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课堂笔记(总15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第一章绪论一、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过程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识过程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二、 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理论研究: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 理学应用研究: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测量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工程心理学、管理心理学三、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一、)观察法(二、)测验法(三、)实验法(四、)调查法四、 心理学的前世今生今日心理学的两大热点:认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五、 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能动的反映一)、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1、(生理学、临床学)脑损伤影响与之相应的心理机能; 2、(生物演化)心理活动水平和脑的发展水平呈正比;3、(个体生长发育)脑的发育成熟程度影响到人心理发展水平二)、客观现实是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1、脑作为心理器官,不会自己发展产生心理只有当客观现实作用于人脑,人才会产生心 理。
2、人的心理活动的一切内容都可以在客观现实中找到依据3、客观现实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其中社会生活对人的心理发展有更为重要的影响三)、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能动性1、心理反应具有主观性2、心理反应具有能动性3、心理反应既受自然规律制约,又受到道德规范制约(四)、心理学在实践中发展1、通过实践活动使客观现实真正作用于大脑,导致相应心理活动的发生和发展2、实践检验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作业:1、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心理现象有哪些方面 答案:(1)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既研究动物的心理也研究人的心理,而 以人的心理现象为主要研究对象既研究个体心理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2)人的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2、用事实说明心理是脑的机能答案:(1)人的心理是在与客观现实接触中才产生的,离开了客观现实就没有人的心理(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映,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事件时会有不同的 反映3、怎样理解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答案:人的心理来源于客观现实,主要是社会现实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人 的心理就其反映内容来说,是客观的;就其反映形式如感知、思维、情绪、意志来说却是主 观的,是对客观的主观映象。
4、实验法的优缺点各有哪些答案:(1)优点: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有助于 发现事件的因果联系,并可以进行反复的验证2)缺点:主试严格控制实验条件,使实 验情景带有极大的人为性质5、名词解释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 和人格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个性: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其中以性格为核心普通心理学: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和预先设置的情境中对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后分析以及获得心理 活动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方法实验法:有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和创造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 的方法第二章 注意一、注意的概述(一)、注意的概念1、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2、 注意的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1) 、指向性:是指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他的对象2) 、集中性:是指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对象的强度和紧张度3) 、指向性体现了注意具有方向的特征,集中性体现了注意具有强度的特征。
二) 、注意与心理过程的关系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总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可以 反映客观事实,而注意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注意贯穿于心理过程始终,对心理过程起 调节和监督作用三) 、注意的外在表现适应性表现、无关运动地停止、呼吸运动地变化二、注意的种类(一) 、无意注意1、 含义: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标,也不需要做意志努力的注意2、 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 物的新异性⑵、人本身的状态: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3、 优缺点:优点—轻松;缺点—难以持久(二) 、有意注意1、含义: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2、 引起有意注意的原因:(1) 、加深对活动的目的、任务的理解(2) 、培养间接兴趣(3) 、合理地组织活动(4) 、用意志与干扰作斗争3、 优缺点:优点—目的明确,效果好,时间长久缺点—耗费精力(三)、有意后注意1、 含义: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 举例:熟练地阅读课文;熟练地骑自行车;妈妈一边打毛线,一边看电视三、注意的特征(一)、注意的稳定1、 含义:狭义—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上的时间。
