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学史关于三国演义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0KB
约3页
文档ID:25391112
文学史关于三国演义_第1页
1/3

一)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的特点就所叙的事件而言, 《三国志演义》以描写战争为主,可说是一部“全景性军事文学”作品1 它描写战争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在世界文学史中是罕见的全书共写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了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的战役,写得各有个性,绝少雷同:或鸟瞰全局,或特写片断;或以募敌众,或以强制弱;或设伏劫营,或围城打援;或江上水战,或陆上车攻;或强攻,或智取;以致火攻、水淹、马战,乃至徒手搏斗,表现各异,充分显示了战争的多样性和复杂性2《三国志演义》描写战争,又突出智斗,特别是在写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重大战役时,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在一起,重视写统帅部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战略决策以及战术的运用3 作者笔下的战争,多数并不表现得惨烈可怕,而如一曲英雄的史诗,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往往洋溢着诗情画意有时在激烈的战争中,又穿插着一些比较轻松的场面如在赤壁之战的进程中,作者不吝笔墨,大写诸葛亮与鲁肃乘雾联舟、群英会蒋干中计、庞统挑灯夜读、曹操横槊赋诗等等,把战争写得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感总之,这部小说中的战争描写,不仅仅歌颂了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赞美了智,传递了美。

(前三点采自袁行霈版本)4 《三国志演义》善于把握各次战争的联系与区别,写出战争的个别性袁曹官渡之战和吴蜀彝陵之战,都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同时也都写了火攻,但是小说根据两次战争的不同条件,运用不同的战术,把两次战争写得毫不重复,各尽其妙赤壁之战和猇亭之战也有相似之处,但正如毛评本第八十四回评语所说的:“曹操赤壁之兵,骄兵也;先主猇亭之兵,愤兵也骄亦败,愤亦必败 ”一个因骄傲而麻痹大意,一个因愤怒而失去理智,殊途同归 (4、5 两点采自郭英德《四大名著讲演录》 )5 《三国志演义》不是从概念和模式出发,而是从史实、生活出发,极力写出战争的复杂性战争并不是一个好汉祭起无敌法宝就能胜券在握,而是智与勇、胆与识、生与死的较量,因此它常常充满着惊险性、偶然性和复杂性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也有街亭之失,所向无敌的关羽却被偏将马忠活捉在描写战役、战斗之时,小说不回避胜利一方的某些失误,所以胜利一方常常是大处得胜小处失败,而失败的一方却是局部取胜,全局惨败6 结合人物个性写战争不是单纯地描写战场拼搏,不是单纯追求战争场面的紧张热闹紧扣战争胜负原因一步一步地展开描写和叙述赤壁之战表现尤为精彩 《三国志》记在赤壁之战非常简略, 《三国志演义》却以长达八回的篇幅,把故事渲染得波澜壮阔、淋漓尽致。

在决策阶段写孙刘联盟的形成以及孙吴内部和战之争,处处强调了孔明的作用在双方备战阶段中,作者仅仅抓住曹军不习水战的问题,写周瑜和曹操之间来回隔江斗志,曹操两次派遣蒋干过江以及遣蔡中、蔡和诈降,都被周瑜识破并巧妙地加以利用但是周瑜这些计策每次都不出孔明的意料周瑜嫉妒孔明,想用断粮道、造箭杀孔明,计策也被孔明识破这样作者便很自然地写出孔明的才能、气度处处高过周瑜在写交战双方敌我矛盾上,作者较多的是依据史实加以铺张,在写周孔的内部矛盾上几乎全凭虚构 (采自游国恩版本)7 战争叙事中历史情绪的渲染及整体性的审美效应 (采自郑铁生《三国演义叙事艺术》)《三国演义》的独特贡献,对史传文学战争叙事艺术的弘扬不再株守于某一历史事件,而是侧重于历史情绪的整体性的渲染虽没有突破传统情节小说叙事的约束,把情节线索、时间顺序以及人物性格作为小说的叙事结构方式,但已借助情节与情节之间组合的张力,把主体情感意识与历史内容想契合这一特征的明显标志是战争叙事不完全依照历史过程的因果关系来表现,而是依照小说家的主体情感意识作为中心控制,在不改变历史基本轮廓和基本流向的前提下,控制和协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使不同层次的战争叙事在空间和时间上相互交叉又严格有序地展示和演进,构成了一部伟大的历史悲剧。

其主要的表现:①小说家在主体情感控制下,调配战争的历史地位与叙事的层次地位的倒错,表达一种对历史悲剧凝重的沉思和冷峻的激情小说家描写每一次战争或战役的全过程,其规模的大小、色彩的浓淡常常和主观情感相联系,形成战争在历史上的规模与小说中叙事的地位不尽一致诸如当阳之战一类战争描写在三国史的研究上不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小说家投入的笔墨却有声有色,占有相当的规模至于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叙事更是如此这种倒错现象正是历史小说战争叙事的审美特点罗贯中在历史基本轮廓和基本走向的大趋势下,淡化了历史演进的实际过程,偏偏去着重写他的情感所偏重的刘备、关羽、张飞及诸葛亮的悲剧罗贯中用历史小说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新的视野,使人感悟“意蕴的空间”:把刘备集团作为仁义之师来寄托自己的道德理想,而把曹操集团作为恶德的渊薮,于是两种道德伦理观念、两种人格力量的冲突与对抗,形成了悲剧的冲突,激起后人对人物命运的关注、思考、沉思②战争叙事结构各个层次所反映的社会心理倾向都朝向一个情绪焦点聚合,表达的社会舆论、民众情绪和民心向背,构成了历史悲剧的组成部分战争掀起的社会舆论、民众情绪,是时代敏感的神经,是历史巨变潜在的社会背景譬如董卓的倒行逆施引起了朝野上下的愤怒,九州各地的声讨。

