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新发展路径探析摘要: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和一定的科学价值,其历史文化价值深厚,社会价值突出当前,社会政策、经济发展、新兴技术、社会文化等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但年画内容缺乏创新、形式陈旧,发展资金严重不足,专业制作人才奇缺,经营管理不善,商标与知识产权意识不强,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有效传承和健康发展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新发展的路径体系构建,应以挖掘与整合年画资源与各类要素资源为基础,构建年画传承人为核心、企政学研媒共同参与的创新发展主体圈,以市场需求与文化需要为导向,以创意设计与创新技术为支撑,以产业链创新与扩展为重点,从而推动木版年画产业链完善、创新与扩展,实现市场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协调统一 作为优秀的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木版年画因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题材内容、深厚的文化艺术价值,被视为“木版年画鼻祖” “民间艺术的活化石” “民间艺术百科全书” 然而,随着时代、环境的变迁,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技术变革的加速,新群体、新思想、新技术对朱仙镇木版年画造成了严重的冲击,致使其在文化传承发展和市场空间拓展上,都变得异常艰难。
虽然有“天成” “天义德”等一些老字号还在经营发展中,但也在不同程度上面临着一系列经营问题,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因此有必要以更有力的措施推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创新发展当前文化界对于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产性保护、文化艺术传承、产业链延伸、创意设计利用、文化产业开发、数字科技运用等方面,且多为单一方面的发展路径探究,对其创新发展的系统性研究不足鉴于此,本文拟系统分析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新发展的内外动因,提出朱仙镇木版年画及传统美术类非物质文化?z 产保护与开发有效统一的一体化创新路径,以便全面地把握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环境,在着眼长远、尊重规律、适应社会、符合实际中,推动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良性发展 一、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由木版年画传承人及其生活创作空间、制作技艺与工具原料、作品与包装三个部分有机组成,各部分在历史与现实两方面均有其存在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审美价值、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教育借鉴意义,由此决定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新发展的必要性同时,在与文化、生态、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等外在环境因素双向互动、资源交换的过程中,朱仙镇木版年画面临发展危机,表现为政治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传统社会基础不再、新工艺技术冲击大、产品缺乏新意、资金人才不足、经营管理不善等,上述种种因素决定了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新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新发展的必要性 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审美特征和一定的科学价值,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故推动其创新发展显得尤为必要 (1)历史文化价值深厚 朱仙镇木版年画诞生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宋代商业经济繁荣,市民文化兴起,印刷技术发展,这一时期的开封木版年画经营空前繁荣据宋代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补笔谈》 (卷三)记载, “熙宁五年,上令画工摹拓镌板,印赐两府辅臣各一本是岁除夜,遣入内供奉官梁楷就东西府给赐钟馗之象”[1];又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十《十二月》记载:“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 ”[2]明代中期至清初,随着朱仙镇水运的繁荣,开封木版年画迎来了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朱仙镇有木版年画生产作坊 300余家,有的作坊所雇用的技工多达 300 余人,融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艺术风格的开封木版年画便以新产地朱仙镇而扬名天下[3]清末,朱仙镇商业渐渐衰落,多数木版年画作坊纷纷迁回开封市内新中国成立后,朱仙镇木版年画在题材上有所创新,一批反映新中国建设成就的新年画开始出现。
但在“文革”中,包括木版年画在内的文化艺术遭到毁坏,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在政府和民间的共同努力下,朱仙镇木版年画才得以恢复可以说,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史与开封城和朱仙镇的兴衰息息相关,它见证了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其所负载的历史信息也对研究我国年画及传统美术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一,朱仙镇木版年画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信仰文化内涵朱仙镇木版年画题材内容广泛,大多来自于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历史人物、小说戏剧等,通过象征性的神人、动植物等表达普通民众对祈福、求财、多子、多寿等美好愿望,如《天官赐福》 (见图 1) 、 《财王推车》 、 《刘海戏金蟾》 、 《三星图》 (见图 2) 、 《招财童子》 、 《麒麟送子》等不同的年画要符合不同张贴处的需要,如大门或头门贴秦琼、尉迟恭等武门神年画,已婚男女房间贴《连生贵子》《天仙送子》年画,中老年的房门贴福禄寿型的年画[4]这些年画有着浓厚的传统信仰色彩,反映了对神?o、祖先、历史、自然的无限敬畏、尊重与崇拜之情作为传统社会颇具传播力的媒介, 木版年画进一步强化了民俗信仰的认知与认同 其二,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审美价值突出朱仙镇木版年画具有线条粗犷简练、形象古朴夸张、构图饱满、色彩艳丽、门神像多等特点。
正如鲁迅所说:“朱仙镇的木刻画,朴实、不染脂粉,人物没有媚态色彩浓重,很有乡土味,具有北方年画的独有特色 ”[5]在形式美感上,朱仙镇木版年画线条刚健有力,雕刻粗细对比鲜明,粗犷中不失柔美;吸收了砖雕、木雕、壁画等构图手法,饱满紧凑,又匀称巧妙[6];造型主次差别明显,形象质朴夸张,“头大身小、人大马小”的构图方式也依然不影响整体的美观在色彩运用上,朱仙镇木版年画常用的颜色有墨黑、木红、丹红、槐黄、葵紫、苦绿等,色彩丰富、鲜艳,且将不同色彩调和使用,对比强烈 其三,朱仙镇木版年画还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开封木版年画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雕版印刷技术之上的,是印刷技术发展的产物,甚至可以说是当时最先进的彩色印刷术应用的产物在工序上,其采用木版与镂版相结合的印刷方法,以水印套色印制而成,图稿绘制、刻板与配色、水印与套色、装裱等工序流程都有严格的技术规范要求,其工序相当复杂在工具使用和原料选择上也体现出较高的科学价值,其不论是在梨花木的材质规格选择和宣纸的纸张质地大小选择上,还是在以植物、矿物质为主要原料的颜色炮制和刻刀、纸刷制作上,都极其考究可见,技术与艺术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一体两面 (2)社会价值突出 朱仙镇木版年画的社会价值体现在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
