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心整理西方文化中的人性分析无论过了几个世纪,西方文化对于人性的相识和中国有着迥然不同的看法他们对人的价值和意义的探究始终是对在自我灵魂上的拷问,并且是贯穿着深厚而猛烈的生命意识和人文精神,在找寻人类自我救赎的道路的过程中形成了支撑人性的不同空间他们既有各自探讨的轨迹,又有相互交织的纽带,具有丰富性和困难性 一、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是古希腊中的罗马文化和希伯来的基督教文化,它们对人性取向有着不同的看法古希腊文化重视人神合一,留意人对自然欲望,确定人的现世生活价值的世俗人本意识由塑身的体魄和张扬的欲望追求构成了古希腊文化对人的理解,情感和欲望表现出一种自由奔放和逍遥自由的性格,将肉体与精神呈现一种原始的和谐状态古希腊神话中,“金苹果之争”的故事表达“美”的人性观念在才智、财产和美之中,帕里斯选择了美,这种对美的酷爱与任何利益无关尚,显出人性的单纯质朴和天真烂漫希腊人也信神,但神是一个亲切的人的形象,是人的生活的另一种状态,它不像基督教的天国那样遥远奇妙、威历恐惊而高不行及在这种状态中,人超越了自身的有限性和缺憾性由此,产生了西方人性观念的第一个精神维度,即人的原欲追求基督教文化重视人的灵魂,追求此岸世界的超现实价值与意义。
通向完备人性的天路是建筑在深厚的忏悔和禁欲之上的,是灵魂对肉体的唾弃原罪”是整个基督教信仰的起点,也是对人的相识的前提《圣经》中,亚当和夏娃由于偷食禁果而具有了“原罪” “原罪”有三个特点第一是与生俱来的,一诞生便有原罪;其次,“原罪”不涉及一个具体的受行为损害的对象;第三,对原罪的救赎是终其一生对上帝的皈依和对自我灵魂的深厚忏悔来获得对现实生活的悲观和对此岸世界的向往以及由此产生的负罪感,是它与古希腊文化的根本区分之一,这种对人性罪恶的悲悯意识蕴涵着深厚的人文关切但是,也正是这种原罪意识和救赎构成了灵与肉的二元对立思想,上帝在另一个世界即此岸世界中存在,人类所追求的意志自由恰恰构成了人类永难逃脱的“原罪”宿命由基督教文化形成的那么是人性观念的其次个精神维度,即人的形上欲求基督教文化价值观以终极意义为追求目标,使人的心灵有了寄予但禁欲主义、蒙昧主义又造成了人性的扭曲,也造成了中世纪晚期西方社会的衰落基督教由原本侧重于内心的信仰和爱,慢慢走向了外在形式的规约,变为外在的善功在伪善的道德旗帜下,人性中邪恶的东西肆无忌惮地表现了出来二、文艺复兴运动倡议人文主义和宗教改革,一方面英勇地要求人性的合理性,撕破一切虚假和异化的神性生活的面纱;一方面自觉地奉守志向神性的原那么,追求真正的内心圣洁而无须拘泥于外在性的宗教形式和禁欲樊篱。
文艺复兴的意义就在于把感性的、个体的人而非抽象的神或精神看作全部生活的根底和整个世界的意义所在宗教改革也并非为了要否认宗教,恰恰相反,是为了维护基督教信仰的纯净性和精神上的统一性,以真诚的信仰来代替各种虚假的形式,驱散覆盖在基督教之上的那片虚幻的灵光在人文主义者眼中,人性更多的是与自然相关的人的本能欲望和意志自由,“人”首先或主要的是感性或原欲的“人”在他们看来,赞美肉体就是赞美生命,就是赞美上帝创世之奇功人体之美给人的不是邪念的满足,而是生命的充溢当把人的肉体乃至性本身看成是上帝的造化、上帝赐予人的美与快乐时,一种重新讲解教义,并不背叛上帝的新“人”的观念就产生了基督教文化始终影响着西方人的思想特性自由与人性解放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所导致的纵欲、贪心等人性的丑恶使人们的意识深处始终对基督教“原罪”与“救赎”理念保持着崇仰敬畏之心基督教认为爱是神性之源,也是人性之本,贯穿着原罪、节欲、赎罪的观念人的原罪,通过节欲、赎罪,将世俗之爱升华为对上帝之爱,人类的一切愿望、情感就可以满足原初基督教正是企图将平凡自然的世俗情感升华为一种奇妙圣洁的宗教情感来建构一种完备的人性《神曲》作为一部精神史诗,贯注了对自我挽救的探究,说明人类最终要依靠对上帝的虔诚信仰,才能最终从苦难、罪恶到达至善至美的此岸世界。
