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八年级上、下册课内文言文阅读逐课知识梳理与练习题精编八年级上册(九)三峡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略无阙处略无:完全没有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生 夜分:半夜不见曦月曦:日光,这里指太阳(4)至于夏水襄陵襄:冲上、漫 上 陵:山陵酒湖阻绝沿:顺流而下 溯:逆流而上不以疾也疾:快素港绿潭素湍: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回清倒影回清:回旋的清波(9)纳多生怪柏绝峨:极高的山峰(10)下漱其间飞 漱:飞速地往下冲荡(11)清荣峻茂荣:茂盛(12)每至晴初震旦晴初:天刚放晴 霜 且:下霜的早晨(13)林寒涧肃肃:肃杀,凄寒(14)属目|凄异属:连接 弓 1:延氐 凄异:凄惨悲凉(15)空谷传响响:回声(16)哀转久绝哀 转:声音悲凉婉转第1页 共4 9页Q)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山,全然没有中断的地方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的时候,上行和下行的航道都被阻断,不能通航3)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在春冬两个季节,激起白色浪花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3.内容理解1)请用自己的话分别概括 三峡的山 和 夏季江水”的特点。
三峡的山:连绵不断,高耸峻拔夏 季 江 水:江 水 盛 大,水流湍急2)文 中 重 岩 叠 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写出了三峡的山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写出了三峡的山高峻、陡峭的特点用 意:为下文写夏水的迅猛做铺垫3)文中花了大量笔墨,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直接描绘三峡的景物,而 最 后 却 写 到“渔者歌 日 ,这采用了怎样的描写手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侧面描写(或间接描写),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出三峡秋天萧瑟、凄清的气氛精题演练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自非亭午夜分 自 非:如果不是(2)虽乘奔御风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至于夏水襄陵 皆以美于徐公第2页 共4 9页B.春冬之时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C.飞漱其间 其如土石何D.改渔者歌曰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解析】A.介 词,到,常 与 至 连 用/介 词,比;B.结构助词,的/代词,代指曹刿;C.代 词,代指绝崛/用在 如何 前,加强反问语气;D.所以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层层的悬崖,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遮蔽了。
2)绝M多 生 怪 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极高的山峰上,多生长着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泉瀑布在山峰之间飞速地往下冲荡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第一段写山,突出了连绵不绝、重重叠叠、高可蔽日的特点B.第二段写水,突出了水势险恶、水位高、水流急的特点C.第四段引用渔歌,突出了三峡山高水长的特点,同 时,渲染三峡秋天萧瑟的气氛D.第二至四段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景色,既写静景也写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解析】D.春夏秋冬 应为 夏春冬秋8.三峡一文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用当地流行的渔歌做结尾,泪沾裳 把自然景物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侧面表现了三峡山高峡长的特点对比阅读【甲】见 原文呈现乙】此石经始禹凿,河中漱广,夹岸崇深,倾崖返捍,巨石临危,若坠复倚古第3页 共4 9页之 人 有 言:水非石凿,而能入石信 哉!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往来遥观者,常若雾露沾 人,窥深悸魄其水尚奔浪万寻,悬 流 千 丈,浑洪巅怒,鼓若山腾,浚波颓垒,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龙门,流 浮 竹,非驷马之追也选自郦道元 河水龙门)【注释】经 始:开始广:开阔崇 深:高深捍:捍卫深:深处悸:惊动魄:心魂。
寻:古代八尺为一寻浑 洪:水势浩大最(bi):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鼓:鼓荡山 腾:像山腾起浚(jCm)波:大的波浪慎 子:慎 到,战国时人,著 有 慎子,说:河下龙门,其 流,驶 如 竹 箭,驷马追之不及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沿湖阻绝 溯:逆流而上(2)哀转久绝 绝:道失河中漱广 漱:冲 击,冲荡(4)窥深悸魄 窥:看,望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疾风,也没有这么快2)其中水流交冲,素气云浮这中间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11.侧面描写是【甲】【乙】两文相同的写作手法,请从两文中各找一句,并说说其作用甲】文: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作 用:突出山的高峻、连绵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作 用:突出水的湍急故 渔 者 歌 日: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作 用:突出三峡秋景的萧瑟、凄第4页 共4 9页凉的特点乙】文:往 来 遥 观 者,常若雾露沾人,窥深悸魄作 用:突出水流急,水雾大方 知 慎 子 下 龙 门,流 浮 竹,非驷马之追也作 用:突出水的湍急12.【甲】【乙】两文都写了水,试比较两文中水的特点的异同。
示例】相 同 点:两文中的水都有急、大的特点不 同 点:【甲】文中除了写出夏水急、大的特点外,还写出了春冬之水清澈的特点附【乙】文参考译文:(传说中)这块石头当初是大禹所凿,河岸频繁被水冲击而变得开阔,两岸高深,倾斜的山崖像是反过来保卫着河水,巨大的石头居高临下,好像要坠落下来,却又倚靠在山崖上古人曾 说:水不是石匠的凿子,却能够进入石头中确实是这样!这中间水流交汇冲击,白色的水汽像云一样飘在空中,在远处行走的人,好像是被雾气缠绕,往云雾的深处望去,有一种撼人心魄的感觉河水激起万重浪,有如瀑布千丈,水势浩大好像愤怒的巅,波浪鼓荡像山腾起,激流交叠,直奔下游而去这才知道,慎子乘竹筏下龙门的时候,四匹马拉的车也追不上十)答谢中书书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Q)答谢中书书 书:书信(2)五色交辉 交 辉:交相辉映四时俱备 四 时:四季 俱:全、都(4)夕日欲颓 颓:坠落万麟竞跃 沉 鳞:指水中潜游的鱼第5页 共4 9页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与:参与、这 里 有 欣 赏 领 悟 的 意 思实是欲界之仙都 欲 界:这里指人间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
