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创作中的含蓄技法含蓄:讲究含蓄,“用意十分,下语三分”,这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的突出特点为协助诗友对国内古典诗歌的阅读、鉴赏和创作,现将古诗中常用的含蓄技法胪列于后,供人们参照一)托物寄意即借助于对某一事物的描绘而抒发讽喻之情例如:欧阳修《画眉鸟》这首诗写道:“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对高下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诗中写画眉在林间自由啼啭,与那锁在金笼中的鸟儿形成鲜明对照对于这首诗,读者如果仅仅感知到这个层面,则失之肤浅其实,诗人欧阳修朝中为官、正直敢言而屡受到守旧派的打击被贬滁州;朝中为官的险恶与放情于滁州山水的自由自在,恰恰形成强烈的对照诗人欧阳修有感于山林中画眉鸟的鸣啭,触景生情,托物(画眉)寄意而写下了这首诗,其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二)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诗人的创作故意用否认(肯定)某事物来体现肯定(否认)某事物之意质言之,就是“言非(是)而是(非)”例如:李白《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贾舍人由于得罪朝廷而被贬到巴陵(今湖南岳阳)做司马她到任后遇到刚刚获赦的李白,诗人李白于是作此诗赠与贾舍人诗中说,你贾舍人虽然被贬谪湘水之滨,你也就不要抱怨了。
我们的圣主恩深似海,是她怜悯你,才没有把你像当年的汉文帝那样,把贾谊贬谪到长沙,而只是把你贬到了巴陵,你真的应当感谢皇上的隆恩啊!事实上,巴陵和长沙两地同样遥远,贾舍人被贬之地(巴陵)并不比贾谊被贬之地(长沙)好到那里!李白的这首诗,似乎是在劝慰贾舍人,在歌颂唐肃宗的圣明;实则是挖苦了唐肃宗像汉文帝同样,昏庸寡情!由于这首诗,反话(挖苦语)正说(赞颂辞),显得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又如,明代诗人周在《闺怨》:“江南二月试罗衣,春尽燕山雪尚飞应是子规啼不到,家乡虽好不思归此诗写江南二月,气候转暖,人们已开始试穿罗衣了想必是杜鹃还没有飞到那里吧,夫君一定还没听到那“不如归去”的啼叫因此,家乡虽好,夫君也不想回来这首诗以思妇的口吻来抒发相思之情诗歌中,不说丈夫怀念自己,而说“不思归”,这事实上是正话(怀念乡乡妻儿)反说(游子不思归)用这种手法,含蓄蕴藉地写出了思妇对丈夫的相思之切和她的无可奈何的情状三)指桑骂槐即借题发挥,指此讽彼例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表面上诗人是在指斥商女(歌女),实则反映了官僚贵族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去弥补空虚、灵魂腐朽的生活,是诗人对晚唐衰败现实的侧面写照。
四)自嘲嘲人这种手法重要是通过嘲讽自己来达到对所挖苦对象的嘲弄、挖苦之目的例如:唐代诗人罗隐《感弄猴人赐朱绂》:“十二三年就试期,五湖烟月奈相违何如学取孙供奉,一笑君王便着绯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十二、三年来我辛辛苦苦地上京赶考,把美好的风光(五湖烟月)都丢弃了我还不如去学那个耍猴人孙供奉,只要可以博君王一笑,就能穿上大红色的官袍啊!诗中说猴子上朝,本来就令人捧腹;如今耍猴人(孙供奉)竟因能博龙颜大悦而官袍加身,这更是荒唐到了极点诗人罗隐讥笑自己执迷不悟,比不上耍猴人以技艺邀宠而容易得官,深感自叹不如这首诗,表面上自嘲,实则挖苦了晚唐皇帝的昏庸荒诞,深刻地揭发了唐王朝的黑暗和腐朽,并且将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渲染得酣畅淋漓,这比比直接讽喻还要耐人寻味,更加深刻辛辣五)写景寓意即是把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和意绪,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达到情与景互相交融,耐人寻味例如:李白《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惟有西江月,普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是春秋时代吴王夫差的游乐之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诗中所写景物:吴苑残破,苏台荒芜;杨柳新叶,船娘菱歌;西江明月,普照大地...这一系列景物,古今对照,蕴含着诗人李白对于人世盛衰无常的无限感慨。
像这样写景寓意类诗歌,最为常用,不胜枚举,不再赘述六)对面落笔诗人有情感要抒发,有相思要寄托,却不直接写“我”如何如何,而是设想对方面对此情此景,她会如何如何采用这种“对面落笔”的手法,往往能收到婉转、曲折的抒情效果例如:杜甫《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子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老诗人杜甫没有直接从自己一面述说自己怀念家中妻儿,而是设身处地、从对面落笔;诗人由自己对月怀人,而设想妻子子女的心情;由自己的相思难眠,而设想妻子深夜不寐;由眼前两地望月,不得团聚之苦,而设想将来夫妻共同看月时之团聚之乐这首诗,想象丰富,情真意切,曲折婉转李商隐《夜雨寄北》也属此类写法的作品诗曰:“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巧用比方不直说本意而巧妙取譬,精心设喻,生动而含蓄地抒情言志唐代诗人朱庆馀临到科举考试了,紧张自己的作品不一定符合主考的规定,于是就写下了《闺意献张水部》(又名《近试上张水部》)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娘为了得到公婆的爱慕,画眉打扮之后征求新郎的意见,事实上是“以闺意设喻”,把自己比为新娘,把张籍比作夫婿,把主考比作公婆,把自己的诗文比描好的眉毛,向张籍(水部尚书)询问自己的考试状况。
