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药典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

cn****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6.21KB
约20页
文档ID:465481416
药典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_第1页
1/20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措施验证指引原则    一、范畴 精确测定生物基质(如全血、血清、血浆、尿)中的药物 浓度,对于药物和制剂研发非常重要这些数据可被用于支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或根据毒动学、药动学和生物等效性实验的成果做出核心性决定因此,必须完整地验证和 记录应用的生物分析措施,以获得可靠的成果   本指引原则提供生物分析措施验证的规定,也波及非临床或临床实验样品实际分析的基本规定,以及何时可以使用部分验证或交叉验证,来替代完整验证本指引原则二和三重要针对色谱分析措施,四针对配体结合分析措施    生物样品定量分析措施验证和实验样品分析应符合本指引原则的技术规定应当在相应的生物样品分析中遵守GLP原则或GCP原则 二、生物分析措施验证 (一)分析措施的完整验证 分析措施验证的重要目的是,证明特定措施对于测定在某种生物基质中分析物浓度的可靠性此外,措施验证应采用与实验样品相似的抗凝剂一般应对每个新分析措施和新分析物进行完整验证当难于获得相似的基质时,可以采用合适基质替代,但要阐明理由   一种生物分析措施的重要特性涉及:选择性、定量下限、响应函数和校正范畴(原则曲线性能)、精确度、精密度、基质效应、分析物在生物基质以及溶液中储存和解决全过程中的稳定性。

 有时也许需要测定多种分析物这也许波及两种不同的药物,也也许波及一种母体药物及其代谢物,或一种药物的对映体或异构体在这些状况下,验证和分析的原则合用于所有波及的分析物  对照原则物质  在措施验证中,具有分析物对照原则物质的溶液将被加入到空白生物基质中此外,色谱措施一般使用合适的内标    应当从可追溯的来源获得对照原则物质应当科学论证对照原则物质的合用性分析证书应当确认对照原则物质的纯度,并提供储存条件、失效日期和批号对于内标,只要能证明其合用性即可,例如显示该物质自身或其有关的任何杂质不产生干扰  当在生物分析措施中使用质谱检测时,推荐尽量使用稳定同位素标记的内标它们必须具有足够高的同位素纯度,并且不发生同位素互换反映,以避免成果的偏差   1. 选择性   该分析措施应当可以辨别目的分析物和内标与基质的内源性组分或样品中其她组分应当使用至少6个受试者的合适的空白基质来证明选择性(动物空白基质可以不同批次混合),它们被分别分析并评价干扰当干扰组分的响应低于分析物定量下限响应的20%,并低于内标响应的5%时,一般即可以接受  应当考察药物代谢物、经样品预解决生成的分解产物以及也许的同服药物引起干扰的限度。

在合适状况下,也应当评价代谢物在分析过程中答复转化为母体分析物的也许性   2. 残留   应当在措施建立中考察残留并使之最小残留也许不影响精确度和精密度应通过在注射高浓度样品或校正标样后,注射空白样品来估计残留高浓度样品之后在空白样品中的残留应不超过定量下限的20%,并且不超过内标的5%如果残留不可避免,应考虑特殊措施,在措施验证时 检查并在实验样品分析时应用这些措施,以保证不影响精确度和精密度这也许涉及在高浓度样品后注射空白样品,然后分析下一种实验样品   3. 定量下限  定量下限是可以被可靠定量的样品中分析物的最低浓度,具有可接受的精确度和精密度定量下限是原则曲线的最低点,应合用于预期的浓度和实验目的  4. 原则曲线 应当在指定的浓度范畴内评价仪器对分析物的响应,获得原则曲线通过加入已知浓度的分析物(和内标)到空白基质中,制备各浓度的校正标样,其基质应当与目的实验样品基质相似措施验证中研究的每种分析物和每一分析批,都应当有一条原则曲线    在进行分析措施验证之前,最佳应当理解预期的浓度范畴原则曲线范畴应当尽量覆盖预期浓度范畴,由定量下限和定量上限(校正标样的最高浓度)来决定。

