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唯心主义哲学家王守仁

pu****.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50KB
约16页
文档ID:406775984
唯心主义哲学家王守仁_第1页
1/16

唯心主义哲学家王守仁 一、生平 王守仁原名云,改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学者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今绍兴)人明成化八年(1472)九月三十日生于县城瑞云楼(今武胜门内寿山堂)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守仁少受儒家教育,暇好骑射兵事,善射15岁随父游居庸关、山海关等要塞弘治元年(1488)于南昌完姻,结?之夜,入铁柱宫与道士谈养生术,次日晨还次年归姚途中于广信(今江西上饶)拜见娄谅,听她讲授朱熹“格物致知”论五年中举人,寓京师爸爸官署,遍读朱熹遣书为决疑虑,“格”竹七天,无所得且罹疾六年、九年会试均落第,遂归姚以诗书棋自娱寻闻边关告急,精究兵家秘书十二年中进士,值西北告急,疏陈“蓄村备急、舍短用长、简师省费、屯田足食、行法振威、敷恩激怒、捐小全大、严守乘弊”八事十四年至安徽审查案件,事成游九华山,与道士谈仙次年因病南归,先后隐居,养病于绍兴阳明洞、钱塘净慈、虎跑诸寺十八年于北京与湛若水结为好友,同倡“圣人之学” 正德元年(1506),刘瑾专权,矫诏逮捕戴铣等,守仁时任兵部主事,抗疏救援,“宥言官,去权奸”,“有政事得失,许诸人直言无隐”,要武宗“开忠谠之路”,触犯刘瑾,受廷杖,贬为龙场(今贵州修文县治)驿丞。

三年春至龙场,自筑草棚栖身,因穷荒无书,日绎旧闻,“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后人称“龙场大悟”)又创龙岗书院,为开化西南首举次年应聘主府城文明书院讲席,始宣讲“知行合一”,学转陆九渊,渐自成体系 五年三月,任庐陵知县,决积案,清邮驿;杜苛捐杂税,禁迷信神会八月,刘瑾伏诛十二月,调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间事学术活动七年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次年初赴职便道首亲,途中向徐爱论述《大学》新说与“知行合一”思想十月督滁州马政,闲时聚徒讲学九年升南京鸿胪寺卿十一年升佥都御吏,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庚陈日龙、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头池仲容等农民起义十四年六月,率部弹压福建农民起义军,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安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毕“心学”体系六月升南京部尚书,九月归姚,会74弟子于龙泉山中山阁,批示“良知”之说,十二月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 此后6年许,丁父忧,服满亦不召用,专事讲学。

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并作《中天阁勉诸生》文书于壁六年五月,受命弹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起义,翌年秋平定时肺病剧发,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年57岁葬绍兴兰亭洪溪(1989年省人民政府发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今绍兴市兰亭乡花街村),谥文成《明史》评:“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二、所属流派 王守仁是杰出的学者,也是出名哲学家,教育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和文学家是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初习程朱理学与佛学,后转陆九渊心学,倡导“心学”,断言“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 用心儒学,“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求诸事物,世称姚江学派,其学识影响巨大三、重要思想简介 王守仁为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之集大成者其学深受南宋陆学和禅学的影响,但比陆学精致完整和广泛得多王守仁之学,经历了“学凡三变”的历程黄宗羲曰:“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制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明儒学案》)“始得其门”即所谓“龙场悟道”,此为王守仁心学诞生之时心即理”为王氏心学之理论基本,也是其宇宙观她服膺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的思想,觉得简易直接,有以接孟子之传并且发展了陆之命题,完全否认了待“明”之“理”的客体,提出天下无心外之物、无心外之理的命题觉得孝、弟、恻隐之心为人所固有,不假外求主张“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觉得求理不在“格物”,而在“致知”,“致吾心良知之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皆得其理”,从而以一元论的“良知”说替代了程、朱客观唯心主义的“天理”论王守仁觉得“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此“心”不仅为人身主宰,甚且主宰着天地、鬼神、万物,“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同上)吾心”不仅化生天地万物,即便六经学术,亦在“吾心”之中,“六经非她,吾心之常道也”,“故六经者,吾心之记籍也”(同上)有关知行关系,王守仁抛弃了宋儒“知先行后”的老式见解,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觉得只说一种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种行,已自有知在,知行不也许分开。

她以“心即理”为理论前提,批评朱熹“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是导致“知行之因此二也”的因素觉得人如果将知行分做两件去做,势必在理论上失却“知行本体”,在实践上导致“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之弊她称“知行合一”不是凿空杜撰,说知行本体原是如此,人只是由于被私欲隔断而不知而已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觉得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种工夫,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同上),“凡谓之行者,只是实去做这件事若着实做学问思辨的工夫,是学问思辨亦便是行矣”,“若谓学问思辨之,然后去行,却如何悬空去学问思辨得?行时又如何去做得学问思辨的事”?“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答友人问》)既然“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因此她主张“知行合一并进”,觉得学、问、思、辨、行五者,“合其事而言一而已”有关结识措施,王守仁的核心思想为“致良知”或曰“致知格物”她称此为“学问大头脑”、“千古圣圣相传的一点真骨血”此命题实际是将《大学》之“致知”与《孟子》之“良知”观点结合起来但她觉得“格”不应以“至”字训,而当作“正”字解所谓“格物”,非格心外之物,“天下之物本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传习录》),即格其心之物,格其意之物,格其知之物。

