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科举竞争压力下底层文人的职业选择及其生存境遇探秘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5KB
约7页
文档ID:310806020
科举竞争压力下底层文人的职业选择及其生存境遇探秘_第1页
1/7

科举竞争压力下底层文人的职业选择及其生存境遇探秘=“news_bd”>   晚明时期,商业出版空前繁荣,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职业出版人群体的形成这里所说的职业出版人群体,包括书坊主、编辑、以向书坊提供书稿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作者、抄写工和刻印工等   一、晚明职业出版人群体形成的背景   晚明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图书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商业出版空前繁荣在由官刻、私刻(又称家刻) 和坊刻共同支撑的出版业中,坊刻超过了官刻,开始居于主导地位除了传统的出版中心建阳、杭州等地外,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商业出版和图书流通中心,主要有南京、苏州、湖州等,其中仅南京一地万历时期就有150 家左右的书坊,北京的坊刻虽然不及上述地区发达,但图书流通却异常活跃刻印技术有了突破性发展,套印、饾版和拱花技术发明并被进一步采用,字体、版式和装帧亦发生了很大变化,图书的外在形态日趋多元化和精致化出书品种和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通俗文史读物、日用类书、蒙学读物和以应对科举考试为导向的举业用书成为商业出版的主打品种一些文人特别是中下层文人将创作和编辑图书作为重要的谋生方式,新兴的作者队伍开始形成。

以工商业者为主体的市民阶层成为商业出版的主要受众,与此同时,受商品经济大潮的影响,图书受众中士大夫阶层也开始分化,相当一部分士大夫的生活方式、人生态度、价值观念以及审美趋向和阅读情趣都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渐与市民阶层趋同① 商业出版的繁荣必然催生职业出版人群体的形成   明代,为了加强社会教化和思想控制,大力发中国论文网交易安全展教育,广建学宫,基层城乡普遍设有社学(除此之外,还有私塾和宗族成立的义学、乡学); 县、府设有县学和府学; 南北两京则有国子监明代放宽了对入学资格的限制,本地官员军民子弟中端重俊秀者皆可经童生试进入府州县学明中后期科举制度也达至鼎盛,学校和科举的发达大大激发了人们的求学欲望,由此导致了求学人数的激增,上海县崇祯七年的应试童生不下二三千人〔1〕; 根据顾炎武的估计,明末全国生员不下五十万人〔2〕求学人数的激增造就了一个规模庞大的士人群体,进一步加大了科举竞争的压力明中后期虽然科举考试录取人数有所增加,但与规模日益庞大的士人群体相比,乡试和会试的录取率却呈逐年递减的趋势,据郭培贵先生统计, 成化至嘉靖年间,乡试录取率平均在3. 95% 以下,隆庆以后更降至3. 1% 以下。

〔3〕这就意味着绝大部分士人不能进入官僚队伍,由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以生员和落第士子为主的底层文人阶层同时,晚明商业的空前繁荣,造成了士人特别是底层文人的整体贫困化②,很多底层文人已经不可能一心只读圣贤书,而是面临生计问题   对于底层文人来说,除了从事文字工作外,绝大部分都缺乏其他的谋生技能晚明商业出版的发达为底层文人提供了一个职业选择的空间早在南宋时期,在刻书业比较发达的建阳、杭州等地就出现了以经营书坊为业的职业出版人,建阳形成了余氏、刘氏、蔡氏、黄氏等几大刻书世家③,杭州则以陈起父子的陈宅睦亲坊书籍铺和鬻书人陈思为代表据叶德辉《书林清话》等,陈起父子刻书达四十余种①,陈思则以卖书为主,兼营刻书他好古博雅,搜遗访猎,以足其所藏,与夫故家之沦坠不振,出其所藏以求售者,往往交于其肆,且售且卖,久而所阅滋多,望之辄能别其真赝〔4〕随着书坊的兴起,这些地区出现了职业编辑和以书写、刻印为生的手工业者,建阳就有文人从事专门的编辑工作,如叶棻、俞成、魏庆之、刘仲吉等都曾为建阳书坊做过编辑工作②由此可见,南宋时期已经开始出现职业出版人,但尚未形成一个群体,而且主要集中在建阳、杭州等极个别地区   二、晚明职业出版人群体的构成   (一) 书坊主群体   书坊主群体的真正形成是在晚明时期,这一时期,很多商人开始投资于出版业,设坊刻书。

