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公有制为主体进行所有制改革论文

ldj****2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3.50KB
约12页
文档ID:41907534
公有制为主体进行所有制改革论文 _第1页
1/12

公有制为主体进行所有制改革论文公有制为主体进行所有制改革论文 编者按:本文主要从私有化及其危害;单一公有制及其局限;结论进行论述其中,主要包括:私有化和施行单一公有制均是历史的倒退、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分析私有化、私有化有其特殊的涵义、私有化的危害从私有化的过程来看、私有化违背社会主义本质、私有化不符合我国国情、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独立就难以保障、国有企业私有化,使一些产业向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集中、私有制存在固有的缺陷、私有制在刚刚发育的市场经济中虽然具有效率较高、政府直接干预比较少的优点、 “政府失灵”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化大生产中,政府调控与资本家博弈失败的结果、在私有化过程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所有制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等,具体请详见[摘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重要保证,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要求在当前基本经济制度的选择上,以建立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目标的私有化和单一公有制是两种错误的价值取向深刻认识私有化的危害和单一公有制的局限从而划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私有化及单一公有制界限[关键词]公有制;多种所有制;私有化;单一公有制私有化和施行单一公有制均是历史的倒退,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私有化的危害和单一公有制的局限,在此基础上才能划清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和私有化及单一公有制的界限。

一、私有化及其危害私有化: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分析私有化一词最先出现在西方经济学文献之中,它是作为国有化一词的对立物出现的在西方国家,私有化普遍被认为是国家将国有企业的资产出售给私人部门、使资产所有权转移到私有部门的行为及其过程这一看法将私有化问题理解为政府提供社会资源和服务的责任的减少,实际上回避了私有化的实质问题———所有制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私有化有其特殊的涵义从微观方面来看,私有化意味着公有资产的流失例如,在采取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的放开搞活国有企业过程中,低估国有资产的价值,贱卖国有企业从宏观方面来看,私有化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否定,即将公有制为主体“化”为私有制为主体因此,从宏观方面来看,私有化是指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出现全面、持久的和大幅度的下降将上述的微观理解和宏观理解结合起来可以看到,在社会主义国家中搞私有化的实质就是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代替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在大量的个别企业私有化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主义向资本主义的转变私有化的危害从私有化的过程来看,私有化必然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经济失控和社会动荡;从私有化的结果来看,私有化必然导致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被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取代,必然导致劳动和资本的关系从和谐走向对抗。

1.私有化违背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必然会出现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对抗性矛盾当这种矛盾激化到生产关系无法容纳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社会主义必然会取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进而成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其中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实行以私有制为主的基本经济制度,必然会改变一个国家的性质,改变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在意识形态领域,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必然导致剥削阶级意识形态重新复活并逐步成为主流,彻底瓦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因此,私有化所导致的在经济领域、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危害都是与社会主义根本特征相违背的2.私有化不符合我国国情中国目前的基本国情中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农民占总人口的大多数,一旦实行土地私有化,使农村土地成为农民的私有财产,那些缺少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农民家庭只可能有如下两种选择:或者,为了保证对土地的所有权选择土地撂荒这并没有使他们的状况变好,也不利于农村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不能实现解放农村生产力的目的,还会造成宝贵的土地资源的浪费;或者,出售土地这虽然有利于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但是将会造成土地兼并,在土地对农民来说不但具有经济功能,而且还具有福利保障功能的现实情况下,将产生社会动乱的隐患。

与此同时,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果进行私有化、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难免会被国际垄断资本所控制,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独立就难以保障,人民必然会遭受国内资本和国际垄断资本的双重剥削与压迫,进而会导致:国有企业私有化,使一些产业向私人资本和外国资本集中,失业问题更加严重;国际垄断资本在技术、资金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民族企业必然会陷入困境,中小企业在竞争中被搞垮;国家职能明显削弱,会产生主权危机;易造成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生态恶化3.私有制存在固有的缺陷私有制在刚刚发育的市场经济中虽然具有效率较高、政府直接干预比较少的优点,但其固有的缺陷也是十分明显的首先,私有制存在剥削、不劳而获的本性易导致贫富差距悬殊,工人失业增加,生活没有保障,工人劳动时间长、报酬低,社会动荡其次,私有制还是环境危机的深层次社会原因在私有制条件下,公共设施会成为人们为增加私有财产而任意损害的对象为了实现个人或小集团财富的增值而不惜破坏生态环境的事例层出不穷再次,私有制经济易导致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市场混乱,加上资本与劳动之间的对抗性分配关系,私有制经济很容易产生由比例失调和工人需求不足引发的经济危机当前美国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国家两百多年来的经济危机史便说明了这一点。

