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豆科牧草,第一节 紫花苜蓿 第二节 三叶草属牧草 第三节 紫云英 第四节 毛苕子 第五节 其它豆科饲草,第三章 豆科牧草 第二节 三叶草属牧草,一、概述 二、白三叶 三、红三叶,一、三叶草属牧草概述,分布在温带地区目前栽培较多的为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L.)、红三叶(T. pratense L.),次为地三叶(T. subterraneum L.)、杂三叶(T. hybridum L.)和绛三叶(T. incarnatum L.),其他如埃及三叶(T. alexandrinum L.)、草莓三叶(T. fragiferum L.)等兼较为次要二 、 白三叶 (一) 概述,学名:Trifolium repens英名White clover 别名:白车轴草、荷兰翘摇等 原产于欧洲,它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一种豆科牧草现广泛分布于温带及亚热带等高海拔地区,在新西兰、西北欧及北美东部等海洋性气候地区,生长尤为适宜我国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江西、江苏、浙江、黑龙江、吉林、辽宁、新疆等地均有分布,长江以南各省有大面积栽培 白三叶产量低,但品质极好,多年生,有匍匐茎,能蔓延生长,又能以种子自行繁殖,耐牧性很强,为最适于放牧利用的豆科牧草,也是城市、庭院绿化与水土保持的优良草种。
白三叶植物学图示,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生存8~10年 主根较短,侧根发达根系浅,根群集中于10~20cm表土层,根上着生许多根瘤 茎细长,光滑无毛,主茎短,有许多节间,长30~60cm,匍匐生长,茎节处着地生根,并长出新的匍匐茎,不断向四周扩展,侵占性强,单株占地面积可达1m2以上二 、 白三叶 (二)植物学特征,白三叶匍匐茎,掌状三出复叶,叶互生,叶柄细长直立,长15~25cm小叶倒卵形至倒心形,长1.2~3cm,宽0.4~1.5cm,先端圆或凹,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叶面具“V”字形斑纹;托叶细小,膜质,包于茎上叶腋有腋芽,可发育成花或分枝的茎 头形总状花序,叶腋抽出花梗花小而多,一般20~40朵,多的可达150朵,白色,有时带粉红色,异花授粉 荚细狭长而小,荚壳薄,易破裂,每荚含种子1~7粒,常为3~4粒;种子心脏形,黄色或棕黄色,细小,千粒重0.5~0.7g,硬实多二 、 白三叶 (二)植物学特征,白三叶开花期,叶片,根系及根瘤,主要品种:海发(澳大利亚)、胡依阿(新西兰)、拉丁诺 适宜区域:海拔500米—2500米区域,其中海发和拉丁诺在低海拔区域较适宜 播种量:0.5公斤/亩。
播种时间:春季3-4月、秋季9-10月但以春播最佳 主要用途:饲草、水土保持 利用方式:放牧、刈割二 、 白三叶 (二)植物学特征,喜温暖湿润气候,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适于年降水量500~800mm地区,能耐湿,可耐40多天的积水 耐荫,在果园下也能生长 对土壤要求不严,只要排水良好各种土壤皆能生长,尤喜富于钙质及腐殖质的黏质土壤能耐瘠、耐酸,适宜土壤pH值6~7,在土壤pH值4.5地区仍可生长耐盐碱能力差 白三叶是各种三叶草中生长最慢的一种,,二 、 白三叶 (三)生物学特性,白三叶品种比较试验,1、精细整地 2、东北宜春播,秋播迟则易受冻害春播稍迟又受杂草排挤单播每亩500克左右 3、苗期生长缓慢,应注意中耕除草 4、白三叶在初花期即可刈割,春播当年,每亩要收鲜草750-1000公斤,第二年可刈割多次,亩产可割鲜草2500-3000公斤花期长达2个月,种子成熟不一致,种子成熟80%以上即可采收花序,让其后熟即可每亩可收种子10-15公斤二 、 白三叶 (四)栽培技术,5、无性繁殖见效快,以春秋为宜,全垦清杂后,每公顷施磷肥375~600公斤,每窝1~3株,每株3~4节,斜插灌溉即可,每公顷用去叶种茎1500~3000公斤。
