整个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要解决的创造性问题会象磁石一 般地吸引着创造者, 使其着迷, 使其忘掉周围的一切, 全身心地投入创造活动中 对于一个 着了迷的创造者, 创造就是其生活的最终目标, 其它的一切都会被放到注意的范围之外 正 如普希金在谈其创作体会时说过的 “我忘掉了世界” ;俄罗斯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也说过 “当 我写什么东西的时候,吃饭、睡觉以及与别人谈话时,我都想着它” ;牛顿在专心研究问题 的时候, 竟把怀表当作鸡蛋放到锅里去煮等等。

这些都是他们对问题的迷恋和强烈的目标定 向作用的结果 如果创造的成果对整个社会的意义越重要, 对创造者的吸引作用也越大, 其 迷恋的程度也会更深二)创造性思维过程创造性解决问题比解决一般性问题有着更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 因此在它的运行中又 有独特的思维活动程序和规律 英国心理学家华拉斯通过对创造过程的分析, 提出了创造性 思维的四阶段理论, 把与创造活动相联系的创造思维过程分为准备阶段、 酝酿阶段、 豁朗阶 段和验证阶段1.准备阶段这是在创造活动之前,围绕要解决的问题,收集以往资料,积累知识素 材及他人解决类似问题的研究资料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准备工作做得越充分, 收集的资料越 丰富,越有利于开阔思路,从而受到启发,发现和推测出问题的关键,迅速理清思路、明确 方向、解决问题因此,在这一阶段,应努力创造条件,广泛收集资料,有目的、有计划地 为所规划的项目做充分的准备 为了使创造性思维顺利展开, 不能将准备工作只局限于狭窄 的专门领域, 而应当有相当广博的知识和技术准备 然后才能象我国伟大诗人杜甫所说的 “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2.酝酿阶段这是在积累一定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对问题和资料进行深入地 分析、 探索和思考, 力图找到解决问题的途经和方法的过程。

这一阶段从表面上看没有明显的思维活动,创造者的观念仿佛处于“冬眠”状态,但事实上思考仍在断断续续地进行着 这个时候在创造者的意识中可能对该问题已不再去思考, 转而从事或思考其它一些无关的问 题,但在不自觉的潜意识中问题仍然存在, 当受到一定刺激的作用, 又会转入意识领域 例 如,日间苦思不解的问题, 夜间睡眠时忽然在梦中出现 可见, 创造性思维的酝酿阶段多属 潜意识过程, 这种潜意识的思维活动极可能孕育着解决问题的新观念、 新思想, 一旦酝酿成 熟就会脱颖而出,使问题得到解决 3.豁朗阶段这是经过充分的酝酿之后,在头脑中突然跃现出新思想、新观念和新形象, 使问题有可能得到顺利解决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中, 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 意想不到地闪电 般地便迎刃而解,头脑似乎从“踏破铁鞋无觅处”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有一种“得来全不费 工夫”的感觉, 并显示出极大的创造性 这是对问题经过全力以赴地刻苦钻研之后所涌现出 来的科学敏感性发挥作用的结果这种现象称为“灵感”或“顿悟” 许多科学家的创造发 明过程中,都曾有过这种类似惊人的现象4.验证阶段这是在豁朗阶段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构想或假设之后,在理论上和实践上 进行反复检验, 多次补充和修正, 使其趋于完善的过程。

这个阶段, 或从逻辑角度在理论上 求其周密、正确;或是付诸行动,经观察实验而求得正确的结果在验证期,创造者需要经 过无数次地存优汰劣,才能使创造结果达到完美的地步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创造活动有效进行的重要心理因素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是目前素质教育的主要任务 创造性思维是在一般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是后天培养 和训练的结果教育过程中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1.保护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产生诧异并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 倾向 求知欲是好奇心的升华, 是人渴望获得知识的一种心理状态 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推动 人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 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部动力 具有强烈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人, 对 事物有着执着的追求和迷恋, 会在创造活动中获得精神鼓舞和情感满足 它是科学家、 发明 家有所成就的重要心理因素 在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和创设问题情境, 使 学生面临疑难, 产生求知需要和探索欲望, 积极思维, 主动提问和质疑, 要有意识地强化他 们对一切事物的兴趣,保护其好奇心和求知欲2.改变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学习传统的教育质量评定观,往 往强调学生循规蹈矩, 死记书本知识, 考试得高分, 顺利地升入高一级学校。