最后,相对于公有制,私有制经济更易导致“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政府失灵”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化大生产中,政府调控与资本家博弈失败的结果,而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化大生产中,由于不存在阶级的对抗, “政府失灵”不具有必然性;“市场失灵”是市场经济中难以避免的现象,但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经济中资本家之间的博弈放大了“市场失灵”的危害,如垄断、公共产品数量不足及较低的质量、外部负效应等在私有化的实践中,俄罗斯曾以所谓的“500 天计划”,运用“休克疗法”搞私有化运动,瓦解了俄罗斯原有的经济制度,结果是经济急剧倒退,国家实力大大削弱,财富集聚在极少数人手中,贫富差距悬殊,贫困率、失业率迅速上升,卢布大幅度贬值,社会出现大动荡,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大大下降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抽样调查,1992 年俄罗斯失业人口为万人,1999 年激增到万人,上述数字还远远反映不出实际失业的规模如果加上强制休假的职工和非全日制工人,失业人数超过 1000 万,失业率达到 15%,大批失业人口进入贫困阶层[1]()在私有化过程中,由于大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条件骤然发生变化,原来的经济体制被打破,新的体制又没有建立起来,社会生产必然急剧下降。

在俄罗斯的私有化过程中,社会生产持续大幅度下降,生产效率倒退了数十年,1992—1998 年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 40%,直至 1999 年起才开始复苏同时,在私有化过程中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据俄罗斯杜马 1997 年公布的资料,俄罗斯私有化的经济损失 1 万亿美元,社会损失万亿美元,两者之和相当于 1996 年 GDP的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的原因主要在于缺乏透明和竞争机制,在私有化初期一些企业是全部或部分无偿转让,或低价转让,企业经理层与官员相勾结利用法律和管理漏洞攫取国有财产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1]()始于上个世纪90 年代初的阿根廷经济私有化使其经济高度外国化、对外依赖度过高、国家失去经济自主权,新自由主义的市场原则加剧了两极分化,造成贫困人口激增、内需不足,这就是阿根廷经济私有化的真实写照在 1990 年代中期阿根廷经济发展速度较高的同时,贫困人口却开始增加,原先的中产阶级跌入贫困阶层,国内消费下降,增长缺乏后劲值得注意的是,阿根廷的食品生产增长远超过人口增长,但由于私有化导致的分配严重不公,在这个世界粮仓的国度竟然发生了饥荒,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21 世纪初,阿根廷终因经济危机加深而引发社会动荡和政府更迭。

[2]目前,世界上实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国家和地区有近两百个,其中发达国家只占极小部分俄罗斯、阿根廷等许多国家的教训表明,私有化并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良方二、单一公有制及其局限单一公有制是指排斥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盲目追求公有制经济比重,只具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成分,实行“一大二公”的所有制结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单一公有制由于违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容易导致生产效率低下,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生活困难,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剧变前的苏东,改革前的中国、越南、古巴等国均施行过这种类型的所有制单一公有制违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而在现实的历史进程中,这一前提条件并不存在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现实不仅与马克思所说的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有很大差距,就是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差距也非常大在这种情况下,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生产关系必然严重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单一公有制不能解决效率问题经济效率包括静态效率和动态效率静态效率是指按照社会的需求生产所需要的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需要从理论上来说,国家可以利用掌握的生产资料,对生产进行干预,按照需求来进行生产,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但在现实中,国家目前还难以根据分散化的信息进行集中决策,在某种程度上,集中决策甚至更不利于社会化大生产按比例进行,往往更容易导致比例失调,这其中的根本原因仍在于欠发达的生产力。

关于动态效率,从理论上讲,由于是在为自身的利益而工作,劳动者会不断地进行生产创新活动,从而促进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但在现实中,由于在很多的公有制企业里,工人主人翁地位的弱化与异化,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背离另外,公有制企业的所有权制度未能提供很好的激励机制,从而导致公有制企业的动态效率也不是很高同时,由于国有企业代理链条长、所有者缺位、管理者缺乏激励与约束等因素,国有企业创新机制缺乏或不健全,也使得公有制经济的动态效率低下单一公有制易导致公权力滥用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只有人格化的劳动所有者,缺乏人格化的资本所有者,在现实中,资本所有者只能由行使公权力的国家来代表因此,公有制企业的注销、兼并、出售等公权力行为必然只能由国家或特定的管理机构来行使,这样就为公权力的滥用提供了可能尤其是在人的思想觉悟还比较低、法制不健全的历史阶段,这种缺陷导致的公权力滥用更是难以避免单一公有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在理论和现实中还存在诸多困难,还是个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一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结合的困难实质上就是公有制经济内部,特别是国有企业之间及国有企业同政府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存在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如何使所有权高度统一的国有经济内部的各企业之间的关系,变成市场经济关系。

实践证明,这个关系也不能简单地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开就能理清楚其中的难点在于:从抽象的理论分析来看,假定国有经济是在一个所有权内的统一的整体,那么,它的内部,即国有企业之间根本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市场关系即等价交换关系,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也不可能完全按市场原则建立由于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对称,国有企业也就不可能产生效率如果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把单纯的经营权授予企业,或将最终所有权同法人财产权两者分离开来,同样无法使得国有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从而走向市场从现代企业理论看,单纯的经营权或企业法人财产权仅仅是一种代理人的职能从产权角度看,企业经营权是从产权中分离出去的,不可能不受产权约束,更不可能与产权对立现在,有些国有企业存在经济效益低下,尤其一些国有企业经营者存在“内部人控制”,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等问题,这说明国有企业还没有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其实质是公有制同市场经济还没有真正结合起来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经过社会主义改造,确立和巩固了公有制经济,在较短的时期内便在一片废墟上初步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使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变成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新中国但在随后的发展过程中,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结果不仅没有促进生产。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