朱仙镇木版年画艺人既是文化的传承人,也是商业经营活动的从业者,他们通过木版年画的销售获得的经济收益朱仙镇木版年画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文化资源,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可在工艺品、古玩等市场上进行买卖交换,通过产业化运作,能够开发出多种类型的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可取得很大的市场效益 朱仙镇木版年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的外化物,儒家思想对其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集中承载了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认知当代,朱仙镇木版年画产生的农业社会基础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其所具有的增强家国观念、提高社会认同感、提升民族凝聚力等社会意义依然重要;产生于农业社会的木版年画虽难免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上与今人不尽相同,但其所包含的如敬畏祖先、勤劳勇敢、崇德尚义等文化内涵仍然值得推崇通过建设木版年画博物馆、开展木版年画进校园活动等,可提高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此外,朱仙镇木版年画艺术与现代美术、现代设计有着极大的相通之处,其手法、技艺、思维能够为平面艺术、造型艺术等所借鉴,同时其丰富的题材内容、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也是艺术设计的重要素材,可大大提升现代艺术的创作水平、表现力和观赏性 2.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新发展的紧迫性 社会政策、经济发展、新兴技术、社会文化等为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其在作品、资金、人才、经营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
(1)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从文化生态系统来看,朱仙镇木版年画受到外在的社会政策、经济技术、社会文化环境的极大影响,这些因素既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为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发展带来了挑战其一,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这一方面为包括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保护单位提供了资金、场所等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又通过直接或间接举措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供了便利,这成为朱仙镇木版年画之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创新的重要动力其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朱仙镇木版年画有了较大的市场空间,且文化经济、创意经济的产业资源也将不断涌向包括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内的传统文化资源其三,随着我国社会的加快转型,传统朱仙镇木版年画赖以生存的农业社会基础逐渐消失,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急剧改变,特别是大众传媒以更多渠道为人们带来更多类型的“读图”选择;而且木版年画所依附的居住环境也变化较大,如单门、铁门等房屋构造已经无法与木版年画达成协调一致[7]其四,传统木版年画依靠的主要是个体手工技艺,而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新材料工艺的发展,大机器胶版印刷等先进印刷工艺以其生产效率高、制作成本低、价格低廉、品种样式多等特点逐步取代手工木版印制,这对传统木版年画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
(2)存在的问题 当前,朱仙镇木版年画的产品、传承人、经营等无论是在保护上还是在开发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进一步发展其一,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内容缺乏创新,形式陈旧老艺人在作品创作上对新技术、新理念存在排斥态度,制作仍多依靠传统版式、传统题材,内容与时代需求不同步艺术表现形式也鲜有改进,且版画的质量标准也不统一,个别生产者为求数量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其二,朱仙镇木版年画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整个产值规模只有几百万,而且各经营单位的资金投入普遍不高,融资能力较低其三,朱仙镇木版年画专业制作人才奇缺,经纪、管理、营销人才也十分匮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朱仙镇从事木版年画印制的民间老艺人仅有 10 多位,且年龄都在 50 岁以上,同?r“父传子、师带徒”的传统传授观念和青年人兴趣低,也使其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境遇[8]其四,木版年画的经营管理不善,经营的组织机构仍多为家庭作坊式,没有专业化的管理公司,没有形成较好的品牌效应,且缺乏对新营销理念、技术、平台的利用,市场营销模式较为传统,木版年画市场缺乏活力其五,商标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强,一些老字号如 “老店天成”被抢注,而且木版年画市场上存在专利版权纠纷,侵权现象较为常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有效传承和健康发展。
二、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新发展的路径体系建构 朱仙镇木版年画创新发展的路径体系建构,应以挖掘与整合年画资源与各类要素资源为基础,构建以传承人为核心、企政学研媒共同参与的创新发展主体圈,以市场需求与文化需要为导向,以创意设计与创新技术为支撑,以产业链创新与扩展为重点(见图 3) ,以最终实现其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文化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 1.以资源挖掘与整合年画与各类要素资源为基础 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源是其创新发展的基础,挖掘与整合朱仙镇木版年画资源,既包括木版年画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与展示,也包括其现代化发展的要素资源整合与优化可通过构建完备的资源链,促进木版年画发展的文化资源与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组合朱仙镇木版年画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数不胜数的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资源一方面,我们应利用现代影像技术、新媒体技术等,将以实体形式存在的年画、雕版、印制工具及其生产空间数字化、虚拟化,将现代保存与修复技术应用到木版年画的保护之中,并构建以记录、整合、归类、建档、展示和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木版年画文化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这既可以是博物馆、艺术馆类型的现实空间,也可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