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顾植山:历代瘟疫与五运六气

s9****2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3.15KB
约6页
文档ID:507114338
顾植山:历代瘟疫与五运六气_第1页
1/6

顾植山:历代瘟疫与五运六气△图片系转载,版权归权利人所有近代龙砂医学流派的著名医家章巨膺先生认为:〃各家学派由于 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不同条件形成,可以说地理、人事为之因素,但 是人们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与天地相应,气候的转变自必影响于 人体疾病的形态,因此王朴庄、陆九芝等从天时转变的关系,以运气 学说来分析医学流派不同的理论王朴庄、陆九芝等以《内经》 五运六气、司天在泉之学说来推论医学流派形成的缘故,言之成理, 持之有故,可以进一步加以探讨[1]医学史上一个学术观点的产生,必定与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当时流 行的疾病的证候特点有关试看张仲景著《伤寒论》的时代背景:张 仲景在《伤寒卒病论》自序中说,“余宗族素多,向逾二百,建安纪 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 丧,痛横天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 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可见《伤寒论》主要是针对当时流行肆虐的疫病而作是对当时外感 流行性疾病的治疗经验总结东汉末年发生的大疫,疫情持续时间之长,死亡人数之多,是历 史上少见的曹植在《说疫气》一文中记载:"建安二十二年,厉气流行,家 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殖,或覆族而丧。

"建安 七子之一的王粲在他的《七哀诗》中也写道:〃出门无所见,白骨蔽 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泪独不还未知身 死所,何能两相完"张仲景的《伤寒论》既然是针对当时流行的疫病而作,为何所论 大多为感受风寒之病呢?我们将东汉末期的疫病流行与当时气候变化的特点作比较分析, 发现这次疫病流行的高峰期一2世纪末至3世纪初,恰恰处在开始 于2世纪后半期的寒冷周期竺可祯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 迁的初步研究》中指出:〃到东汉时代,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 势……直到三国时曹操(公元155 - 220年)在铜雀台种橘,只开花 而不结果,气候已比汉武帝时寒冷这种寒冷气候继续下来,每年 阴历四月(等于阳历五月份)降霜,直到第4世纪前半期达到顶点 在公元366年,渤海湾从昌黎到营口连续三年全部冰冻,冰上可以来 往车马及三、四千人的军队徐中舒曾经指出,汉晋气候不同,那时 年平均温度大约比现在低2〜4仁”[2]这应该是东汉后期产生大疫情 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提示该时期疫病流行的病邪性质与寒冷低温有密 切关系了解这一历史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伤寒例》中“以伤寒 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的意义至南北朝后期气温回暖,温热病增多,隋唐时期孙思邈的《千金 方》有〃青筋牵”、“赤脉才费”、“黄肉随”、“白气狸”、“黑 骨温”五大温证之论,治疗上重用石膏、大青、栀子、芒硝、生地、 玄参、知母等药,开温热病清热解毒和攻下养阴的治疗法门;所制石 膏竹叶汤、萎蕤汤、犀角地黄汤、紫雪丹等,也为后世治温病常用名 方。

北宋与金元时期运气不同,产生的疫病和治则也不同庞安时的 《伤寒总病论•时行寒疫治法》中,载有〃圣散子方”一则,并附有苏 东坡序文一则苏东坡在序文中记述圣散子方在当时应用的效果谓:〃用圣散子者,一切不问阴阳二感,或男女相易,状至危笃者连 饮数剂,则汗出气通,饮食渐进,神宇完复,更不用诸药连服取差 其余轻者,心额微汗,正尔无恙药性小热,而阳毒发狂之类,入口 即觉清凉,此殆不可以常理诘也时疫流行,平旦辄煮一釜,不问老 少良贱,各饮一大盏,则时气不入其门余既得之,谪居黄州,连 岁大疫,所全活至不可数[3]但金元以后,用圣散子方多无效,故逐渐被后人弃用苏东坡的 记载,应该不会弄虚作假,为什么后世就无效了呢?据陆懋修《世补 斋医书•大司天三元甲子考》推算,北宋〃仁宗天圣二年六十三甲子中 元,太阴湿土、太阳寒水",故这一时期的医家重视对寒疫和阴证阴 毒的阐述推测苏东坡遇到的“连岁大疫”是应于当时运气特点的 〃寒疫”,故用此香燥之方能〃全活至不可数”,庞安时将此方亦列 于〃时行寒疫”中至金元时,气运和疫情都有了变化,陆懋修推算 金代前期属〃六十五甲子上元阳明燥金少阴君火”,燥火用事,再用 辛香燥烈的圣散子方当然就不灵了。

