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速铁路发展报告 一 漫漫长路——由观望到现实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或道路引入人类社会,而是加速并扩大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和新型的闲暇铁路无论是在热带还是在北方寒冷的环境中运转,都发生了这样的变化——马歇尔麦克卢汉(一)历史的见证者们什么是高速铁路?国际铁路联盟(UIC)规定,列车开行时速在250公里以上的新建铁路线,以及经改造后时速达到200公里的既有铁路线路,可视为高速铁路中国国家铁路局则定义为列车开行时速在250公里以上的新建铁路线,以及初期运营速度不小于每小时200公里的铁路客运专线可见,较高的运行速度是高速铁路有别于普通铁路最显著、最基本的特征图8-1 邓小平乘坐新干线1964年10月1日,在东京奥运会开幕前夕,连接东京和大阪的东海道新干线建成运营,列车平均运行时速210公里,是世界上第一条投入运营的商业性高速铁路自此,一度被人们认为是“夕阳产业”的铁路重新焕发了生机,并显示出强大生命力,这被称为“铁路发展的第二个时代”1978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一行抵达日本东京,应日本政府邀请,将对日本进行为期8天的访问。
10月26日,邓小平乘坐新干线列车“光”号前往京都(见图8-1)随着小平同志乘坐新干线的画面在中国的电视节目里播出,新干线开始为中国人所熟知1983年9月,法国巴黎至里昂的高速铁路TGV东南线全线建成通车,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270公里1994年,欧洲之星高速列车穿越英吉利海底隧道,把伦敦、巴黎和布鲁塞尔三个首都城市连接起来那时,中国列车最高时速只有80公里,一般时速还停留在60公里的水平上当高速铁路推动铁路在工业发达国家走向复兴之际,关于高速铁路的构想也在中国浮出水面1990年,当时的铁道部提交了《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方案构想报告》,这是正式提出建设高速铁路的文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了一系列有关高速铁路的科学研究以及技术攻关,包括高速铁路勘察设计、土木建筑、机车车辆、运营管理、通信信号等经国务院批准,1991年广深准高速铁路立项,同年12月改造工程开始动工中国磁悬浮列车的发展1998年,中科院何祚庥、徐冠华和严陆光三位院士提出京沪高铁应该建设时速500公里的磁悬浮线路以沈志云为代表的轮轨派则认为磁悬浮造价过高、技术不成熟尽管最后京沪高铁采用轮轨,但磁悬浮技术仍然得到了广泛应用2002年12月31日,上海磁悬浮列车开通。
该线西起地铁二号线龙阳路站,东至浦东机场航站楼,全长约30公里2008年后,中国的中低速磁悬浮研发与推广得到快速发展中国长沙磁浮快线设计时速为100公里,2016年5月6日正式通车试运营,截至2016年11月已累计开行17592列次,总运营里程为340956公里,日均运营里程为1615.9公里,累计运送客流达142.6万人次,日均客流达7312人次1994年,国务院批准展开京沪高速铁路线路预可行性研究12月,经改造后的广深铁路开行中国首列准高速旅客列车,成为中国第一条旅客列车时速达160公里的铁路1997年4月1日,中国第一次铁路大提速,提升干线列车,最高运行时速达到140公里和160公里,这次铁路运输的大变革开启了中国铁路大发展的新时代1998年,中国完成铁路第二次大提速,广深快速列车最高时速达160公里,非提速区段快速列车最高时速达120公里,提升了普通铁路的水平2000年10月21日零时第三次大面积提速,提速线接近一万公里,平均时速为60.3公里列车七个等级调整为三个,扩大了中高级普铁的范围2001年10月21日零时,中国铁路迎来第四次大面积提速,提速线增加3000公里2003年10月12日,秦沈客运专线的开通标志着我国正式开始了高速铁路客运运营,秦沈客专是中国自主研发设计、施工建设的目标运行速度200公里/小时、基础设施预留250公里/小时的满足高速列车条件的首条铁路客运专线,从此我国进入高速铁路时代。
秦沈铁路客运专线建成的同时,京沪高铁线路勘察也取得突破性进展铁路规划方面,在2004年1月,国务院批准通过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这是中国首个通过的铁路行业规划,构建了2004~2020年铁路建设规划的蓝图,促使青藏铁路提前一年建成通车,也使大秦铁路突破世界重载运量极限,进一步推动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开辟中国高速铁路的新纪元这份纲领性文件指导了2004年4月18日我国铁路第五次大面积提速,提速线规模达到3500公里,增开19对最高时速160公里的直达特快列车,几大干线的部分地段线路基础达到时速200公里的要求即升级为中级快速铁路,货车系统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同时,高速铁路的建设也全面展开2005年6月23日,武汉至广州高速铁路开工兴建,全长1069公里,设计时速为350公里2005年7月4日,北京至天津城际铁路投入建设,全长120公里,设计时速为350公里2005年9月25日,郑州至西安高速铁路开工建设,全长505公里,设计时速为350公里2007年,中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7.8万公里,完成旅客发送量13.6亿人次,完成货物发送量31.2亿吨,完成总换算周转量31010亿吨公里取得巨大成就的中国铁路仍然未能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经济社会的转型,带来劳动力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大规模流动,春节回家团聚的文化传统促使这些人口集中在春节前后展开迁移在几十亿人次的人口流动中,交通运输,尤其是铁路运输,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2007年4月18日,全国铁路实施第六次大提速和新的列车运行图,复杂繁忙干线提速区段的动车组达到时速200~250公里、5分钟的追踪间隔,普通客车达到时速160公里、6分钟的追踪间隔,货物列车达到5000吨等级、7分钟间隔2008年春运,中国铁路客运量达到破纪录的1.96亿人次然而,就在2008年春节临近之际,南方突如其来的冰雪巨灾阻挡了许多人返乡的脚步铁路运输再一次被推至风口浪尖破解困局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快推进中国铁路现代化,推进铁路技术装备现代化,其中便包括发展高速铁路2008年8月,就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夕,京津城际铁路开通运营,中国实现了高速铁路的零突破随后,武广、郑西、沪宁、沪杭、京沪等高铁相继建成运营,中国步入高铁时代中国高铁从无到有,从追赶到超越,再到完全自主创新,从东部走向西部,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从国内走向海外,中国高铁的大发展开启了人类交通史的新纪元截至2015年末,全国高速铁路里程达1.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居世界第一,铁路快速客运网基本覆盖我国50万以上人口城市。