2)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3.内容理解1)猿 鸟 乱 鸣 一 句 中 的 乱 字 用 得 好,沉 鳞 竞 跃 一 句 中 的 竞 字 也 用 得 好,你能说一说好在哪里吗?乱 和 竞 两 个 字,一方面表现了猿鸟、沉鳞的数量之多,另一方面也描绘出猿啼鸟鸣声音洪亮、长短各异,各类鱼儿在水中争相跃出水面的生动画面2)高峰入云,清流见底”这句话描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些视角来写的?描写了高山、白云、流水三种景物,突出了山之高、水 之 净;分别从仰观、俯视两种视角来写的3)作者是怎样动静结合来描写景物的?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光色的动与静: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精题演练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第6页 共4 9页Q)晓雾,降歇 歇:消散(2)万麟竞跃 沉 鳞:指水中潜游的鱼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6.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观了古今B.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 之 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C.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D.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解析】C.乱 在 文 中 是 声 音 此 起 彼 伏 ,不是 繁多杂乱”的意思7.(2019德州)本文是一篇美文,请从不同角度简要赏析对仗工整,节奏鲜明;色彩斑斓,动静结合;言 简 义 丰,耐人寻味;情 景 交 融,忘情山水对比阅读【甲】见 原文呈现乙】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钻银潭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 土 而 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羔之登于山柳宗元 钻铺潭西小丘记)【注释】鱼 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石头围成一道阻水堰,中间留有空洞,以安放竹第7页 共4 9页笥(gbu)突怒偃蹇:骤然突起或兀然高耸的样子嵌(qi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署(p|):棕熊8.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五色交辉 交 辉:交相辉映(2)四时俱备 俱:全、都寻山口军北道二百步 西 北:向 西 北,朝西北(4)荐牛马之饮于溪 若:好像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10.答谢中书书中罢这个字高度概括山川景色的特点,钻铺潭西小丘记中“宣达”这个词简明地概括出石头的特点11.两文写景运用了不同的手法,【甲】文动静结合,【乙】文妙用比喻,请分别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甲】文 晓 雾 将 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 由静到动,描绘出一幅秀美、富有生机的山川图;【乙】文 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 把向下的岩石比作牛马饮于 溪,生动形象地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或 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熊之登于山 把向上的岩石比作熊熊登山,生动形象地写出岩石的奇形怪状)附【乙】文参考译文:(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钻翻覃钻透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鱼梁鱼梁的上面有个小山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小山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兀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第8页 共4 9页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 石 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十一)记承天寺夜游知识梳理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衣欲睡解:脱 欲:想要欣然起行欣 然:高兴的样子就无与为乐者念:考 虑,想到(4)福m步于申摩相 与:共 同,一 起 中 庭:院子里庭下如积水室明空 明:形容水的澄澈但夜无月何:哪个(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闲 人:清闲的人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存 交 横,盖竹柏影也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仿佛有藻、存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3.内容理解Q)本文的月色描写历来被文学名家称赞,试赏析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苓 交 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积水空明 写月光的清明澄澈,藻、若交横 写竹柏影子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第9页 共4 9页练的笔墨,描绘出一个空明澄澈、月色朦胧、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2)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 霜 月 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 钩 ,似钩弯 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 文 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文中苏东坡将月色比喻成一泓澄澈的积水,又将松柏倒影比喻成水中藻、苓。
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情:既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又有与朋友有闲赏乐、自我排遣的达观3)写 作 记承天寺夜游时,苏轼已被贬黄州当 时,他受当地官员监视,近乎流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作者为什么称自己为 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