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中华文化认同文献综述

hs****ma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5.43KB
约13页
文档ID:510135734
中华文化认同文献综述_第1页
1/13

警察学院少数民族学生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研究文献综述巩彩霞(警察学院 治安系, 乌鲁木齐 830011)[摘要]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对文化认同的概念、国外文化认同的研究现状进行研究,涉与全球化和多元文化背景研究了少数民族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现状,这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总结了当前的一些研究方法和成果、重点问题和发展趋势等 [关键词] 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认同问题;综述 一、前言文化认同是增强一个国家民族凝聚力的关键,保持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是我国当前文化认同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的价值,发挥文化的重要功能,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年来文化认同成为当今国外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7-2015)中含“文化认同”的文献进行相关检索,篇名含“文化认同”检索词的文献共4549篇,关键词含“文化认同”检索词的文献共2796篇,篇名含“中华文化认同”检索词的文献共173篇,关键词含“中华文化认同”检索词的文献共32篇,可见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少这种研究不仅具有独特的学术意义,而且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可望具有重要的实践和理论价值。

文化认同是民族共同体凝聚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得以延续发展的精神食粮文化的涵就是指一个复合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与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所获得其它能力[1]这是文化学的奠基人美国学者泰勒在其所著《原始文化》中提出的被国外学者公认的文化的定义把“文化”概念引入现代汉语的第一人德意志思想家赫德(Herde)认为“文化”所强调的是不同人类群体独特的发展路径,因为人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里,所以就会形成不同的语言,从而产生不同的文化文化认同,就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的共同文化的确认,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和认可,并因此产生归属意识,“文化认同是人类对于文化的倾向性共识与认可,这种共识与认可是人类对自然认知的升华,并形成支配人类行为的思维准则与价值取向”[2]文化认同中的文化理念、思维模式和行为规都体现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观,因此可以说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和价值观认同 [3]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基石,中华文化亦称华夏文明,它是一个久远博大的体系,包含着千千万万的分支和脉络广义的中华文化是指生活在中国领土上的古今各民族人民创造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侠义的中华文化专指各民族的语言、文学、艺术与包括一切意识形态在的精神产品。

[4]本文所指的是侠义的中华文化,是指中华民族所包含的56个民族在长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文字、语言和风俗等形式为载体的传统人文和伦理精神、道德思想、人本观念等共同的特征中华文化认同就是指中华各民族以文化认同为中介,对它是对中华文化的价值尤其是精髓与优秀部分的体认[5]对外则表现为有特殊感召力和国际公认知名度的文化身份确认[6] 我们在期刊网上浏览了数百种相关论文,下载了一百余篇有关文化认同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国外对文化认同的研究成果对中华文化认同有着较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所以我们将国外关于文化认同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希望为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提供借鉴 二、相关动态研究(一)国外相关研究1文化认同研究(1)理论研究在国际学界,20世纪60年代后期,文化认同问题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领域逐渐开始凸显国外对于文化认同的理论研究比较早,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于文化认同的涵与认同危机以与认同的构建等问题的研究如克莱德·M.伍兹(Clyde M.Wads)的《文化的变迁》,克利福德·格尔兹的《文化的解释》等,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强调了现阶段文化认同的危机他说道“每个社会都设法建立一个意义系统,人们通过它们来显示自己与世界的联系。

这些意义体现在、文化和工作中,丧失意义就造成一种茫然困惑的局面,这种局面令人无法忍受,因而也就迫使人们尽快地去寻求新的意义,以免剩下的一切都变成一种虚无主义或空虚感[7]塞缪尔·亨廷顿在《我们是谁?一一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一书中从政治学的视角对文明之间的冲突、族群认同、国家认同、认同危机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论述了美国的文化与意识形态所受到的各种挑战马丁·怀特认为“成员之间如果没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共同体,国际体系特别是国际社会就不会形成”[8]从文化构建的角度对文化认同进行了探讨另一方面是关于文化认同的作用问题的研究,这一研究主要涉与国家文化安全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以与文化对未来社会的影响,强调了文化认同对国家对未来社会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等代表作有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授塞缪尔·亨廷顿所著的《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加]D.保罗·弗(D.Paul Schafer)所著的《文化引导未来》(2008年),[美]塞廖尔·亨廷顿、劳伦斯·哈里森(Lawrence Harrison)主编的《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社会进步》,曼纽尔·卡斯特(Manuel Castells)的《认同的力量》等。

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是塞廖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理论,他认为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或经济政治因素,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9]荷兰文化哲学家·皮尔森在《文化战略》中认为 “文化战略就是人类的生存战略,具体到一国的文化战略就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传播和发展文化的基本指导思想、目标、方法和政策 [10]弗朗西斯·福山认为“文化将取代意识形态,是国际关系中的战略资源,将成为国家间竞争的现实容”[11]美国前国防部长约瑟夫·奈最早提出著名的“软实力论” “软实力”由文化吸引力、政治价值观吸引力与塑造国际规则和决定政治议题的能力构成[12]所以文化要素是国家软实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国外学者分别强调了文化认同对国家对未来社会的重要作用和重要地位2)国外对中华文化认同的研究今天的海外华人遍布在六130多个国家, 2013年其人口大约在3975.8万(Poston Yu,2013)国外对中华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对居住在东南亚、北美和世界其他地区的华人华侨追寻中华文化的文化意识和行为的讨论英国学者沃特森在《多元文化主义》中讲到“如果我们希望华侨居住国政府和人民宽容地对待华侨的文化认同,那么我们也就更应该包容地对待居住地的主流文化,我们就应该理解华侨文化认同的多重结构。