当时刘完素的解释是“此一时,彼一时,奈五运六气有所更,世 态居民有所变”[4],刘完素的火热论也就应时而生《金史•方技传》 则引了金代另一医家张元素之说:〃运气不齐,古今异轨,古方新病 不相能也张元素开创了易水学派朱丹溪〃值泰定元年第六十八甲子,火燥用事”,这时江南有些 医家仍在墨守宋代《和剂局方》的成规治疗时病,此所以朱丹溪有 《局方发挥》的批判今人不知五运六气的不同,用朱丹溪批评元代 医家墨守《和剂局方》的《局方发挥》去批评北宋医家,就乱套了清代余霖治疫以重用石膏著名他在《疫疹一得》中说:“疫疹 因乎气运”,“医者不按运气,固执古方,百无一效”其治疫名方 “清瘟败毒饮”的创立,与他的运气观点有直接关系他在书中说: 〃乾隆戊子年,吾邑疫疹流行,......大小同病,万人一辙,......缘戊子 岁少阴君火司天,大运主之,五、六月间,少阴君火,加以少阳相火, 小运主之,二之气与三之气合行其令,人身中只有一岁,焉能胜烈火 之亢哉?”[5]可知其清瘟败毒饮是据火年运气立的方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卷十八》记载:〃乾隆癸丑(公元1793 年)春夏间,京师多疫以张景岳法治之,十死八九;以吴又可法治 之,亦不甚验。

有桐城一医(即余霖),以重剂石膏治冯鸿胪星实之 姬,人见者甚骇异然呼吸将绝,应手辄痊踵其法者,活人无 算……此亦五运六气适值是年,未可执为定例也章巨膺先生的观点主要依据了王朴庄、陆九芝的意见王朴庄名 丙,江苏吴县人,清•乾隆间伤寒名家,除著有伤寒论著多种外,又著 《时节气候决病法》,推崇运气学说,并发挥了 “大司天”理论陆 氏在所著《世补斋医书》中说:“余则更以六十年一气之大司天计之 余盖本于外曾祖王朴庄先生引《内经》七百二十气凡三十岁而为一纪, 千四百四十气凡六十岁而为一周,扩而大之,以三百六十年为一大运, 六十年为一大气,……遂以知古人之用寒用温,即各随其所值之大司天 以为治"陆氏用其“大司天”推算的结果对照金元四大家等主寒主温的不 同特点:〃刘守真著《素问玄机》,……乃绍兴甲子之四十三年,燥火 用事,亦宜于凉,”“李东垣为易水高弟,值宋宁宗嘉泰四年,为第 六十六甲子,寒湿用事,故宜于温王海藏《阴证略例》纯用温 药,……仍在嘉泰甲子中,〃 朱丹溪〃值泰定元年第六十八甲子,火 燥用事,故宜于清至明张介宾为万历时人,专主温补,则又为 嘉靖四十三年第七十二甲子,寒湿用事时矣此后吴又可论瘟疫, 周禹载论温热暑疫,多用寒凉,均值天启四年第七十三甲子风火用事 时,故在国朝康熙二十三年第七十四甲子火燥运中遵之多效。

〃大司天”之说,源自北宋邵雍〃元会运世”理论邵雍 (1011-1077 ),北宋哲学家,字尧夫,谥康节,主要著作有《皇极 经世》、《伊川击壤集》等在《皇极经世》中,邵雍创造了“元会 运世”历史年代划分法,以三十年为一〃世”,以十二世为一〃运”, 三十运为一〃会”,十二会为一〃元”,一元计十二万九千六百年王丙之前,明代医家对大司天理论已有论述,如汪机在《运气易 览•论五天五运之气》中就引用〃元会运世”来阐释时病:〃一说自开 辟来,五气秉承元会运世,自有气数,天地万物所不能逃,近世当是 土运,是以人无疾而亦痰,此与胜国时多热不同胜国时火运如俗 称杨梅疮,自南行北,人物雷同土湿生霉,当日霉疮读医书五运 八气,南北二政,岂独止于一年一时,而烦忘世运会元之统耶?”王肯堂在《医学穷源集•元会运世论》中有更为深入的论述:“古 无痘症也,历汉唐而盛行于中国;古无梅毒也,至本朝而濡染于南州 其他溢于经外者数条夫世愈积而愈多,病日降而日变古之所有, 或为今之所无;今之所无,或为后之所有即如张、王、刘、李诸家, 以身所经历之证,经历之方,著书立说,传诸后世,非不确切不磨, 乃至今不尽吻合者,盖同会而不同运也。