当张籍看到朱庆馀的诗后来,同样以诗(《酬朱庆馀》)作答:“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张籍的答诗也以比方暗示,意思是说:越州的一位美女精心打扮之后,来到镜泊湖心;她本来懂得自己长得十分艳丽,却又猜度怀疑,难以放心那贵重的齐纨(齐国出产的优质丝绸所制成的衣服)也不值得当今人们的看重,只有她的那一曲菱歌,才抵得上万两黄金张籍同样采用巧妙设喻,暗示朱庆馀不必为这次考试紧张这两首诗一问一答,相映成趣,传颂千古八)借助谐音刘禹锡《竹枝词》是人们非常熟悉的,诗曰:“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广为传颂的情歌,巧妙借“晴”与“情”谐音,以“晴”暗指“情”,把初恋少女的迷惘、眷恋、忐忑不安以及但愿、等待之情全都体现出来,曲传心声,含蓄机智这种“借助谐音”的手法在民歌十分常用例如:“梧桐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梧子”即“吾子”又如:“遣信欢不来,自往复不出金铜做芙蓉,莲子何能实?”(《子夜歌》三十八)意思是说:我给你送信你都不来相见,从你走后我再也不出门那金铜铸成的芙蓉花,哪里可以结出莲子呢?诗中以“莲子”谐音“怜子”,这首诗抒发一位女子对负心男子的喟叹,体现了爱情不能开花成果的感伤。
九)以汉代唐唐诗中,诗歌表面上在议论汉朝政事,事实上借此挖苦唐王朝的弊政例如:白居易《长恨歌》中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近年求不得这里的“汉皇”实指唐明皇唐人戎昱《咏史》也是如此:“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这首诗借汉讽唐,议论屈辱的“和亲政策”的失当诗中表面上是“责汉”,实则“斥唐”,是诗歌中典型的“以汉代唐”的含蓄之法十)借用典故用典,是古代诗文中常用的现象,它可以借古喻今,以少寓多,化平淡为奇丽,达到“一字千金”的效果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多处用典,借古讽今,借对“孙刘(孙权、刘备)”的赞扬,体现词人对英雄业绩的向往,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借刘义隆仓促北伐而失败的故事,体现对韩侂胄的警告;借廉颇的故事,抒发对南宋王朝的愤懑辛弃疾的词,由于喜欢“用典”,被后人讥为“掉书袋子”又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必生入关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诗中用了一系的列典故,有:东汉马援(汉光武帝建武十七年任伏波将军)“马革裹尸”之典故;班超(曾出使西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入关”之典故,尚有“匹马只轮无反者”(《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以及初唐名将薛仁贵“三箭定天山”之典故,等等。
李益《塞下曲》塑造了一位万里立功、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其典故的运用,丰富了诗的内涵《塞下曲》: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十一)借古非今李清照的五言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在国内历史上,作为秦末名将项羽,她曾威震四海,后来在与刘邦争夺天下中兵败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于是自刎乌江,壮烈而死本诗赞美项羽不肯自己逃命,宁可与将士一道牺牲的精神,联系当时南宋统治者节节败退,最后南逃过江,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的现实,诗人李清照“借古非今”“颂古讽今”之意,就一点也不难理解十二)使用隐语即诗中不直接点明某事某物,而是运用隐语,含蓄道出,耐人寻味例如:唐代诗人权德舆《玉台体十二首(其十一)》:“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藁砧归?”人们懂得,国内文化中的“裙带解”“蟢子飞”,是夫妇团圆的喜事之征兆于是,女子赶紧收拾好尘封的粉盒,恐怕丈夫立即就要回来啦!诗中以“藁砧”隐喻丈夫,是由于在汉语中,“砧”,砧板,即“捣衣石”铁制的“砧板”又名“鈇”,“鈇”与“夫”字同音,故称丈夫为“藁砧”这首诗把思妇的内心活动体现得栩栩如生、形象可感又如,唐代诗人李适之《罢相作》:“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
为问门前客,今朝几种来?”李适之在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八月,由刑部侍郎升为左相,后因受李林甫谗言,于天宝五年(746)四月自请罢相罢职这首诗就是作者罢相之后所作诗中运用的“隐语”比较难懂,请听我一一道来国内汉代末年,曹操主政事,禁酒甚严人们讳说“酒”字,于是将清酒称为“圣人”,浊酒称为叫“贤人”,是当时的“隐语”之一李适之《罢相作》这首诗中,“乐圣”,意思是“喜欢喝清酒”但是,诗中所说的“乐圣”,表面上指“贪杯”(好喝酒),事实上是说“乐清”,意思是要保持清白操守,言外之意是讽喻唐明皇和李林甫诗中所说的“避贤”,表面上指避位让贤,事实上是说“避浊”,意思是要远避污浊小人,像奸相李林甫之流这首诗,诗人李适之由于巧用“隐语”,既抒发了她的胸中之愤,又表白了她的心中之志,并且还可以不因此诗而授人以柄,避开了奸相李林甫之流的迫害,不愧是一首深得含蓄之妙的好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