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中 药、天然药物的单方或复方中提取的有效物质制成的,可供注入体内, 包括肌肉、穴位、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使用的灭菌制剂,以及供临用 前配制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中药注射剂的产生在中医急诊和 中医临床疾病的治疗方面发挥了极大作用从第一支中药注射剂发展 至今已经历了 60 多年的历程柴胡注射液首开中药注射剂之先河 柴胡注射液始创于太行根据地百团大战之后,八路军在山西武乡成立 了“野战卫生部卫生材料厂”(后定名为利华药厂),1941 年,根据一二 九师卫生部长钱信忠同志的建议,由利华药厂研究室主任韩刚提出了 用柴胡制作针剂的主张和设计方案,并牵头研制经过他们艰苦工作 终于研制成了柴胡注射液,而且效果良好,无副作用这一重大成果, 在当时整个医药界引起了很大反响1943 年 5 月《新华日报》曾为 之发表了专题报道,称赞柴胡注射液研制成功是一大创举柴胡注射 液的问世,不仅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卓有良效的药品,而且标志着中药 注射剂时代的到来,使传统中医药在危急重症领域发挥积极作用的设 想成为可能,这对于中药药剂学的完善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 实践意义。
而在此之前,药剂学的研究远落后于药理学,致使大量的 中药研究成果只能淹没于文献之中而柴胡注射液因最初是在临床急 用的前提下开始的,故制成针剂并用于临床反较其它药为早柴胡虽 然制成针剂,但主要功效仍然是“透表泄热”,仍在中医辨证论治原则 指导下使用,基本保留了中药的主要特征,是典型的中药注射剂1954 年 12 月武汉制药厂对这一传统产品重新鉴定,确定疗效,投入大批 生产,成为国内工业化生产的第一个注射剂品种建国以后,开始着 手发展对中药注射剂的研制工作,50 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先后研 制出了“抗 601 注射液”、“板兰根注射液”等 20 多个品种用于临床 中药注射剂收载于中国药典始于1963 年版中国药典,而且是作为西 药收载的,如毒毛旋花子甙 K 注射液,有效成分为绿毒毛旋花干燥 成熟种子中提取的各种甙混合物作为中药的提取物——洋地黄毒甙 注射剂也收载于此版药典当时的中药注射剂有的投产至今还用于临 床,为中药注射剂的发展开辟了宽广的道路在 70 年代“大搞中草药 运动”中曾制出上千种中药注射液,除了中国药典收载外,各省市卫 生部门不定期陆续制订了“中草药制剂规范”、“标准”收载了大量的中 药注射剂,据统计,有资料报道的就达700 余种。
但由于盲目性大而 技术不太过关,现在已所剩很少《中国药典》1977 年版一部收载23 种,如丁公藤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毛冬青注射液、盐酸川芎嗪注射 液和银黄注射液等进入80、90 年代,《中药注射剂研究技术指导原 则》出台以后,广大中药科技工作者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 科学技术,研制成功了数种中药注射液,中药注射剂又陆续被批准生 产1985 年版中国药典只收载了盐酸麻黄碱注射液,而1990 版中国 药典则没有中药注射剂收载到 1995 年中国药典收载中药注射剂品 种 2 个,即止喘灵注射液和双黄连粉针剂部颁标准收载中药注射剂70 个品种1985~1998年,批准新药生产的中药注射剂有11个品种 具有生产批准文号的中药注射剂有共计105个品种,其中4 个粉针剂 分别为:双黄连粉针剂、丹参粉针剂、灯盏花素粉针剂和清开灵粉针 剂现在批量生产用于临床的中药注射剂约近40 种,但是不少品种 的工艺水平、质量标准还尚待改进提高,仅少数品种工艺教为成熟 影响较大、质量稳定的品种有清开灵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生脉注 射液、参芪扶正注射液以及双黄连粉针等近年来,由于执行 GMP 标准,采用先进设计和洁净技术,以及制剂生产工艺开发了新的给药 注射剂剂型,促进了中药注射剂工业水平的提高。
进入了中药现代化 的时代,采用以现代测试为手段的质量控制标准,特别是中药指纹图 谱这一世界性语言在中药注射剂中的应用,使对中药有效成份和有效 部位的评价有了数字化的概念,促进中药注射剂工艺的统一、规范和 优化,稳定产品质量,提高质量标准的可控性,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让 世界了解中药,让中药走向世界目前,中药注射液的使用在临床上 也已相当普遍,临床治疗发现,它们在治疗不少疾病,都发挥了较好 作用,如丹参、生脉、参麦注射液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常用药;康莱 特注射液和参芪扶正注射液在治疗肿瘤方面发挥了较好作用;鱼腥草 注射液是医院临床常用的抗病毒产品;清开灵注射液等更是被列入内 地中医医院急诊必要中成药目录其中参麦、醒脑静、清开灵注射液 在抗击「非典」中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中药注射剂发展到 现代主要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还有待解决,值得重视 1. 多数传统 中药的成份复杂,有效成份尚不清楚,加之中医用药多属复方,因此 给中药注射剂的制备和质量控制带来一定程度的困难中药注射剂的 提取方法不够完善,大部分产品是中药材综合成份的提取物,一些大 分子的杂质未能完全除尽,经放置一段时间后产生色泽发深、混浊、 沉淀、使澄明度不合格,甚至疗效降低影响临床应用。
