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常用文言虚词一、12个常用文言虚词:之:a) 代词,表指代作用,可以指代人、事、物,译为“他(她、它)”,“他的”,……做宾语[例] 爱共叔段,欲立之姜氏欲之b) 代词,表指示作用,作定语,译为“这”,“这个”……[例] 之二虫又何知(《庄子》)c) 代词,衬足音节,无意义,不翻译[例] 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左传》)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d) 助词,用于定语与中心语之间,译为“的”……[例]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e) 助词,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翻译[例]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f)助词,指明语序倒装,不翻译[例] 姜氏何厌之有 其是之谓乎 我之谓也(《秋水》)g)动词,译为“到”、“往”[例]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其:a) 代词,表指代作用,译为“他”,“他的”……[例]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b) 代词,表指示作用,译为“那”,“那个”……[例]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c) 语气词,表估计、推测语气,译为“大概”,“恐怕”……[例]王室其将卑乎(《国语》)d) 语气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例]其敢忘君主之大赐?(《左传》)e) 语气词,表祈使、命令语气,译为“就”,“要”,“一定”……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者:起辅助作用的代词。
与一般代词不同的是,“者”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必须附着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后,共同构成名词性结构,以指代一定的人、事、物,可在句中充当主语、定语、宾语、中心语等可以与“者”组合的词类较多,意义或作用也各不相同,主要有:与名词组合:主要可分两类:复指名词或名词性主语,引出谓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这个人”、“……的情况”等例如: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李将军列传》) 马伶者,金陵梨园部也《马伶传》)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2.复指名词或名词结构,充当动词宾语此时“者”通常可以不译,也可视需要译为“……此人”、“……的人(情况)”等例如:(1)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冯谖客孟尝君》)与数量词组合:表示数量的种类可译为“种”、“样”、“类”、“方面”等,也可不译例如: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 此三者,吾遗恨也《五代史伶官传序》) 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谏逐客书》)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谏逐客书》)与时间词组合:表示一定的时间范围,可译为“……的时候”等例如: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季氏将伐颛臾》)(2)始者,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答李翊书》)与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变成名词性结构,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1)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谏逐客书》)与动词或动词短语组合:将原有的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变为名词性结构,也可酌情译为“……的”、“……的人(或情况、东西、事情等)”例如:(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季氏将伐颛臾》)(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庄子?秋水》)(3)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谏逐客书》)(4)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李将军列传》)(5)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张中丞传后叙》)(6)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前赤壁赋》)此外,“者”字结构有一类是提示或强调结果,以引出对缘由的解释,此时可译为“……的原因”等例如: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庄子?秋水》) 若是者何也?(《谏逐客书》) 孟尝君为相数十年,无纤介之祸者,冯谖之计也《冯谖客孟尝君》)所,代词“所”也是不能独立充当句子成分的辅助性代词,所组成的结构也是名词性结构与“者”不同的是:(1)“所”置于其他词或短语之前,而不是其后;(2)“所”的后面只能接动词,而且通常是及物动词。
因此,如果不及物动词、形容词等与“所”字组合,它们自身一般也都变得具有及物动词的性质;(3)“所”字之所以通常与及物动词组合,是因为此时的“所”具有动词宾语的性质因此,“所”字结构说明的是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物,而“者”字结构则是说明发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实施者(如“所见”指看到的东西;“见者”则指看东西的主体),二者的意义差别是明显的,决不可混为一谈例如:君臣相顾,不知所归《五代史伶官传序》)――所归:归处 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所希冀:企盼的内容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庄子?秋水》)――所连:指禅让的君位;所争:争夺的政权;所忧、所劳:指为此而忧虑、操劳的国事 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李将军列传》)――所之:去的地方、去处 非臣陨首所能上报《陈情表》)――所能上报:指能够回报的恩德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前赤壁赋》)――所如:去往的地方此外,还有一些由“所”组成的常见结构应当注意:1.“所……者”此一结构表达的意义等同于“所”字结构,而不等同于“者”结构,亦即说明受动作行为支配的对象,而不是发出或实施动作行为的主体。