该范畴应当足够描述分析物的药动学  应当使用至少6个校正浓度水平,不涉及空白样品(不含分析物和内标的解决过的基质样品)和零浓度样品(含内标的解决过的基质)每个校正标样可以被多次解决和分析   应当使用简朴且足够描述仪器对分析物浓度响应的关系式空白和零浓度样品成果不应参与计算原则曲线参数  应当提交原则曲线参数,测定校正标样后回算得出的浓度应一并提交在措施验证中,至少应当评价3条原则曲线    校正标样回算的浓度一般应当在标示值的±15%以内,定量下限处应当在±20%内至少75%校正标样,含至少6个有效浓度,应满足上述原则如果某个校正标样成果不符合这些原则,应当回绝这一标样,不含这一标样的原则曲线应被重新评价,涉及回归分析   最佳使用新鲜配制的样品建立原则曲线,但如果有稳定性数据支持,也可以使用预先配制并储存的校正标样  5. 精确度  分析措施的精确度描述该措施测得值与分析物标示浓度的接近限度,表达为:(测得值/真实值)xl00%应采用加入已知量分析物的样品来评估精确度,即质控样品质控样品的配制应当与校正标样分开进行,使用另行配制的储藏液   应当根据原则曲线分析质控样品,将获得的浓度与标示浓度对比。

精确度应报告为标示值的比例应通过单一分析批(批内精确度)和不同分析批(批间精确度)获得质控样品值来评价精确度  为评价一种分析批中不同步间的任何趋势,推荐以质控样品分析批来证明精确度,其样品数不少于一种分析批预期的样品数   批内精确度  为了验证批内精确度,应取一种分析批的定量下限及低、中、高浓度质控样品,每个浓度至少用5个样品浓度水平覆盖原则曲线范畴:定量下限,在不高于定量下限浓度3倍的低浓度质控样品,原则曲线范畴中部附近的中浓度质控样品,以及原则曲线范畴上限约75%处的高浓度质控样品精确度均值一般应在质控样品标示值的±15%之内,定量下限精确度应在标示值的土20%范畴内 批间精确度   通过至少3个分析批,且至少两天进行,每批用定量下 限以及低、中、高浓度质控样品,每个浓度至少5个测定值来评价精确度均值一般应在质控样品标示值的±15%范畴内,对于定量下限,应在标示值的±20%范畴内 报告的精确度和精密度的验证数据应当涉及所有获得的测定成果,但是已经记录明显失误的状况除外   6. 精密度    分析措施的精密度描述分析物反复测定的接近限度,定义为测量值的相对原则差(变异系数)。

应使用与证明精确度 相似分析批样品的成果,获得在同一批内和不同批间定量下限以及低、中、高浓度质控样品的精密度  对于验证批内精密度,至少需要一种分析批的4个浓度,即定量下限以及低、中、高浓度,每个浓度至少5个样品对于质控样品,批内变异系数一般不得超过15%,定量下限的变异系数不得超过20% 对于验证批间精密度,至少需要3个分析批(至少2天) 的定量下限以及低、中、高浓度,每个浓度至少5个样品对于质控样品,批间变异系数一般不得超过15%,定量下限的变异系数不得超过20%   7. 稀释可靠性 样品稀释不应影响精确度和精密度应当通过向基质中加入分析物至高于定量上限浓度,并用空白基质稀释该样品(每个稀释因子至少5个测定值),来证明稀释的可靠性精确度和精密度应在±15%之内,稀释的可靠性应当覆盖实验样品所用的稀释倍数  可以通过部分措施验证来评价稀释可靠性如果可以证明其她基质不影响精密度和精确度,也可以接受其使用  8. 基质效应   当采用质谱措施时,应当考察基质效应使用至少6批来自不同供体的空白基质,不应使用合并的基质如果基质难以获得,则使用少于6批基质,但应当阐明理由。