同样,莎士比亚的悲剧描绘了一个人欲横流、颠倒混乱、失落了上帝的时代他对洋溢着生命与青春气息的自然性爱的赞美与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疑心并存在《哈姆雷特》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特性袒露、原欲冲动的英雄,而是一个充溢“原罪”感,满怀“救赎”意识的愁闷王子对于世俗欲望的批驳和对上帝博爱、慈祥的崇仰,以及对人类自身终极意义的困惑,使他的作品中包含了深厚的基督情怀因此,以确定个人世俗欲望的合理性为起点的人文主义,其实是有着深厚的基督教人本意识的 三、西方人性观念的第三个精神维度,即人的理性欲求早在西方文化萌芽阶段就已经存在不管是古希腊的哲学还是早期犹太教,都强调人的思辨和认知实力;然而,理性欲求的真正彰显还是17世纪以后,理性主义崇尚学问和思想,认为人是思想的实体崇尚理性、讲究人性尊严而对人类正常情感视而不见的文化精神有所不同,启蒙运动所高举的理性主义更多的是留意人的自我本身,关注人的生命意志层面,强调“自然人性”,即认为人自然拥有全部的知性实力,它可以帮助人不凭借任何外在的权威与力气去相识真理自然人”形象集中代表了他们对人的理解与表述启蒙思想家所说的“自然”指的是自然的、本性的和固有的意思,也就是人的一种与生俱来、浑然天成的属性,它不须要人之外的力气去赐予、去造就。
正如洛克所说:“理性,也就是自然法强调自然人性,也就是在强调和确定人的理性本质以及理性对真理的相识与把握实力,确定人自身的主体力气与价值,在人性取向上以理性为指归,即由“原欲”向“理智”的提升科学与理性的张扬使人坚信自己就是上帝,人们崇尚科学,追求学问,追求感性欲望的满足 然而,人性空间所由以形成的三个维度在各自形成和开展的过程中并不是毫不相干、并行不悖的,他们错综交织,理性欲求的获得并不能成为原欲追求的障碍,原欲追求的满足也无法替代对终极价值的探询科学和理性摧毁了传统基督教赖以建立的神迹根底,全部违反理性精神的东西都遭到了普遍的疑心 西方文化就人的方面来说,是受内在异己力气奴役与放逐,同时也是在找寻自由的存在方式的精神表达其中,原欲追求、神性启示、理性观确定了其对人性体认的不同维度古希腊文化张扬特性,放纵原欲,确定人的世俗生活和个体生命价值,强调人的自然天性,展示了人的自然欲求;基督教文化用爱的感召来消退人性罪恶,在“原罪”与“忏悔”中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展示了人的形上欲求;而从人文主义以来那么形成了崇尚思想理智和疑心批判精神,敢于反抗一切世俗和神界的权威的传统,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非理性思想那么看到人性的异化,以虚无和荒谬来对待人的存在并重新踏上人类灵魂救赎之途,同样蕴涵着深厚的理性反思精神和人性关切,展示了人的理性欲求。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存在就是人对自身生命活动的自由追求而产生的种种欲求的实现过程,从而建构出人的生命本体的存在空间,而自然欲求、理性欲求和形上欲求那么是这以人性为标尺的生命本体存在空间的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