例如: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谏逐客书》)――所重者:看重的东西;所轻者:轻视的东西生所为者与所期者,甚似而几矣《答李翊书》)――所为者与所期者:指文章的写作与期盼达到的水平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冯谖客孟尝君》)――所寡有者:缺少的东西所欲忠者,国与主耳《张中丞传后叙》)――所欲忠者:愿意效忠的对象所以“所以”这一凝固结构表达的意思较复杂,主要有:意义比较具体,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凭借、工具、方法等,可译为“用来……的……”、“凭它来……的”等如:A.所以饰后宫、充下陈、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谏逐客书》) B.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谏逐客书》) C.亟称其人,所以劝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贬其可贬也《答李翊书》) D.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知所以志也《张中丞传后叙》)意义比较抽象,用以引出某种结果的原因,可译为“导致………的原因”、“这就是……的原因”如:A.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谏逐客书》) B.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五代史伶官传序》) C.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侯者也。
《李将军列传》)指代缘由、原因的名词性结构,做动词宾语如:A.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约数词此时接续在数量词后,表示大约的数量范畴可译为“左右”、“前后”等例如:未到匈奴阵二里所,止《李将军列传》)诸,合音词1.“之于”的合音(即取“之”的声母、“于”的韵母和声调拼合而成于”古音同“乎”) “之”为指示代词,“于”为介词,所以此时“诸”只出现在句中:“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指代上文提到的人、事、物;“于”则与后面的词或短语组成介宾结构,介绍前面的动宾结构关涉到对象、处所、地点、内容等例如:用与舍属诸人《答李翊书》) 用则施诸人,舍则传诸其徒,垂诸文而为后世法《答李翊书》) 更譬诸操舟……(《论毅力》) 公伐诸鄢《郑伯克段于鄢》)2.“之乎”的合音之”为指示代词,“乎”为语气词,此时“诸”只出现在句末:“之”是前面出现的动词的宾语,“乎”用来结束句子例如: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梁惠王下》)约数词此时“诸”作定语,表示某一范围的全体,或全体中的每一个体,可译为“各位”、“众”等。
例如: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卷《冯谖客孟尝君》)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李将军列传》)焉,兼词兼有介词“于”和指示代词“是(此)”的意思,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介绍关涉到的人、事、物、处所等例如: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寡人之於国也》) 虢叔死焉,佗邑唯命《郑伯克段于鄢》)指示代词通常用在及物动词之后充当宾语,指代前面出现的人、事、物等例如:及骤尝焉而阻力猝来,颓然丧矣《论毅力》)――尝焉:试着做这件事 若甚怜焉,而卒以祸《种树郭橐驼传》)――怜焉:爱护百姓疑问代词通常用于动词或动词性结构之前表示疑问,可译为“哪里”、“怎么”等例如: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季氏将伐颛臾》) 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 姜氏欲之,焉辟害?(《郑伯克段于鄢》)语气词作为语气词,“焉”可用于句中或句末,表示不同的语气表陈述语气,可译为“了”,或不译例如: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例如:君何患焉?(《郑伯克段于鄢》) 则不才益将何以报焉?(《报刘一丈书》) 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答李翊书》)则连词,可以连接词、短语或句子,表示不同的逻辑关系。
主要有:表示顺承接继关系,可酌情译为“就”、“于是”、“那么”等例如: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 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寡人之於国也》 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郑伯克段于鄢》) 抵暮,则前所受赠金者出《报刘一丈书》)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酌情译为“却”、“反倒”、“然而”、“但是”等例如:人死,则曰:“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国也》 今取人则不然《谏逐客书》)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陈情表》) 我则或一日而返焉,或二三日而返焉,或五六日而返焉,故彼岸终不可达也《论毅力》) 他植者则不然《种树郭橐驼传》)表示让步关系,可译为“虽然”、“倒是”等例如:美则美矣,抑臣亦有惧矣《国语?晋语九》) 善则善矣,未可以战也《国语?吴语》)巧则巧矣,未尽善也《傅子?附录》)而,连词作为连词,“而”通常不连接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而是连结形容词、动词、形容词或动词性结构、主谓结构、句子等,表示多种逻辑关系主要有:表示顺承接续关系:有时是表示两种行为或性质的联系,可译为“就”、“来”等,也可不译例如: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庄子?秋水》)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答司马谏议书》) 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仙《前赤壁赋》) 坐客乃西顾而叹《马伶传》)有时用在偏正结构里,连结状语和中心语,可酌情译为“来”、“……着”等,也可不译例如: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庄子?秋水》) 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冯谖客孟尝君》)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前赤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