2.中药注射剂 的质量标准还有待提高由于药品标准颁布的时间不同,已有国家标 准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中不可避免地留下当年技术发展水平的烙 印,据国家药审中心专家透露,现在已有国家标准的 100 多种中药注 射剂中,因而水平参差不齐除少量新药标准外,大部分中药注射剂 的质量标准有待提高部颁标准收载的 70 种注射剂中,有 9 种以芦 丁为标准品测定总黄酮成分,而相应的品种中不含芦丁,8 个品种无 含量测定项目,约5 个品种仅规定特定波长下的吸收值,有的品种可 测成分的含量很低,还有的品种缺少原料标准依据不完善的标准进 行仿制,难以保证仿制药与被仿制药的一致性 3. 中药注射剂的不 良反应问题值得关注据有关文献,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不良反应 明显多于其他剂型:1960-1993 年780 篇 3009 例中药不良反应报道 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仅占 6.3%;1990-1999 年 460 篇 1291 例中 药不良反应报道中,中药注射剂引起的占 55.62%;中药注射剂的不 良反应类型以过敏反应( 44.6%)和过敏性休克(22.8%)为主引 起中药注射剂临床不良反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上述质量原因, 还和药物的成分有关,因为有的中药有效成分本身就是致敏原,如绿 原酸及一些动物性成分。
此外临床使用不当也是出现中药不良反应的 重要原因,包括:中药注射剂和其他药物混合使用,超剂量使用此 外不按照中医理论辩证使用,也是造成不良反应原因,而且这个问题 往往被忽视以上问题严重制约了中药注射剂在临床上的大量使用, 特别是不良反应值得重视,中药注射剂在临床运用最大的阻碍来自医 生对其安全性的担心,其次是对其疗效的不信任现在现代中药注射 剂主要研究方向一致认为朝定向、定量给药和安全、稳定、高效方面 发展定向给药包含着两方面的概念:一是药物作用的靶细胞和靶组 织确切,充分发挥中药注射剂的治疗作用,二是做到中药注射剂中的 药物靶向给药,如毫微球,毫微粒,毫微乳,脂质体等技术,使药物 富集于某些病变器官、组织或细胞,提高疗效,降低副作用 在有 效成分与药效学筛选的工作中,随着化学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快速发 展,中药中的化学成分的药理学活性与相互间作用将逐步地揭示清 楚,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将显著提高中药注射剂药物在体内的吸 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研究将有长足的发展 定量给药也包 含着两方面的概念:一是中药注射剂中的有效成份作为“药物”的量将 清楚地确立,使中药注射剂的药物剂量更准确、更可控。
质量标准中 指标成分的概念将成为历史;二是为使中药注射剂中的血药浓度维持 在治疗窗的范围内,应研究给药方式和剂型使药物维持稳定和血药浓 度水平这就要求中药注射剂中有效成分的药物动力学研究有更深一 步的进展,某些有效成分可采用控缓释毫微水平的发散系给药系统给 药 为了提高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除了在分离提取方面 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外,中药冻干粉注射剂将是中药注射剂发展的主 要方向之一因为只有有效成分清楚的处方,才有条件制成冻干粉注 射剂对溶解性差的成份,可通过附加剂的助溶解决澄明度与剂量的 矛盾冻干粉注射剂无论是在物理稳定性或化学稳定性方面优势是明 显的 在解决定向定量、安全稳定的诸问题时,中药注射剂高效的 特点将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中药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基础药理、药物 分析以及相关提取分离技术的发展与突破,中药注射剂日益受到医药 界的关注,尤其在竞争国际化的时代,相对于已被西方国家抛开了一 段距离的我国化学药品产业,中药注射剂毫无疑问地被寄予了更大的 希望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药注射剂将成为我国制药产业在未来开 拓国际市场的潜在优势项目事实上,现在看好这一市场的不仅是中 国本土企业,不少国外企业对中药注射剂已不再只是"表示兴趣 "。
目前一些欧美企业和科研院所也正在纷纷开展对于中药注射 剂的研究,中药注射剂正在一步步突破亚洲文化圈,走向世界在中 药现代化的道路上我们将走得更快、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