  对于每批基质,应当通过计算基质存在下的峰面积(由空白基质提取后加入分析物和内标测得),与不含基质的相应峰面积(分析物和内标的纯溶液)比值,计算每一分析物和内标的基质因子进一步通过度析物的基质因子除以内标的基质因子,计算经内标归一化的基质因子从6批基质计算的内标归一化的基质因子的变异系数不得不小于15%该测定应分别在低浓度和高浓度下进行 如果不能合用上述方式,例如采用样品预解决的状况,则应当通过度析至少6批基质,分别加入高浓度和低浓度(定量下限浓度3倍以内以及接近定量上限),来获得批间响应的变异其验证报告应涉及分析物和内标的峰面积,以及每同样品的计算浓度这些浓度计算值的总体变异系数不得不小于15%   除正常基质外,还应关注其她样品的基质效应,例如溶血的或高血脂的血浆样品等    9. 稳定性  必须在分析措施的每一环节保证稳定性,用于检查稳定性的条件,例如样品基质、抗凝剂、容器材料、储存和分析条件,都应当与实际实验样品的条件相似用文献报道的数据证明稳定性是不够的   采用低和高浓度质控样品(空白基质加入分析物至定量下限浓度3倍以内以及接近定量上限),在预解决后以及在所评价的条件储存后立即分析。

由新鲜制备的校正标样获得原则曲线,根据原则曲线分析质控样品,将测得浓度与标示浓度相比较,每一浓度的均值与标示浓度的偏差应在±15% 范畴内  应通过合适稀释,考虑到检测器的线性和测定范畴,检查储藏液和工作溶液的稳定性    稳定性检查应考察不同储存条件,时间尺度应不不不小于实验样品储存的时间 一般应当进行下列稳定性考察:   ·分析物和内标的储藏液和工作溶液的稳定性;   ·从冰箱储存条件到室温或样品解决温度,基质中分析物的冷冻和融化稳定性; ·基质中分析物在冰箱储存的长期稳定性;   此外,如果合用,也应当进行下列考察:  ·解决过的样品在室温下或在实验过程储存条件下的稳定性;  ·解决过的样品在自动进样器温度下的稳定性 在多种分析物实验中,特别是对于生物等效性实验,应当关注每个分析物在含所有分析物基质中的稳定性   应特别关注受试者采血时,以及在储存前预解决的基质中分析物的稳定性,以保证由分析措施获得的浓度反映受试者采样时刻的分析物浓度也许需要根据分析物的构造,按具体状况证明其稳定性    (二)部分验证  在对已被验证的分析措施进行小幅变化状况下,根据变化的实质内容,也许需要部分措施验证。

也许的变化涉及:生物分析措施转移到另一种实验室,变化仪器、校正浓度范畴、样品体积,其她基质或物种,变化抗凝剂、样品解决环节、储存条件等应报告所有的变化,并对重新验证或部分验证的范畴阐明理由    (三)交叉验证   应用不同措施从一项或多项实验获得数据,或者应用同一措施从不同实验地点获得数据时,需要互相比较这些数据时,需要进行分析措施的交叉验证如果也许,应在实验样品被分析之迈进行交叉验证,同一系列质控样品或实验样品应被两种分析措施测定对于质控样品,不同措施获得的平均精确度应在±15%范畴内,如果放宽,应当阐明理由对于实验样品,至少67%样品测得的两组数值差别应在两者均值的±20%范畴内    三、实验样品分析    在分析措施验证后,可以进行实验样品或受试者样品分析需要在实验样品分析开始前证明生物分析措施的效能 应根据已验证的分析措施解决实验样品以及质控样品和校正标样,以保证分析批被接受  (一)分析批  一种分析批涉及空白样品和零浓度样品,涉及至少6个浓度水平的校正标样,至少3个浓度水平质控样品(低、中、高浓度双重样品,或至少实验样品总数的5%,两者中取数目更多者),以及被分析的实验样品。

所有样品(校正标样、质控和实验样品)应按照它们将被分析的顺序,在同同样品批中被解决和提取一种分析批涉及的样品在同一时间解决,即没有时间间隔,由同一分析者相继解决,使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