徽州休宁富商汪廷讷以经营盐业致富,并做过南京盐课副提举、宁波府同知,后投资于出版业,在南京设坊刻书; 徽州歙县吴勉学在广刻医书获利后又搜古今典籍,并为梓之,刻赀费及十万③除了商人投资于刻书业外,一些落第文人、监生、生员乃至普通的儒生也开始设坊刻书汲古阁主人毛晋早岁为诸生,有声邑庠,已而入太学,屡试南闱,不得志,乃弃其进士业〔5〕,刻汲古阁书,风行海内〔6〕,入清后,其子仍以汲古阁为号刻书,刻书总量达六百余种金溪人周时泰、周文卿、周文炜皆为南京国子监监生,均为南京著名的书坊主④建阳书坊主余象斗为邵武县诸生时就亦儒亦商⑤钱塘诸生陆云龙困场屋二十余年,遂绝意仕进,与弟人龙设坊刻书,从事商业化写作和出版⑥另外,一些普通儒生也设坊刻书,将出版业作为安身立命之所,寓居金陵的金溪人王世茂就以车书楼为号刻书、校书,并藉此广交士人; 王安石第二十二世孙、金溪人王凤翔及其子维鼎长期寓居南京,以光启堂为号刻书,镌名家文集于金陵,遍行海内〔7〕   在商业出版大繁荣的背景下,不仅底层文人设中国论文网团队专业坊刻书,一些官宦世家也投资于商业出版,如浙江吴兴的闵氏、凌氏都是仕宦家庭,皆以家族刻书著称其中较早从事套版印刷的闵齐汲,其父闵一范为万历八年进士。

凌濛初的祖父凌约言为嘉靖十九年进士,父凌迪知为嘉靖三十五年进士,历工部郎中,后罢归, 闭户著书,林下三十四年,日校雠群书,雕板行世凌濛初则以副贡生为上海县丞,迁判徐州⑦,他除了编选二拍等外,还继承家族刻书业,刊刻了大量图书   晚明时期,南京、苏州、湖州、建阳、杭州等城镇书坊林立,多则上百家,少的也有几十家,由此形成了一个书坊主群体   (二) 职业编辑群体   在印刷术发明之前,编辑工作主要是收集、整理和校对文字资料,而且很多时候是编著合一即使是在印刷术发明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编辑也未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职业宋代,在商业出版中心建阳等地虽然出现了专职编辑,但由于商业出版的规模还比较小,绝大多数书坊主都是自行承担编辑工作,直到明前期,这种状况都没有改变   晚明时期,南京、苏州等城市,不仅书坊众多,而且图书出版的规模大、品中国论文网流程透明种丰富,必然需要一批专业化的编辑队伍从事专职编辑工作的,大都是底层文人,其中有些是生员和监生明中后期,很多生员久试不第,为维持生计,有些就来到商业出版发达的地区从事编辑工作王焞、朱鼎臣、吴敬所就是如此王焞,字次公,号赭玉,繁昌人,由天启四年岁贡任旌德训导,升蒙城教谕,终金山卫教授。

〔8〕在入监前,王焞曾客居秦淮二十年,长期从事编辑工作他在《柬程玄度》中说: 落莫王孙,制科不售,种豆屡萁,去作三村学究,又苦肮脏自豪,不趋软熟,为庸酸东道强项门生,作绕指先生,只得驱车执戟而游于梓人,月选文字五千卷,博青蚨数十缗〔9〕他曾为王世茂的车书楼编选《精选当代明公短札字字珠》《春雪笺》等郓城生员黄国翰、黄之芳、黄之芬以及宛陵生员刘维诏、豫章府生员等都曾为车书楼做过编辑工作① 朱鼎臣,字冲怀,临川人②,长期受雇于建阳书林,编辑有《唐三藏西游释厄传》《三国志史传》《南海观音菩萨出身修行传》《鼎镌徽池雅调南北官腔乐府点板曲响大明春》《徐氏铜人针灸全书》《四民便用不求人博览全书》《新刻邺架新裁万宝全书》等吴敬所,号养纯子,金溪人,长期受雇于南京书坊,编辑有《新镌刘生觅莲记》《新刻公余胜览国色天香》《新刻三妙传》等   (三) 职业作者群体   两宋以前,由于出版的商业化程度极低,在整个刻书系统中,官刻居于主导地位,且以刻印传统的四部典籍为主,受众也主要是中上层文人和备考的士子宋元时期,虽然出版的商业化有了很大发展,坊刻开始兴盛,但书坊仍以刻印传统的四部典籍为主晚明时期特别是万历以后,商业出版空前繁荣,在建阳、南京、苏州、湖州和杭州等地书坊林立,职业作家群体由此应运而生。