结果造成了教 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考试考什么,学生就背什么学生只能在固定的圈子里解答问题, 使整个教学和学生的思维趋于僵化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育者应安排学习情境, 鼓 励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自己去领会或发现事物间的联系;而不是注入式地给学生灌输死知识 要鼓励学生的创造性行为, 启发、 协助、 鼓励学生主动地独立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 题;而不要预先树立是与非、 对与错的绝对权威 特别是小学生回答问题时不必限定他们盲 从地接受成人认可的答案3.对学生进创造性思维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和策略,是发展学 生创造能力的重要途径科学有效的方法推动着科技的发展,也为我们解决问题开辟道路 在教学活动中,教育者要教会学生有效地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系统化和具 体化, 达到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 还要在解决问题过程中, 指导学生掌握一些创造性活动 的方法如运用类比推理、原型启发方法,探索新事物;利用逆向求索,打破思维定势的束 缚;把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 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发现法教学的作用等 等使学生的创造活动由盲目到意识明确,由被动到主动发展4.建立良好的创造环境,正确对待创造型学生。

创造才能的形成,除了个人的主观努 力外, 还有赖于良好环境的熏陶 一个有利于创造的环境, 不仅有利于求知欲的形成, 而且 还会刺激新思想的诞生, 使创造成果层出不穷 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善于发现和对待创造型学 生,在班级里建立浓厚的创造气氛 有些创造型学生可能比较顽皮, 爱争辨, 常有越轨行为, 经常提出各种怪问题 教师应该剖璞见玉, 善于引导, 保护他们创造的萌芽, 不要动辄厌恶 指责 要创造民主的、 平等和自由探讨的气氛, 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放手让 学生独立工作, 允许和鼓励每个学生大胆地、 毫无顾忌地发表各种设想, 而不急于过早评判5.开展创造性活动,培养创造性个性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仅和智力因素有关,而且 和一系列的非智力因素和个性特征有密切的联系 实验研究发现, 一个有创造力的人富有责 任感、热情、有毅力、勤奋、富于想象、依赖性小;喜欢自学,勇于克服困难,好冒险,有 强烈的好奇心;能自我观察、有较强的独立性,兴趣广泛,好沉思,不盲从等创造性个性 是在创造性活动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有计划、 有组织地开展一些诸如科技小组、 兴趣 小组、 文艺小组等实践活动, 有助于创造性个性的形成。

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活动, 需注意 如下几个方面:⑴向学生说明他们的好奇心、探索行为的社会价值和意义,鼓励和保持他们的自尊心、好奇心;⑵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进行活动;⑶鼓励学生的首创性、独创性,解除他们对错误的恐惧心理;⑷鼓励学生面对现实,接受变化;⑸帮助和引导学生对每个问题都力图寻求多种答案;⑹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个性的人接触;⑺鼓励学生大胆幻想、猜测和假设;⑻避免用固定的眼光看待有创造潜力的学生;⑼鼓励和支持学生专心致志、善始善终地活动,培养其韧性和恒心;⑽创造并保持一个民主、轻松的气氛,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一、创造性思维的概述(一)什么是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思维是相当于一般性思维而言的 它是创造活动中应用新的方法或程序, 创 造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创造活动是创造性思维产生的基础 同时, 创造性思维所产生 的新思想和新观念,对创造性活动的进行起着指导作用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 创造性思维是集中思维和发散集合的产物 集中思维又叫辐合思 维、求同思维、 封闭思维或硬思维, 它是探求事物共性或在众多的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佳方案 的思维形式发散思维又叫求异思维、扩散思维、开放思维或软思维,它是从多方向、多角 度、多层次展开的一种指向多种可能答案的思维。

没有发散思维, 思维活动不可能有所创造; 仅有发散思维, 也不可能选择到最合理的设计方案 所以, 在一项创造活动中, 人们须从发 散思维到集中思维,又从集。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