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口转变的理论与实践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5.59KB
约14页
文档ID:191601207
人口转变的理论与实践_第1页
1/14

人口转变的理论与实践 迄今为止,人口转变理论被公认为比较成熟的理论然而它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实践中得到提升和发展的——须要不断地总结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动的新鲜经验,特别是“后人口转变”的新鲜经验,做出新的阐发传统人口转变理论1.产生和形成过程18世纪中叶发生产业革命,科技进步不断给经济发展注入活力,劳动生产率获得前所未有的提升,工农业产品产量迅速增加,导致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创出新高,人口神话般地增长起来进入19世纪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法国率先打破人口高增长的局面1801~1810年法国人口出生率为32.0‰、死亡率为27.8‰、增长率为4.2‰;到1891~1900年出生率下降到22.1‰、死亡率下降到21.4‰、增长率下降到0.7‰,进入很低的增长状态[1]英、德等西欧一些国家紧随其后,虽然出生率、增长率没有达到法国那样低的程度,但是均出现明显下降,人口转变波及西欧工业化水平较高的国家法国社会人口学家杜蒙特(A.Dumont)注意到这种情况,企图用“社会毛细管说”解释他认为,人的生育行为与向上发展欲望成反比,类似毛细管虹吸现象:向上发展力量越强,生育欲望下降越明显,人口增长率下降越是不可避免。

以马歇尔(A.Marshall)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派,侧重于微观经济行为分析,引进边际效用理论,对人口转变研究做出另辟蹊径的解读不过他们的研究还是初步的,没有对人口转变的成因、表象和特征做出深入一步的探讨能够做出进一步探讨的,当属法国人口学家兰德里(A.Landry)他在《人口的三种理论》一文中,提出和论证了人口变动和发展的三个阶段,即初始阶段、中期阶段、现代阶段,并给出相应的理论解释其后在《人口革命》一书中,将人口变动“三阶段”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论证“三阶段”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告诫人们不要忘记雅典和罗马因为人口减少而衰败的教训,认识不同发展阶段可能带来的问题与此同时,美国社会人口学家W.汤普森(W.S.Thompson)比较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地区的人口状况,将其归结为三个不同的人口发展阶段,与兰德里的“三阶段”论可谓异曲同工,已经具备初创时期的人口转变理论特色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人口学家诺特斯坦(F.W.Notestein)集前人研究成果之大成,创立了比较全面、系统的人口转变理论,在人口转变的前提、基础、形式、内容、结果等方面做出比较完整的阐发上述情况表明,人口转变理论是逐步形成、逐渐走向完善的。

尽管诺特斯坦集前人研究之大成,他的论述常被作为人口转变理论的代表,但是人口转变理论和其他事物一样,是不断发展着的,需要加以补充和完善,是一个在实践推动下发展着的理论概念可以概括为:人口转变理论是对人口自然变动本质的一种理论抽象,主要阐释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规律性变动的基础、图像、特征、结果和影响包含如下两层含义一是对人口自然变动本质的理论抽象人口自然变动,指由于出生、死亡、迁移三因素造成的人口规模和数量变动出生使人口规模和数量增大,死亡使人口规模和数量减小,迁入造成人口规模和数量增大,迁出造成人口规模和数量减少人口(population)原本即为总体之义,后演变为不加注明即专指人口——人口不是单独的个人存在,每个人的行为受到经济、社会、观念、家庭等因素的制约,出生、死亡、迁移概莫能外以出生为例,前提是受孕,受孕的前提是男女之间的两性关系,由此牵涉婚姻、家庭、生育观念以及每个家庭在社会经济中所处的位置等人类自脱离动物界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增进和人的智力的不断提升,生育旋即从单纯的生物行为中分离出来,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将个人行为置于家庭和社会行为之中人口转变理论透过生育现象,揭示出生育率变动中人口、经济、科技、社会等各种方面的因素,揭示出生育率带有规律性变动的内涵。

人口转变理论旨在通过对出生、死亡、增长带有规律性变动的研究,阐发人口怎样与不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从中找出可以驾驭的规律二是对影响人口转变的相关要素做出科学阐释这是人口转变理论的主要内容,重点是对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转变的基础、图像、特征、结果和影响做出符合客观发展规律的科学分析和概括虽然在人口转变形成之前,关于出生、死亡、自然增长等的研究已经存在,并且取得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将三者放在一起探寻变动和发展的规律,取得的成果是有限的正因为这样,人口转变理论才能作为独立的人口学理论存在和发展起来2.基本的理论观点人口转变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既有人口再生产发生根本性改变的原因,也有产业革命经过一个世纪左右发展,社会经济发生新变动的背景进入19世纪,法、英、德等西欧一些国家死亡率、出生率出现长期持续的下降,人口转变理论正是对“三率”带有规律变动的合理抽象什么是合理抽象的理论?是对实践中带有规律性的现象做出符合事物本质的概括和总结,是来源于实践并且应用于实践的理论人口转变理论之所以具有生命力,为不同学派所公认,要义在对实践的科学抽象和合理概括上其基本的观点如下其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提到人口转变,不能不提及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二者都以人口出生、死亡、自然增长变动为基础,将人口再生产按照一定的标准区分为不同的类型,一般区分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类型,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类型,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类型三种区别在于,人口转变旨在探索不同类型之间的转换,包括转换的原因、图像、特征、结果和影响等,涉及人口、经济、科技、社会诸多范畴三种或多种人口再生产类型被看作人口转变的三个或多个平台,研究从一个平台转变到另一个平台的规律性变动,找出影响的决定性因素从这样的视角观察,人口转变图像要更全面、更广泛一些,人口再生产三种类型亦可包含在其中,成为转换的三个阶段性平台(见图1)图1 人口再生产三种类型与人口转变示意图1显示,1~3为人口再生产高、高、低类型区,4~6为扩展区,7~8为缩减区,9~11为低、低、低类型区1~3区和9~11区,表现为简单人口再生产类型特征,只是1~3是人口高出生、高死亡造成的低增长;9~11是人口低出生、低死亡形成的低增长4~8区间人口转变最为活跃,出生率、死亡率、增长率均发生激烈变动,总体上表现为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转变过程,只是3~6为人口增量转变区间,6~9为人口缩量转变区间,最终完成向低、低、低类型的转变。

