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最基本关系 韩思阳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微妙也是最难处理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问题的理论发展,研究视角从一维走向多维,研究方式从单调走向多样,研究模式从传统走向现代通过对比主客体关系主流观点的优点与不足,从动态角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思想政治教育 主体 客体 主客体关系一、当前理论界关于主客体关系的主流观点及简要评价第一种是单主体说单主体说”又分为“教育者主体说”和“受教育者主体说”两种教育者主体说”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是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承担者、发动者和实施者;受教育者是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者和受动者,它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相对应受教育者主体说”则认为,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始终发挥着“内因”的作用,处于主体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教育者则只是发挥着“外因”的作用,是为受教育者的成长和发展服务的,是客体这种说法肯定了思想政治教育是“人”对“人”的活动,具有进步意义但就“单主体说”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教育者主体说”容易在实践中片面夸大教育者的作用而忽视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结果不仅会挫伤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及进行自我教育的积极性,而且会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的偏差,使其在制定教育目标、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时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充分考虑到受教育者自身的需要及其现实思想状况,从而造成教育目的、内容等不能满足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使之与受教育者自身实际的思想品德水平严重脱节。
同时,这一观点还会影响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并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教育者主体说”则片面夸大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忽视教育者在受教育者思想认识形成过程中的主导性作用,一味地突出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则很容易导致实践活动中的自发性、盲目性,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第二种是双主体说双主体说”认为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互为主客体,从施教过程看,教育者是主体,教育对象是客体,从受教过程来看,教育对象是的主体,教育者是客体这种说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一分为二,这样表述有利于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各自的积极性并且既注意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导性,又注意到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但是,这种横向并列表述却不易抓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特殊性及其差异,难以揭示出二者关系的本质对于教育者而言,“双主体说”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教育者的责任意识,使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地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定位,承担起作为教育主导者的职责和功能;而对于受教育者而言,它使得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时,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不合理的需要,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教育者对正确的教育目标、内容的制定,对合理教育方法的选择,从而最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阻碍受教育者自身思想素质的提高。
第三种是双向互动说双向互动说认为,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受教育者在受教过程中也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作用、双向互动形成合力双向互动说”不仅认识到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在教育与发展的方向和水平上存在的差异性,还认识到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存在主体地位相互转化的情况但是这种说法机械地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分成教育活动流程和接受教育流程两阶段,并认为前阶段教育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后一阶段接受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没有从根本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实质,没把握好二者之间的联系,容易造成实际工作中的施教过程和受教过程相脱节的情况,故而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第四种是主体际说主体际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互动交往过程中,通过“主体一客体一主体”的转化过程实现的,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结成“主体一主体”的关系,即一种主体际关系主体际说”强调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的重要性,有利于教育者的主体性的充分发挥,调动教育者施教的积极性它还有利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尊重和开发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但是“主体际说”将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理解为交往关系,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因为国家中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优势地位,必定会挑选一些无论在政治素质、道德认知、思想觉悟方面都比其他社会成员相对要高的人充当思想政治教育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与教育者相比具有天然的优势地位和逻辑先在性,把它们的关系定位为交往有弱化思想政治教育者作用之嫌二、从动态角度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关系——相对主体与相对客体教育主体也可以是教育客体,教育客体也可以是教育主体,他们彼此具有相对性,不能绝对的说教师是教育主体,学生是教育客体从矛盾的角度进行分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这一矛盾入手,其内部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并且在不同的条件下,矛盾双方会向自己的对立面相互转化,以缓和矛盾双方的对立,达到事物发展的最好状态因此,我们应该辩证地去看待教育主客体,应看到他们之间具有相对性而不是绝对性,不能绝对地称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两个基本要素是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应在其前面附上限定词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要素应该是相对教育主体,相对教育客体和教育介体所谓相对教育主体和相对教育客体,即相对教育主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且影响相对较大的相对个人和群体。
相对教育客体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且影响相对较小的相对个人和群体两者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关系,因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矛盾统一体中所处的地位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在不同的条件下是可以变换的,互为前提而存在因此,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动态的角度把握主客体关系为出发点,它有利于明确相对教育主体和相对教育客体的深刻内涵和关系,有利于把握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动态过程,有利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地位的平等,使其共同受教育,共同教育彼此,促进双方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期在更高水平上实现预期效果同时,还有利于认识和把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以便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深入研究Reference:[1]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90.[2]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195.endprint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