格物”的目的在于“致良知”,她将孟子“良知”的观点大加发挥,觉得“良知”是“造化的精灵”,它“生天生地”,是“与物无对”的宇宙本源,“人若复得它完完全全,无少亏欠”,便完毕了对宇宙的结识觉得圣人只是顺其良知之发用,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良知不由见闻而有,而见闻难道良知之用,故良知不滞于见闻,而亦不离于见闻她觉得良知即是天理,“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推而衍之,便为孝、弟、忠、信、五伦百行的道德规范,从而完毕了由哲学到伦理学的逻辑论证,树立了封建道德的绝对权威她举例说:“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传习录》)她觉得“性无不善,知无不良”,并且“人人之所同具”,故“致良知”具有普遍的意义有关“致知格物”之法,王守仁概括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王门四句教王守仁也承袭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老式命题,而将其措施概括为两种:一为静的功夫,即无事时存养,防人欲于未萌之先,静处体悟,以存天理(致知);二为动的功夫,即有事时省察,克人欲于方萌之际,事上磨炼,以灭人欲(格物)王守仁自称其“致良知”为“孔门正眼法藏”,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

《寄正宪男手墨二卷》) 王守仁在许多重要观点上都与朱熹对立朱熹将《大学》一书分为经传,并补写格物致知传;王守仁则觉得原无经传可分,更无经传可补朱熹注重“格物致知”,把它置于“诚意”之先;王守仁则觉得格致本于诚意,以诚意为主朱熹将心与理析而为二,把知与行分离开来;王守仁则主张心与理一,知与行合朱熹以格物为穷理,注重外界一事一物之理,规定对典型的一字一句细心理睬;王守仁则觉得朱熹这种措施是务外遗内、博而寡要,她以格物为正心,规定发挥良知的作用,以良知为评判事理的原则和解释典型的根据她们虽然都反对佛老的虚玄和管商的功利,但王守仁觉得朱熹的思想琐屑支离,局限性以驳倒佛老管商王守仁的思想与陆九渊?接近她们都在主线观点上强调心与理一,在措施上规定简易直截,但王守仁的思想并非直接继承于陆九渊她的格物致知说、知行合一说和致良知说,不仅与朱熹的思想相对立,也与陆九渊的学说不同王守仁接受了陆九渊的心即理?说,完毕了一种心学体系她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觉得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本体便是理,心外无理;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所在便是物,心外无物王守仁觉得,心的“灵明”便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如果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它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它低?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它吉凶?万事万物皆是如此。

因此,没有我的灵明,便没有天地万物离开天地万物,也就没有我的灵明王守仁觉得物就是事,譬如旨在事亲,事亲便是一物;旨在事君,事君便是一物因此,物不在心外她强调主观意识的能动性,却混淆了主体同客体、意识和存在的界线,取消了两者的对立,进而颠倒了两者的关系 王守仁所谓良知,事实上是主观的道德意识,它既是是非原则,又是善恶原则,即真理和道德原则她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得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这种是非善恶之心人人皆有,圣愚皆同,本来圆满,原无欠缺,不须假借圣人不会多某些,常人不会少某些,因此,人人都可成为圣人既然人人均有良知,人人都可用自己的良知作为衡量是非善恶的唯一原则,故不必求之于圣人,亦不必求之于典籍,“良知便是你自家的准则,便是你的明师”一切是非善恶,良知自会懂得它就在你的心中,如果求之于心而非,“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觉得是也”;如果求之于心而是,“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觉得非也”王守仁的良知说,虽是一种先验论,但它打破了圣人同凡人的界线,在客观上具有动摇儒家权威的作用 王守仁又提出良知无善无恶的思想,觉得良知是超过善恶之上的绝对至善,是超过是非之上的绝对真理。

善与恶对,是与非对,这都是相对的,但良知是绝对的,因此她称之为“至善”或“无善无恶”她晚年提出“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四句教?”作为立言宗旨,体现了王守仁思想的内在矛盾,引起了王门后学的争论和分裂 四、重要著作 王守仁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一称《阳明全书》)三十八卷其中《传习录》、《大学问》为重要哲学著作;重要教育著作《答顾东桥书》、《稽山书院尊经阁记》、《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教约》等五、名言名句 王守仁能看到明王朝“波颓风行”的社会危机,亲自感受到“沉疴积萎”的种种弊病,因此她的不少诗歌对此有所体现和揭发 《立春》二首指出了“人间菜色正离仳”的痛苦现实,同步也倾吐了诗人“破屋多时空杼轴,东风无力起疮痍”的怅惘和感慨,《观傀儡次韵》则对官僚之间的勾心斗角进行了揶揄和挖苦到处相逢是战场,何必傀儡夜登堂”,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她也常在诗里流露出退隐山林的情绪和欲望《舟山除夕》里感喟“也知世上风波满,还恋山中木石居”六、对中国社会及哲学界的影响等 王氏为明代心学泰斗,中国古代出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其学发展为姚江学派,对明代及后世儒学影响甚巨。

王守仁哲学力图纠正宋明以来程朱理学啰嗦与僵化的流弊,她洞察到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将儒家封建道德建立在简易的哲学基本上,使人人可行她的思想流行达 150年之久,形成了阳明学派但王守仁忽视客观的知识,只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