除了为书坊做编校工作,晚明时期,很多底层文人还以市场化写作的方式投身于商业出版中,成为职业作家,邓志谟、郭伟、陈台就是以向书坊提供书稿为谋生手段的职业写手邓志谟(1559—约启祯年间),字景南,别字明甫、鼎所,号邓百拙生( 或百拙、拙生),别号竹溪主人、竹溪散人、风月主人、啸竹主人③ 邓志谟曾长期游闽,在建阳至少二十年左右,以为书坊编纂图书(主要是通俗读物) 谋生他在给朋友的信札中说: 弟自豫章入闽,复自闽归豫章,往返数数〔10〕又说: 不佞谫谫学,糊口书林,所刻帙,不知殃梨枣、污剡藤几许〔11〕他编纂的图书有《刻注释艺林聚锦故事白眉》《精选故事黄眉》《锲音注艺林晋故事白眉》《锲音注艺林唐故事白眉》《锲旁注事类捷录》《新锲近代许旌得道擒蛟铁树记》《锲唐代吕纯阳得道飞剑记》《锲五代萨真人得道枣记》《锲旁训古事镜》《新刻四六旁训古事苑》《丰韵情书》《新刻一札三奇》《山水争奇》《风月争奇》《梅雪争奇》《蔬果争奇》《童婉争奇》《花鸟争奇》《弄丸集》《锲音注竹溪蝉吟稿》《得愚集》《续得愚集》《释旁释鸡肋集》等这些图书大都由余氏萃庆堂等建阳书坊刊刻,亦有由南京书坊刊刻者在与建阳余氏萃庆堂的关系中,邓志谟的身份俨然是萃庆堂的签约作家。

郭伟也一直致力于商业化写作,不过与邓志谟专注于通俗读物的创作不同,郭伟主要为书坊撰写高头讲章 (亦即从科举考试的角度阐释四书五经的考试用书)郭伟,字士俊,一字洙源,晋江人, 年二十四,受聘于三山(福州别称———引者注) 余泗泉始纂《鳌头龙翔集注》并《集注发明》共八种,海内家传户颂,珍如拱璧继而流寓金陵,撰著《崇正录》《名公答问》凡三十七部,金陵泊( 当为‘洎’之误———引者注) 吴中刘龙岗、刘左山、王履斋、王养虚、刘望台、吴少川、唐龙泉、李少泉、周如溟、唐玉予、龚少冈、王荆岑、晏少溪、周启华、周临岐、张少吾、徐松野、王振华、傅少山、杨君儒等各分梓而行之,一时纸贵其《四书金丹》,陈仁锡序之,最后成《集注全书》,吴中李光垣、唐际云、杨君儒购闵家板,镂之于三友堂〔12〕由此可见,郭伟先是受聘于建阳余泗泉,随着其著述的畅销,开始转向金陵、苏州等地,与其合作的书坊亦随之渐多,竟达二十四家陈台,字鼎候,江浦人,生员,其弟陈应元在《尚书秘旨题辞》中说: 伯兄鼎侯与予共一师传,余幸早释褐,伯兄少馁于庠,以坎壈故,肆力于简编〔13〕可见,陈台系因科场困顿失意才肆力于简编的。

实际上,陈台的著作如《尚书定符纲目》《四书秘旨》《精镌尚书笥中利试题旨秘诀》(又作《尚书秘旨》) 等都是高头讲章,也是典型的商业化写作在当时的出版人群体中,还有一些知名度较高的文人,不只是从事商业化写作,而且参与图书的策划、编纂或校对,冯梦龙、陈继儒就是如此冯梦龙撰述、编校、评点的图书达八十余种,大部分是通俗读物,即使是举业用书,也是以应试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冯梦龙还为书商策划选题,很多情况下,他既是作者,又是编辑陈继儒也是当时的畅销书作家,他编纂和评点的图书达百余种,他还组织一些穷儒老宿隐约饥寒者,使之寻章摘句,族分部居,刺取其琐言僻事,荟蕞成书,流传远迩,款启寡闻者,争购为枕中之秘,于是眉公之名,倾动寰宇〔14〕除了书坊主、编辑和作者群体外,商业出版的发展还需要一支庞大的写刻匠和印制匠队伍晚明时期,随着商业出版的发展,形成了一支庞大的从事写刻和印制的手工业者群体,以毛晋汲古阁为例, 汲古阁后有楼九间,多藏书板,楼下两廊及前后俱为刻书匠所居〔15〕,据其子毛扆所述,仅印匠即达二十人① 据李国庆先生统计,明代刻印工可考的就达5700 余人〔16〕,其中绝大多数都在晚明时期   三、晚明职业出版人群体的生存境遇   (一) 经济境遇   大体来说,书坊主的物质生活相对比较富足,有的甚至是富甲一方的巨贾。

汪廷讷以盐商致富后投资于出版业,曾任南京盐提举、宁波同知等职,集官商于一体汪在家乡建有宏大的环翠堂花园,生活极。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