其二,人口转变的基本特征在人口阶段型转变背后,潜藏着经济、人口、科技、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变动,人口转变是多种因素交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图像和基本的特征,表现为以下5点第一,人口转变从死亡率下降开始图1中与X轴3对应的图像部分,为死亡率曲线开始下降起点,下降趋势一直持续至与X轴8对应的图像部分任何一个数量足够大的人口群体,进入人口转变必然从死亡率下降开始这是因为,总体人口死亡率下降是生产力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人口再生产对食物的需求得以满足的结果;科学技术特别是医学技术进步取得较大突破,从而降低了某些疾病的致死率科学技术和人的智能总是不断发展的,因而劳动生产率和医学等的技术进步是不断前行和不可逆的,因而死亡率的下降也是带有持续性质的第二,在由第一向第二、第二向第三种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过程中,发生人口增量由增到减转折,这是事关人口转变全局的重要转折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域人口年龄结构不尽相同,这个拐点出现的时间可能很不相同,但是应在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至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上升到峰值之前,大致是可以肯定的,如图1X轴6对应的区域部分人口转变到此位置,说明传统人口转变已接近完成,需要高度重视人口转变这个节点出现的时间。

因为越过此点,人口再生产即开始向“三低”类型转变第三,出生率下降到“三低”类型后继续下降的惯性比较强对此,可以在许多出生率接近死亡率的国家或地区找到佐证然而近年来发现,“三低”类型也并非不可救药、一成不变,北欧和西欧某些国家出现少许出生率和增长率回升,就是现实的例证目前,对此下任何结论都为时过早,需要等待和观察,由实践做出最终的结论第四,人口转变的结果人口转变的结果,是走向“三低”人口再生产类型较早完成转变的西欧、北欧地区的国家及日本等即是典型,正在转变的一些国家亦可证明然而如前所述,是否出生率、增长率降下去以后便一去不复返了,还有待实践证明,不能就此下结论不管怎样,总体人口、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甚至降至或接近零增长,有可能,并且已有先例第五,人口转变的影响人口转变遵循“高、高、低—高、低、高—低、低、低”变动规律,为达到一定数量人口群体的变动规范出转变的轨迹,从而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彰显其实证研究价值对于经济发展而言,其不仅揭示了总体人口的数量变动规律,为社会再生产提供相应数据支持,而且提供了每个阶段人口变动的基本特征,制约和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结构特别是由高、低、高向低、低、低这一转变过程,普遍出现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上升、老少被抚养人口之和占比下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黄金时代”,提供相应的“人口盈利”“人口红利”,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之一。

而越过峰值之后,则出现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老少被抚养人口之和占比上升的人口亏损、人口负债期,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呈增长趋势,在颇大的程度上制约着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节奏而老龄化的推进和逐步加深,虽然有利和不利的因素同时存在,不过从总体上观察,不利的因素要更多一些因此,需要在老龄化严重阶段到来之前,未雨绸缪做好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各种准备,尤其需要建立覆盖全社会、公平、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积累必要的养老保险基金后人口转变刍议自从“后工业化”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在原来词语、命题、概念前面加上一个“后”字,赋予其新的含义,显得颇为时髦并很快流行开来诸如后城市化、后现代化、后金融危机时代等还有将“后”字加到后面的,像80后、90后、博士后一类后人口转变”同其他“后”字加到前面的新词语一样,是相对原来已有的命题、概念而提出并赋予新的含义的因此,要弄清带“后”字的新词语、新概念,首先要清楚不带“后”字的原词语、原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将不带与带有“后”字的词语、概念联系起来、区别开来进行考量其实上述不带“后”字、一般或传统意义上的人口转变,本身便留有一个缺口——转变到“三低”阶段以后,转变是停止还是要继续进行下去?继续进行下去又转变到何方?对此,美国人口学家H.莱宾斯坦(Harvey Lebenstein)提出:在完成城市工业社会转变和实现现代化的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降到很低的水平,死亡率保持稳定的低水平,出生率略有波动但趋于世代更替水平,人口增长率可能下降到很低水平,甚至下降到零以下。

这就突破了一般人口转变三阶段、三类型模型束缚另有人口社会转变论者,提出仅从经济因素考量人口转变是不够的,还必须纳入社会学视野;也有学者对死亡率率先下降提出质疑,认为出生率与死亡率可能同时下降,甚至有的出生率下降先于死亡率下降其中尤为值得提出的是布莱克(C.P.Blacker)、柯尔(A.Coale)和胡佛(E.M.Hoover),他们的论证有些已超出传统人口转变范畴,触角已经伸到后人口转变边缘1947年英国人口学家C.P.布莱克发表《人口增长的阶段》一文,将人口转变分为以下五个阶段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在很高的水平上实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率先出现下降,与出生率之间的差距逐渐加大,由此造成人口的加速增长后早期扩张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较低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二者之间的差距扩展到最大值,人口增长率最高;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则导致增长率开始下降低位静止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