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互联网治理的历史演变=“news_bd”> 在世界历史上,很少有科技发明能像互联网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如此广的范围内影响人类社会的演化形态自上世纪 80 年代起,截至千禧年前夕,无论是科研人员,还是人文、社科学者,甚至是小说家和专栏作家,都对互联网发展的前景抱有乐观的期待人类有惊无险地将媒体大肆渲染的 千年虫踩在脚下,成功地跨过千禧年的门槛,引发乐观情绪的膨胀但时至今日,无论是 大洋国还是 美丽新世界,都难以用来描述互联网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一方面,互联网在培育公民社会、组织公民行动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推动着威权国家的政治转型; 另一方面,互联网更多地与 监控和 国家安全联系起来,尤其是在恐怖主义成为全球性威胁的今天,主权国家与互联网商业巨头共同掌握公民数据,拥有窥视公民隐私的权力 一、科教兴国与现代化发展 (1980—1999)中国政府对互联网的最初态度既是开放的,又是保守的: 开放指其在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合作方面并没有实行过多的管制,大体上抱有积极支持的态度; 保守指其对互联网发展前景的认识局限于经济发展这一实用层面然而,考虑到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也是可以理解的。
国际互联网的基础技术 (如 TCP/IP) 形成于二战期间,在互联网的起源地美国,虽然政府 (主要是军方) 在研发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互联网的普及还是依赖于私人企业由于早期互联网仍停留在概念阶段,且一项最为关键的基础技术 ARPANET直到 1970 年代中期才发展成熟,以致到 1981 年,在威斯康星大学 Lawrence Landweber 教授的努力下,互联网技术才由军用转为民用,供全美所有计算机研究者付费使用此后十年间,互联网连接在诸多高校之间建立起来 二、产业开放与社会管理 (2000—2010)2000—2010 年是中国互联网稳步发展的时期,其背景是中国在政治、经济、社会方面持续深化改革截至 2010 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瑏 瑡 ; 中国互联网的用户总量达到 4. 2 亿,世界排名第一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改革开放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政府基本实现了远景目标这一时期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互联网从来不是纯粹的虚拟世界,它日益广泛和深刻地介入 (甚至重构) 普通公民的生活,中国社会的多元化趋势与互联网的发展相辅相成,用户开始通过互联网来组织线上和线下的社群。
原有的社会管理制度难以适应多元化社会,一再引发矛盾与争议在此背景下,中国网络媒体形成了独特的运营形态———门户网站不同于美国市场化程度极高的传媒环境,门户网站在传统媒体产业十分不发达的情况下满足了受众高涨的信息需求,在门户网站基础上的BBS、博客、微博等被认为是建构了信息时代的公共领域第二,互联网产业朝向多元化方向发展,从最初少数几种单纯的线上商业模式 (基础设备、门户网站、BBS、即时通讯和电子邮件) 扩展到了搜索、视频、社交和支付等领域,还延伸到线下的餐饮、影视、娱乐、公关和金融等行业,甚至开始参与改造传统制造业为了适应多元化社会现实,中国共产党在推进政治改革的同时,其对互联网的态度亦发生转变: 一方面继续提升互联网的经济实用价值;另一方面试图将互联网置于政府控制之下,保持中国政治与社会的稳定这种在开放市场与相对封闭的政治/社会体制之间的微妙平衡不仅出现在互联网领域,在社会各个领域中都屡见不鲜,成为转型期中国的鲜明特色之一 三、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 (2010 年至今)自 2010 年起,移动互联网从概念迅速变成现实2009 年工信部颁发 3G 运营牌照给三大运营商 (移动、联通与电信),在移动通讯与互联网之间搭建了一条 高速公路,中国互联网进入新纪元。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 (及其公众账号) 成为继微博之后的最大社交媒体平台概言之,互联网变得更为触手可及,智能产业、移动 APP 产业迎来了黄金年代,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空间探索等前沿领域也取得重大进展,正在从实验室走向普罗大众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 数字鸿沟并未如早期预测的那样逐渐缩小根据 《2015 全球信息技术报告》中 网络准备状况指数的排名,前10 名里有7 个欧洲国家,比 2014 年增加了 1 个,而亚洲四小龙中除新加坡外都不在前 10 之列,中国则滞留在第 62 位也有学者认为,在大数据时代中,来自硬件的数字鸿沟在缩小,来自软件的数字鸿沟却在扩大 四、总结: 民族主义的复兴历史学家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指出: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特征是: 经济决策要首先适合于世界经济舞台; 政治决策要首先适合于较小的合法统治结构,即世界经济内部的国家 (民族国家、城市国家、帝国)世界经济体系并不受主权国家边界的限制,且国家的存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的扩张: 首先,在一国之内确立保护私权的法律、保障企业的垄断地位、以强制力整合各个阶层; 其次,国家间的松散体系又阻止了真正的世界市场的垄断中国互联网之所以能在初期就有如此迅猛的发展,原因在于互联网技术扩散、全球化的深化和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耦合,更重要的是,它是 20 世纪世界经济体系运作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