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

xiao****197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126KB
约7页
文档ID:84947659
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五单元_第1页
1/7

高中历史必修1第五单元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教 材 分 析 一、课标解读(一)、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历史(Ⅰ)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9个专题  专题8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2.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3.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认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4.概述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的史实,认识其历史意义二)、新旧版本《历史必修Ⅰ》对比新旧版本(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历史Ⅰ(必修)》主要内容变化一览表新(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历史Ⅰ(必修)》旧(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历史Ⅰ(必修)》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巴黎公社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1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共产党宣言》的问世巴黎公社基本内容变化不大。

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革命前的沙皇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伟大的开端第2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伟大的开端基本内容变化不大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内容移至“伟大的开端”一目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为过渡过社会主义奠基过渡时期总路线和宪法的制定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实现本课内容取消,移至必修2二、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第一部分:(一)单元内容概览本单元围绕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编写一根主线: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发展两课内容: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三件大事:①1848年马克思主义诞生,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和工人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②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是无产阶级政治上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③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微观上应围绕重大事件全面系统地分析把握各个重大事件发展的背景、原因、工程经过、结果影响及评价三条规律:社会主义理论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 四个问题——“3+1”重点问题:3个重点问题:①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②巴黎公社的性质和经验教训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19世纪70年代,不论是生产力水平还是无产阶级的政治威信,都还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同时,公社缺乏统一的革命政党的领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更没有前人可供借鉴的经验,这些都是巴黎公社失败的重要原因③十月革命是怎样取得胜利的?其特点是什么?有何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为俄国的改造创造了重要前提;为国际无产阶级树立了斗争的榜样,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它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实践,结束了巴黎公社失败以后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低潮期,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它还突破了无产阶级革命只能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取得成功的理论1个重要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各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是无产阶级取得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二)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共产党宣言》的内容、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大意义,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和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历史意义教学难点:是国际工人运动各个阶段的历史阶段特征分析及对国际工人运动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单元教法指导一是要宏观上把握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形成、发展的脉络和演进规律理论产生 革命实践 制度建立 二是从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各国具体的国情,分析比较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政权的尝试,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的确立;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结合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历史发展过程,探究认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发展规律,归纳整理巴黎公社、十月革命的重大举措,认识其阶段性第二部分:各课教学设计第18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内容概览】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空想社会主义与工人的觉醒1.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并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使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显现2.思想基础:傅立叶、欧文、圣西门等人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为科学社会主义诞生提供了一定思想基础3.阶级基础: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弊端日益暴露,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无产阶级力量壮大并逐渐觉醒,欧洲的三大工人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运动都失败了但标志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4.主观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一方面深入工人群众和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另一方面吸收了人类思想三大理论成果分别是德意志的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的问世1.时间: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2.内容:⑴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⑵阐明社会发展规律;⑶指出阶级斗争的重要作用;⑷揭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3.意义:⑴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就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⑵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的发展起来三、巴黎公社1.原因:民族矛盾的尖锐导致了国内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的激化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法兰西共和国政府实行投降卖国和敌视工人的反动政策,这是巴黎公社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巴黎工人是在祖国处于危难关头,本身遭到临时政府进攻的情况下发动革命的2.概况:1871年3.18-3.28巴黎公社建立5.21-5.28巴黎公社战士经过一周的浴血奋战最后失败 3.措施:政治方面:废旧立新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经济方面;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伟大的创举)维护工人的权利,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理解巴黎公社是马克思主义有理论开始实践的尝试,这些措施都表明公社具有了无产阶级政权的性质4.失败的原因:三个没有具体原因: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也没有同外省革命者取得联系、没有发动广大农民 根本原因: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不足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5.主要经验: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权 主要教训:必须有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6.历史意义:⑴它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尝试,是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到实践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⑵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以后工人运动发展的标志⑶公社战士在同强大敌人斗争时表现出的视死如归精神将永垂史册教学建议】本节课的内容主要涉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历史,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按照教师的指导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特点,可以采用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进行教学问题探究式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在课堂中创设问题情境,挖掘、引发不同质的疑问和想法,使其相互碰撞,从而使学生认识、理解历史事物的教学形式。

其理论依据为建构主义关于“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理论,出发点为学生未来面对的是复杂性、竞争性、挑战性极强的社会,历史是过去社会的记录,它连接着未来,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探究、认识历史问题,能使学生通过问题探究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价值取向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学生迎接现实社会的挑战师生互动:1、走进马克思、恩格斯 2、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3、回顾历史、探索本质,联系现实4、讨论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重难点问题】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产生在经济落后的封建社会可能吗?2、正确认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其产生、来源、发展3、关于巴黎公社的特征及失败原因的认识第19课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内容概览】一、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革命前的沙皇俄国(一)客观条件:1、社会经济状况: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2、社会矛盾:当时在俄国存在的各种社会矛盾,既包括阶级矛盾,民族矛盾,也包括因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连连战败而激化的各种社会矛盾,特别是沙皇制度的腐朽,造成阶级矛盾激化,就连俄国的资产阶级也想推翻沙皇统治,发展资本主义;再加上俄国帝国主义具有封建色彩,对国外资本主义依赖性强,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3、国际环境: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俄国革命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一方面一战激化了俄国的各种社会矛盾,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另一方面各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大多卷入战争,使俄国革命有了良好的环境二)主观条件:(该问题教材没有阐述,可略补充)无产阶级受资本主义、封建农奴制残余双重压迫,革命性较强;并且还有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广大的贫困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俄国发生一切政治变革的条件日益成熟,但俄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俄国就有的生产关系已经完全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特别是沙皇制度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阻碍通过革命改变现状,是当时俄国人的一个必然选择二)革命的过程——十月革命一声炮响1.二月革命推翻了罗曼诺夫王朝,结束沙皇专制制度,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后形成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 四月提纲 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任务,明确提出了“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口号,争取以和平的方式取得政权3.七月事件临时政府大肆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说明政权已完全落在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手中,更加说明革命的和平发展已不可能,准备走武装夺权的道路。

4.十月革命1917年11月,举行武装起义,通过中心城市武装起义夺取全国政权最终取得了胜利二月革命倒沙皇,四月提纲指方向,七月流血抛幻想,十月革命现曙光三)革命的胜利、政权的巩固——伟大的开端1.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措施⑴政治: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全国政权归苏维埃⑵经济: 《土地法令》——废除俄封建土地制度,实现土地国有化,使新建的苏维埃政权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⑶外交: 《和平法令》——退出世界大战2.选举产生第一届苏维埃政府,表明苏维埃政权正式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四)革命的历史意义1.对俄国——推翻旧制度,人民实现“当家作主” ,维护国家独立2.对世界——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3.对人类历史——打破资本主义制度一统天下的局面不足:(该问题教材没有阐述,可略补充)社会主义制度在俄国的建立,有利于俄国生产力的发展从政治经济学上看,就是通过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