广义—是指注意保持在统一活动上的时间2、 影响因素:(1) 主体因素:对活动意义的理解对活动的兴趣和态度身体状态主体意志水平主题情绪状态(2) 客观因素: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刺激物的复杂程度二)、注意的广度1、含义:是指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 2、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 (三)、注意的分配1、含义:同一时间内,指注意指向几种不同的对象和活动上2、注意的分配条件:(1)、在注意分配条件中,只有一种不熟悉的2)、同时进行几项活动建立一定的联系,形成一定的反应系统四)、注意的转移1、含义:是指注意的中心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从一个对象或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对象或 另一活动上去注意的转移被认为是注意的动力特征2、影响注意的转移的快慢和难易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和引起注意转移的新对象四、注意的理论(一)、注意的过滤器学说代表人物:布鲁德本特(二)、注意的衰减学说代表人物:美心理学家 特雷斯曼(三)、注意的完全分配学说(四)、注意的资源分配学说代表人物:卡里曼(五)、注意的双加工理论代表人物:谢夫林作业:1、名词解释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2、简述注意和心理过程的关系 答案: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总是伴随着其他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心理过程可以反 映客观事实,而注意不能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注意贯穿于心理过程始终,对心理过程起调 节和监督作用3、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与运用 答案:刺激物的特点和人本身的状态(1)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刺激物的活动和变化、刺激 物的新异性2)、人本身的状态: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人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4、 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哪些(1) 、加深对活动目的、任务的理解(2) 、培养间接兴趣(3) 、合理地组织活动(4) 、用意志和干扰做斗争5、 以下现象与注意的哪个品质有关(稳定、广度、分配、转移)一目十行吃着碗里瞧着锅里顾此失彼万事开头难对于听课老师,幼儿东张西望,年纪大的儿童则能忘记其存在稳定上完手工课,再上数学课,老师问:17-9 怎么减幼儿答:从金鱼尾巴剪起转移教师念书上的内容,有人马上找到,有人则较慢广度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 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 的整体反映二)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1、 联系:(1) 感觉和知觉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 感觉和知觉的对象都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和知觉器官的2、 区别:(1) 感觉是先天的,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后天的,是纯粹的心理活 动2) 感觉到知觉,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感觉取决于客观物理特性的影响,而知觉 则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三) 、感觉和知觉的意义1、 感知觉是认识过程中的开始阶段,是认识客观世界的开端,是知识的源泉2、 感知觉提供了人类生存的重要线索,是人们进行正常的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二、感觉概述一)、感受性和感受阈限1、 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对刺激感受的灵敏程度2、 感受阈限:是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3、 绝对感受阈限:感觉的阈限的下限,指能产生感受的最小刺激强度4、 绝对感受性:对最小刺激强度的感觉能力5、 差别感受阈限:能感受到最小的差异量6、 差别感受性:能区别同类刺激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二)、感觉的变化规律1、 同种感受的变化规律(1) 、适应:是指在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引起的感受性变化。
2) 、对比:指同一感受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发生变化的现象2、 不同感受的变化规律(1)、感觉的相互作用:三、知觉的概述(一)、知觉的基本特征1、 整体性(1) 、含义:将感知到的刺激的组成部分作为整体来反映对事物个别部分的感知受整体的影响 感知到事物的局部时,能反映事物的整体对事物个别部分的感知取决于事物的关键特征2) 、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原则:2、 选择性(1)、含义:是人根据当前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3、理解性 (1)、含义: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 加工过程4、恒常性(1)、含义:当知觉条件发生变化时,知觉对象仍保持相对不变2)、种类:形状的恒常性、亮度的恒常性、大小恒常性、颜色恒常性(3)、意义:在外部条件发生改变时,保持对客观世界稳定的知觉二)、影响知觉的心理因素1、学习与经验:人在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很难判断另一个人的身高——因为缺少经验,没 从这个角度看过2、观点差异:小马过河——立场不同3、动机与需求作业:1、名词解释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直接反应,是对事物各种属性和各个部分感受 性感受性:是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也就对刺激感受的灵敏程度。
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的一定限度的刺激量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1)、联系:1)感觉和知觉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2)感觉和知觉的对象都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和知觉器官的 2)、区别:(1)感觉是先天的,是介于心理和生理之间的活动,而知觉是后天的,是纯粹的心理活 动2)感觉到知觉,要经历一个主观选择的过程,感觉取决于客观物理特性的影响,而知觉 则受主观因素的影响3、入兰芝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种现象说明感觉的(适应性)4、月朗星稀说明感觉的(对比)5、以下现象与知觉的哪种特性有关深色的字采用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