又在〃三元运气论”中说: “尝考之往古,验之当今之务,而觉六十年天道一小变,人之血气与 天同度以上元之治,施之中、下,非尽不侔也,而所伤者多, 此之谓太过;以下元之治,施之上、中,非尽无当也,而所误者众, 此之谓不及是故必先立其元,而后明其气古人著论立方,后人动 加訾议,而不知当其元何尝不善也这里王肯堂已明确指出:疾病 的变化,各家流派和不同治则的产生,与“运”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王朴庄临床以用温药见长,而陆九芝则以擅用寒凉,反对温补著 称,若不讲五运六气,就会把两人看是对立的两个派别可是,前面 谈到,陆氏是非常推崇其曾夕卜祖父王丙的陆氏在其《世补斋医书•六 气大司天上篇》中说:〃至乾隆九年,第七十五甲子,运值湿寒,其 气已转,而医循故辙,治之多乖朴庄先生《伤寒论注》成于乾隆甲 寅,以寒凉之治谓不合湿土寒水之运,公之所治无不以温散温补见长 盖公固明于大司天之六气,而自知其所值为湿寒也〃逮今同治三年,第七十七甲子又为阳明燥金、少阴君火用事, 时上元之气未至而至,故于二年癸亥,上海一隅霍舌L盛行,尽为热证时医以其手足厥逆,竞用丁、附、桂、姜,入口即毙余于甲子年独 以石膏、苓、连,清而愈之,……而病之各随司天以变者,弥益显然。

这是王朴庄擅用温散温补;而到了陆九芝自己却喜用寒凉的根本 原因可见陆氏的反对温补,恰恰是继承了王朴庄的五运六气〃大司 天”思想陆氏提出了“欲明前人治法之非偏,必先明六气司天之为病”的 观点这对我们正确评价历代各家学说,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SARS发生以后,笔者挖掘《黄帝内经素问遗篇》中“三年化疫” 的理论,认为历史上中医许多流派和学说的产生都与〃三年化疫”理 论有密切关系例如:李东垣创立脾胃学说的背景是〃向者壬辰改元,京师戒严,迨三 月下旬,受敌者凡半月,解围之后,都人之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 病而死者,继踵而不绝都门十有二所,每日各门所送,多者二千, 少者不下一千,似此者几三月[6]这里讲的壬辰改元是1232年, 向前推三年是1229己丑年,按〃甲己失守,后三年化成土疫”之论, 李东垣碰到的恰应是土疫,才能有脾胃学说的创立后世因发生的疫 病不再是土疫,东垣学说转而应用于内伤病为主,故成了“内伤法东 垣”之说吴有性著《温疫论》的背景是“崇祯辛巳(公元1641年),疫气 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北直指河北、南直指江苏一带)感者 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7]《吴江县志》记载当地 “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

1641年往 前推三年是1638年戊寅,据清•马印麟《瘟疫发源》记载:“崇祯十 二年戊寅,刚柔失守,天运失时,其年大旱 [8],《素问遗篇》虽 未直接讨论戊寅年,但举了戊申年之例:“又只如戊申,……后三年化 房,名日火房也,......治之法可寒之泄之三年以后吴有性所见疫病, 医家以’伤寒"法之效果多不好,而吴有性擅用大黄苦寒泄热取效, 可证当时流行的正是火疫杨栗山在温病学说已经盛行以后,撰写了《伤寒温疫条辨》一书 他为什么要重提伤寒?书中记载道:〃乾隆九年甲子,寒水大运,证 多阴寒,治多温补自兹已后,而阳火之证渐渐多矣”[9]乾隆九年 (1744年)为什么突然“证多阴寒”?向前三年是1741辛酉年,按 运气〃丙辛化水〃的原理,正好符合中医各家学说的产生,跟五运六气有直接关系不讲五运六气, 就难以搞清各家学说的关系从运气学说入手,可澄清中医学术中大 量历史悬案参考文献: 1.章巨膺.宋以来医学流派和五运六气之关系.广东中医1960,[11]: 534-5392.竺可祯.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见:竺可祯文 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3。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