截至2016年末,全国高速铁路里程达到2.2万公里,沪昆高铁、云桂高铁、渝万高铁投入运营,中西部铁路营业里程扩充至9.5万公里,占比达到76.6%从冷温带到热带,从零下40摄氏度到40摄氏度,从沿海到内陆,从高纬度严寒地区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一系列的高速铁路出现在中国广袤的版图上二)中国发展高速铁路的背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高速铁路的规划和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同时,中国品牌的高速列车CRH出现,形成一批快速客运通道,快速铁路进一步大发展开通运行了“和谐号”动车组,2008年2月26日原铁道部和科技部计划共同研发运营时速380公里的高速列车2008年8月1日,京津城际高速铁路通车运行,这是中国首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且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高速铁路我国高速铁路经过近二十年的筹备和近十年的建设与运营,已经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高速铁路网,其投资规模与发展速度举世瞩目在现实中,高速铁路不仅满足了人们对于出行速度的需求,而且在宏观上也起到了分担客运需求、保证经济平稳发展、促进区域交流等作用1.中国建设高速铁路满足了客运需求长期以来,中国铁路发展滞后,运输能力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要求,特别是在客运高峰期的春运、暑运、“十一”等特殊时期,客运能力极度紧张。
在京沪、京广、京哈、陇海以及沪昆等客货运输最繁忙、客货运输潜力较大的交通走廊内进行高速铁路建设、实现客货分线运输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地联通全国重要经济区或中心城市中国正处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阶段,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人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出行质量提出更高要求,亟须发展建设新式客运交通以便延伸客运空间满足客运潜在需求、提高客运服务质量,实现客货运输能力的显著增加中国国土辽阔,人口基数大,有足够的客运需求能够为高速铁路建设的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因此高速铁路建设迎来较快的发展2.高速铁路是经济稳步发展的需要2009年后,中国高速铁路迎来快速扩大发展的阶段,部分原因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发生后,党中央及国务院审时度势,做出了扩大内需、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战略决策当时高速铁路建设等铁路基础设施建设对扩大内需具有关键作用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面临经济转型升级,结构不断优化,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地区和城乡协调发展进程加快对高铁站点所在城市而言,高铁起到提升城市能级与重塑城市经济增长极的作用自高铁站点建设至高铁线路投入运营,整个过程伴随着地区资源要素、人流、物流、信息流、商业流的流通与交互作用,由此节约成本费用并促进经济效益增加,高速铁路站点与周边城市群形成高铁经济圈。
高速铁路作为交通方式引入区域经济中,其本质是可达性的上升、旅行时间的节约产生的时间价值[1]运输时间下降带来的成本节约将加速区域各要素资源流动,释放客运货运能力,提升运输效率,使城市群之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推动产业集聚与产业转移[2][3]例如“高铁游”的兴起,促进旅游资源在高铁网络上的共享,带来经济效益[4][5]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考察,高铁不仅作为一项投资直接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而且通过实现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间接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3.高速铁路是国家政策的辅助工具中国高铁在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城市化等政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交通不够顺畅是制约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短板之一,区位之间交通发展滞后,使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市场更加封闭,我国开通了几条连接东部和中西部地区的高铁线,高铁对于优化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巨大高铁的开通,增进了各地交流,使相对封闭的市场融合在一起,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进一步优化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加速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抓住交通基础设施的关键通道和重点工程,优先打通缺失路段、畅通瓶颈路段,配套完善道路安全防护设施和交通管理设施设备,提升道路通达水平。
加快交通运输通道的建设和完善,尤其是改善具有区域聚集、扩散和溢出效应的铁路运输通道,也就成了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广泛共识具有明显物流成本优势的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高铁成为打通“一带一路”互联互通的重要选择通过推行高铁“走出去”战略打开国际市场带动国内相关产业升级和区域格局优化,战略意义重大[6][7]在城市化方面,尽管高铁站区开发、高铁新城建设暴露了一些问题,但依然作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受到推崇4.中国高速铁路是地区交流的需求高速铁路是交通方式的进步,改变了现有的社会知识文化格局,提升了社会知识文化的发展程度,增进了社会知识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交通本身是社会的一部分,是社会知识文化的体现交通品级不同,社会知识文化的发展程度也不同;交通的类型不同,社会知识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也不相同高铁将人们的接触和联系变得更加快捷和频繁,[8][9]人们对社会知识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和理解,促使人的思想、观念、技术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种不同知识文化之间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