毕竟,多元文化主义依然被一些民族反对,他们觉得少数群体对文化平等的要求会威胁他们脆弱的联合[13] 加拿大学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和施恩德(AndreSchmid)认为在构建民族国家的过程中,必须有一个使各民族“走向富裕和强大的未来的目的性动力”这个动力能够“将所有民族带到同一个叙述体系中,但同时又宣告他们自己的性质,以作为文化独特性和独立性的证据[14]哈克应具在《文化身份的形成:交织在国籍和种族间的马来西亚中国人音乐运动》中探讨了年轻的 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文化认同的形成在音乐运动上的反应从歌词中分析揭示了交织在马来西亚国籍身份和中国民族认同在这些文化产品中的体现创建了本地风格年轻艺术家热衷于在他们的音乐中强调马来西亚国籍和中国身份,用歌曲证明这两个并不矛盾,这两个身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马来西亚华人对中华文化的历史民族的认同和马来西亚政府的官方举措[15]2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关系研究(1)理论研究近年来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广泛,在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关系这个问题上,众多国外学者虽然有不同见解,但主流有以下两点:第一是文化趋同论这种观点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同质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不同的文化价值将逐渐趋于相似。

美国人类学家登·马特斯认为全球化的人类已经处于“文化超市”中,人类的文化认同成为了“民族的认同”和“超市化的文化认同”,文化属性越来越淡化[16]第二是文化异质论这种观点拒斥文化的同质化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是文化异质论的典型代表,他强调冷战后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文化认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最有意义的东西,各国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政治的或者经济的差异,而是文化的区别[17]换言之文化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会引起不能调和的冲突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乔纳森·弗里德曼在《文化认同与全球性过程》中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比较分析了在与外部世界接触的过程中,不同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如何重新塑造自己民族的认同他认为世界霸权、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发展过程、现代性这些中心化世界体系的衰落,与以民族为基础的文化认同的增长呈现的是一种相反的关系[18]因为趋同论和异质论它们是同时存在的,所以都有一定的片面性,与此同时有些学者就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融合论例如费瑟斯通就认为文化全球化可以产生“第三种文化”2)实证研究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2004年人类发展报告—今天多变世界中的文化自由》中指出,由于全球人口的流动以与新的居住地人口来源构成的重组,使得人们的身份和文化认同度出现多重化现象,事实上在当代这样一个人口流动频繁的社会中,人们具有多重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已经成为新的势态,既要认同新的文化,同时要寻求新的文化环境对自己的认同;这种势态下带来了当代流动社会中不同群体间的文化歧视、冲突、认可、忠诚等涉与文化身份的复杂问题。

[19]一些西方学者将地方文化认同的视野放大到全球全球环境中,发现一些大的地方文化认同也随着很多国际政治环境的格局而形成这种地方随着当代政治、经济、文化关系的新格局的出现,出现了区域性的国际组织,包括经济组织、政治组织等,这些组织也会造成新的地方性认同的出现,例如在欧洲随着欧洲国家联盟的扩大以与欧洲国家联盟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共同的经济基础、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社会生活都有可能使人们形成更广泛的文化认同,人们即是欧洲某个国家的人,同时也是欧洲人,形成人们对欧洲文化的体验与欧洲情结,在这个过程中,欧洲不同国家的国家概念也是被强化的,但欧洲文化认同也同时在不断被强化着[20]从国外研究现状来看,对文化认同的研究不仅具有系统的理论分析,而且还具有各自独到的见解和对一些案例的 实证研究,是值得参考的宝贵思想资源但是其研究与分析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和缺陷,学者仅仅站在各自狭隘的角度,根据自己的需要来分析文化认同理论,这样就容易曲解文化认同问题,很难把握文化认同的本质二)中国相关研究文化认同问题已经成为国学术界关注的重论问题晓云的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的《文化认同论》(1992 年)是中国第一部关于文化认同的学术专著,,该书深入的研究了文化认同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为我国文化认同理论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纵观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关于中华文化认同研究自20世纪 90 年代以来,中国学者从多层面对中华文化认同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索,无论是在出版专著还是发表论文方面都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态势,学术成果丰硕国关于文化认同的理论研究最早的是晓云的《文化认同论》,晓云认为文化认同是文化的核心中华文化作为中国的主体文化,一方面是可以被选择的,但中华文化的形成,也同样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的,所以中国各民族选择中华文化作为主题文化认同既是历史选择的必然,也是符合国家民族构成的逻辑,中华文化成为中华各民族认同的构成要素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华各民族的认同不仅建立在国家之上,也建立在中华各民族发展的历史与形成的共同的中华文化之上[21]何燕楠和景书认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就是指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认知,在平常生活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支配自己行为的思想准则和价值观,对于我们共同的国家的归属感和自信心[22]振芳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发展中慢慢形成的,中华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个性特征[23] 许嘉璐认为 中华文化的核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