二 、 白三叶 (四)栽培技术,1、营养 白三叶茎叶细软,叶量特多,营养丰富,尤富含蛋白质 三叶草属牧草可消化率较苜蓿低,而总消化营养成分及净热量较苜蓿略高二 、 白三叶 (五)营养和利用,白三叶不同发育阶段营养价值,,2、利用 (1)茎枝匍匐,再生力强,耐践踏,最适于放牧 (2)混播:猫尾草、黑麦草与白三叶产草量以2:1为好,既可保持单位面积内干物质和蛋白质的最高产量,且可防止膨胀病的发生 (3)白三叶与地三叶、苜蓿等均含有雌激素“香豆雌醇”长期单一放牧利用时可引起牛羊繁殖障碍 (4)白三叶出是良好的水土保持植物与庭园绿化植物二 、 白三叶 (五)营养和利用,左:白三叶与广益扁穗牛鞭草混播草地,右:白三叶+黑麦草,白三叶人工草地,白三叶与多年生黑麦草混播试验,学名:Trifolium pratense; 英名:Red clover 别名:红车轴草、红荷兰翘摇; 原产于小亚细亚与东南欧我国在新疆、云南、贵州、湖北等地都有分布,而以鄂西山区分布较广三 、 红三叶 (一)概 述,主要品种:巫溪、斯达特(加拿大) 适宜区域:海拔800米—2500米区域 播种量:0.5-0.75公斤/亩 播种时间:春播4-5月、东北秋播8月20之前。
但以秋播最佳 主要用途:饲草、水土保持 利用方式:刈割、放牧三 、 红三叶 (一)概 述,短期多年生草本植物,一般寿命2~4年 直根系,主根入土60~90cm,侧根发达,约60%~70%的根系分布在0~30cm土层中,着生多数根瘤 分枝能力强,单株分枝10~15个或更多 茎圆形,中空,直立或斜生,高60~100cm三 、 红三叶 (二)形态特征,红三叶,掌状三出复叶,小叶卵形或长椭圆形,边缘近全缘,叶面有灰白色“V”形斑纹叶柄长,托叶阔大,膜质,有紫脉纹,先端尖锐茎叶各部均具茸毛 头形总状花序,聚生于茎稍或自叶腋处长出,每个花序有小花50~100朵,花冠红色或紫色 荚果小,横裂,每荚含1粒种子种子椭圆形或肾形,棕黄色或紫色,千粒重1.5~2.2g三 、 红三叶 (二)形态特征,白三叶和红三叶植物学图示,花序,草丛,小叶,喜温暖湿润气候,在夏天不过热、冬天又不太寒冷的地区最适宜种植生长期适宜温度为15~25℃,能耐-8℃低温,但耐寒力不及苜蓿和草木樨不耐热,昼温35℃,夜温27℃时根中贮藏的养分减少,持续高温和昼夜温差小时,常成株死亡喜湿润环境,耐湿不耐旱,适宜在年降水量600~800mm地区生长。
三 、 红三叶 (三)生物学特性,喜富含钙质的肥沃黏壤土或粉沙壤土,pH以6.6~7.5为宜,较耐酸性,但耐碱性较差 生育情况:在郑州生育期观察表明,1984年10月15日播种,10月28日齐苗,翌年3月10日返青,4月15日开始分枝,4月28日现蕾,5月6日初花,5月14日盛花,6月10日采收第一批种子在云、贵、川地区表现良好,在昆明一带可生存7~8年北方大部分地区,春播当年结实性差,能安全越冬三 、 红三叶 (三)生物学特性,(1) 轮作:红三叶根系深长而发达,根瘤众多,种后能遗留大量有机质于土中,尤能增加氮素宜短期轮作中利用,在长江以南一部分中性土壤中可作为水旱地冬季绿肥牧草忌连作,一次种植以后须隔五六年方可再种 (2)整地:整地务必精细尽可能耕翻得深些 (3) 保护播种:保护作物宜选择生长期早、枝叶稀疏而需水较少者,如麦类、油菜等保护作物的播种量为正常播种的25~50%三 、 红三叶 (四)栽培技术,4) 混种美国与苏联常将红三叶与猫尾草混种,红三叶亦可与鸡脚草或多年生黑麦草混种红三叶与多年生黑麦草混种,二者播种量以1-2:1为宜;红三叶与鸭茅混播以播种量以2:1为宜(鸭茅每亩用种子500~750克),且应同时播种。
5)播种播种时期春秋皆可,而以8月播种最好红三叶的播种量,如系春播,每亩可用种子750 ~ 1000克,收种的可减少当年种子发芽率最高播种方式以条播为宜,行距20~40厘米,收草宜宽覆土深度1~2厘米 6) 接种:未种过红三叶的地方第一次种植三叶草时接种根瘤菌的效果极为显著三 、 红三叶 (四)栽培技术,7) 田间管理:红三叶在幼苗时期应行耘耙清除杂草,促其生长以后每次刈牧之后,亦须及时耘耙,以刺激在生草的发育在瘠地种植时,每亩施厩肥1500~2000公斤,如用化学肥料,每亩可施20公斤过磷酸钙、10公斤钾盐(或25~30公斤草木灰),磷钾肥可同时施用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每次刈割后应酌量施用氮肥 8)收获:一般在草层高度达40~50厘米时,无论秋播、春播或现蕾开花与否,均可考虑进行第一次收割,早春播种的当年可刈割1次,亩产鲜草2000公斤上下秋播的当年和次年共刈割2~3次,亩产4000~5000公斤或更高一般应在盛花后25~30天种子发硬,花梗枯干,花序易抹落时收种,每亩可收种子15~40公斤三 、 红三叶 (四)栽培技术,1、青饲者以开花前刈割最为适宜,调制青贮者以开花后期为适宜 2、红三叶营养价值颇高,红三叶用以青饲、放牧、制干草或作青贮料都很适宜。
3、但因全株有毛、灰尘较多,与禾本科牧草混合青贮,效果良好 4、红三叶幼苗茁壮,能耐荫,是草地更新中的主要豆科牧草; 5、在短期轮牧中也是一种常用的牧草; 6、在作物轮作中则常用作绿肥作物以提高土壤肥力三 、 红三叶 (五)营养和利用,营养价值,红三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