小说家从四面八方来写:社会现状、公卿百官普遍的心理、灵符巫术等民俗民众的憎恶感情,上天报应,最后集中到一点:讨伐董卓、反对暴政反暴政的历史情绪便成为这部伟大历史悲剧精神的组成部分,体现出小说家主体意识③《三国演义》战争叙事结构中点缀的汉末譏纬谣谚,真实地再现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进步的社会理想,是社会思潮的历史缩影,例如“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 ④战争犹如火山爆发,掀翻了历史坚硬的层面: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 《三国演义》在战争叙事中很巧妙地勾勒出几个儒学知识分子,烘托出作为一种特定社会政治力量的儒生的境况和人格的异化,如 22 回写郑玄的儒学大师的风采和气度二) 《三国演义》塑造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所采用的手法(袁行霈版本)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志演义》不仅善于叙事,而且也长于写人它塑造人物形象的显著特点,突出甚至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舍弃性格中的次要方面,创造了一批具有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如奸诈雄豪的曹操、忠义勇武的关羽、仁爱宽厚的刘备、谋略超人的诸葛亮、浑身是胆的赵云、心地狭窄的周瑜、忠厚老实的鲁肃、老奸巨滑的司马懿……这些艺术典型都具有鲜明的个性,又具有一定的“类”的意义。

他们的性格特征,一般都显得比较单一和稳定,有点像戏曲中程式化、脸谱化的表现,容易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也有点近乎雕塑,在单一、稳定,乃至夸张之中呈现出一种单纯、和谐、崇高的美它适应并规范了古代读者的艺术欣赏趣味,所以使曹操、张飞、关羽、诸葛亮、赵云、周瑜、司马懿等众多的人物形象一直具有迷人的艺术魁力 《三国演义》一书也就成了我国古代塑造特征化艺术典型的范本小说在塑造这种特征化性格的人物时所采用的手法,主要有:一、出场定型如写刘备“与乡中小儿戏于树下”的非常言行,曹操少时诈“中风”以诬叔父,诸葛亮隐居隆中时的非凡抱负,都可以说是一种性格的“亮相” 二、反复皴染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如写曹操之凶残,连续写了他梦中杀人,杀吕伯奢一家,杀粮官以欺全军;写他的奸诈,就写他不杀陈琳而爱其才,不追关羽以全其志,得部下通敌文书却焚而不究,马犯麦田而割发代首;写他的雄豪,则写他棒责蹇硕之叔,献刀刺卓,矫诏讨卓,支持关羽斩华雄,青梅煮酒论英雄这样就把一个专横残暴、阴险狡诈,又豪爽多智、目光远大的“古今奸雄中第一奇人”写得血肉饱满三、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笔墨一般从史书或传说中借鉴而来,具有一定的夸张性和理想化的色彩,虽然不一定能经得起生活真实的检验,但与整体的艺术效果却十分吻合例如关羽斩华雄一节,文字不多,只“听得寨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 ,并没有作细致的描写,最后当关羽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下时,只点了一笔,战前酾下的热酒:“其酒尚温” 这四个字,就不无夸张地突现了关羽的神勇张飞在长坂桥上连吼三声,竟使“曹操身边夏侯霸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 ,百万曹兵“人如潮退,马似山崩” ,其勇猛、其气势,跃然纸上死诸葛走生仲达四、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寄托着作者主要理想的刘备之仁,就是在与曹操之奸的对比中进行刻画的曹操与袁绍同为奸雄,一个雄才大略、识见高超,另一个则外宽内忌、多谋少决,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诸葛亮出山一节,通过徐庶、司马徽的赞美、推荐,三顾茅庐而两次不遇,一些亲友的歌吟谈吐,以及山林景色的幽雅清美,层层烘托了诸葛亮的高洁品格和绝世才能刘、关、张第三次去请时,孔明“昼寝未醒” 此时, “玄德叉手立于阶下,将及一时” , “张飞大怒” ,准备去“放一把火”烧他起来,而“云长急慌扯住” ,在强烈的对比中,把刘备的宽厚、张飞的莽撞、关羽的沉着,表现得维妙维肖。

这类对比手法,对于区别同一类性格特征的人物“同而不同”十分重要比如同为勇猛的战将,神勇的关羽、骁勇的张飞、智勇的赵云、英勇的马超,各有特点,并不成为一种类型化的人物五 人物语言也是写人物的重要手段,如张飞“此等害民贼,不打死等甚”六 人物性格的正反两面性(游国恩版本)反复渲染并不使人物性格简单化,张飞虽然粗豪,却有从善如流的一面,他初见孔明做军师不服气,等到旗开得胜就立刻下马拜服出到丰阳县见庞统怠职,他勃然大怒,等看了庞统断案立刻就称赞他的“天才” 作者把这两方面密切结合起来,就使张飞那“快人”的性格写得分外令人可爱又如写关羽义勇的性格,不忽视他刚愎自用的缺点, “量大失荆州”的错误但也应该看到,小说所塑造的这些具有特征化性格的人物,往往没有内在的冲突,缺少性格的变化和发展;有时将主要特征夸大过分,造成了失真之感,鲁迅所指出的“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 ,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