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之演化轨迹探究摘要:作者结合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探究不同时 间阶段的历史教科书内容上和体例上发生的变化,认为其反 映了中学历史教育时代与社会思想,并指出呈现多元化发展 的中学历史教科书编辑出版发行将给今天的中学历史教科 书发展起到一定参考价值关键词: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演化轨迹教科书一般是根据课程纲要、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编写 而成的清末最早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一一我国第一部历史教 科书《历代史略》,是从日本编译过来的一、中学历史教科书1912年5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通电全国:凡教科书 中不合共和宗旨者,逐一改正之随之有各种共和观点的历 史教科书大量出版发行,其中,商务印书馆出版赵玉森编写 的《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影响极大该书具有明显的现代 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特点,不但内容丰富,政体、军制、学术、 教育、经济、文化、宗教、民族等均有叙述,而且配备了大 量历史地图、文物、人物图像、历代兴亡表、帝系表、大事 年表及时间等,从1913年初版至1921年达39版之多可 见,该书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1922年学制改革前后,新文 化运动高潮迭起,白话文深入人心,这也促使中学历史教科 书的更新。
19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中学使用的第一部白话 文中国历史课本,即吕思勉编的《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 随后,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在当时影响最大的《新学制高中本 国史》(吕思勉)和《新学制高中西洋史》(陈衡哲)二书 20年代还出现过一本中外历史合编的教科书,即是傅运森、 朱经农等编的《新学制历史教科书》,该书将中外史前史、 经济史、宗教史、政治史、思想史、战争史混合编辑该书 在当时产生过重大的影响,从192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到1929年,反复出版多达102版次1925年夏曾佑的《中 国历史教科书》把中国历史分为上古史、中古史、近世史三 个不同历史时期,历史分期论颠覆了几千年来以朝代断限的 史学传统,这是教科书编写内容上的一大进步因白话文盛 行于世,192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吕思勉首次以白话文编写的《自修适用白话本国史X 1926年出版顾领刚的白话文教科 书《初中本国史》,以后,白话文编写教科书已成大势据 统计,1927 — 1933年六年间发行了 18种,70多册中小学历 史教科书二、1912年至1937年期间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特色1. 内容方面(1) 关于时事此期教科书内容使用大量篇幅叙述时 事政局,并渗透着编者的情感,充满爱国主义激情。
2) 关于少数民族历史此期教科书改变过度渲染汉 族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中流砥柱的作用,注意到少数民族的 发展史,以及与汉族关系史此期教科书能够认识到中华民 族是由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历史事实,对少数民族在多民族国 家形成中的作用给予积极、肯定的评价3) 关于民生对待民生,做到关注人们生活、风俗 习惯4) 关于历史人物对待历史人物,做到客观评价5) 关于史学此期教科书能够及时吸收史学界最新 的研究成果,充实其内容此期教科书充分利用了考古成果2. 体例方面(1) 习题设计多样化金兆梓的《高中本国史》在“每 章之后,特附提问要点若干条,以便教学时之研究” 蔡丐因的《初中新本国史》每一编后皆有总复习,共分问答、 填表、填图、选择、解释、改正、整理、联络、填充等多项, 丰富多样2) 通俗易懂吕思勉认为教科书叙述应比较详细, 语句流畅,循序渐进,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容易理解,教师 也不必劳神解释教科书的内容结构陈衡哲的《西洋史》非 常注重自身感受投入,始终烘托出时代的精神,在夹叙夹议 中自然流动出来陈衡哲的《西洋史》非常注重自身感受投 入,始终烘托出时代的精神,在夹叙夹议中自然流动出来3) 图表灵活性此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插图布局合 理、巧妙安排,使人耳目一新,例如,人物、遗址、遗物、 山川地貌等,与教科书的内容相应搭配,丰富了此期中学历 史教科书内容。
三、抗日战争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特色(1) 爱国激情洋溢字里行间此期教科书从选材、内 容到字里行间,到处充满着爱国激情和对日本军国主义的愤 慨例如,1939年蔡丐因的《初中新本国史》以极大的热情 歌颂了台儿庄战役,即台儿庄战役虽然艰难取胜,但是给予 中华民族取得最后胜利的自信,必将更加巩固国力、民力的 充分发挥,此役必将更加伟大,影响深远2) 真实记录实战图文例如《中华本国历史》(1937) 有抗日战争实战图片十多幅,如《山海关图》、《淞沪战役我 军抗日图》、《日警监督在万宝山强筑水坝图》、《日兵在沈阳 城西门攻击城内图》、《日军炮毁后济南顺城街附近图》,等 等3) 史实叙述时间间隔短例如,《初中本国史H1932), 下限截至1932年初的淞沪抗战,时代性非常强4) 捍卫历史真相,以激励后人1941年出版的中华 书局版《高中本国史》(下)、1939年出版的世界书局版《初 中新本国史》(四)、1932年新亚书局《初中本国史》(下) 等教科书明确指出:战争是由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挑起的,他 们负有不可推脱的罪责四、 伪满洲国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篡改1932年,南满洲教育会教科书编辑部编纂《历史教科书》 (上、下册)。
该书是针对中国学生使用的教材,内文为中文 同时还有《在满日本人教科书》,主要是针对居住在东北的 日本学生使用的教材,为日本语印刷体所述内容大致相同 该书颠倒黑白,不分是非,虚构历史事实,肆意篡改历史, 目的在于美化日本殖民统治可见,伪满《历史教科书》篡 改历史的动机和目的在于为日本侵略寻找合法性理由、培养 亡国奴及培植代理人该书事实上就是“中国日本化”的奴 化教育课本五、 1927年至1949年期间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特色1927年至1937年苏维埃革命根据地教育任务主要包括: 工农大众的子女都能够享受国家免费教育、发展广泛的社会 教育、干部教育培训由于连年战乱、经济萧条、国民党军 队围困于围剿,苏区的学校教育制度一般呈现为短期培训, 例如,1932年10月,中央列宁师范学校在瑞金成立,学制 3 —6个月,课程设置包括历史,仅使学生增加中外历史基础 知识的理解1934年中央教育人民委员会制定了较为系统的 教育制度,将苏区师范教育机构依照性质与程度不同分为四 级:高级、初级、短期师范学校和小学教员训练班1934年, 红军开始两万五千里长征,苏区教育被迫中断1937年,毛 泽东在洛川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中指出,抗日的教 育改革在于改变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 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ol942年陕甘宁边区业已有中学7所。
1944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陕甘宁边区教育厅规定初 级小学和师范学校学制一律为3年,开设史地,列入第一至 第四学期,每周3小时第一学期讲授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 历史,第二学期讲授近百年中国历史,着重“五四”以后的 现代史,外国史仅于两学期中选择必要的讲授,安排专人编 写中学历史教科书高级中学学制2年1946年,解放区政 府规定小学学制为"四二”制,中学学制为“二二”制,实 行中小学教育对接1948年,东北解放区政府规定小学学制 6年,前4年初小,后2年为高小;中学学制6年,前3年 为初中,后3年为高中,高中课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可分科教 育;规定课程设置文化课必须占90%,其中包括历史课程 解放区采用了新的政治、常识、国文、中国近代史教科书, 历史教育在进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观教育中发挥的主要作 用历史教科书除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吕振羽的《简 明中国通史》等外,还有陕甘宁边区教育部审定、肃云编的 《高小史地))(1948),《历史》(1949),《初中临时教材历史》 (1948),等等考察苏区、抗日战争革命根据地及解放区 的教育,突出的特色在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 劳苦大众服务,办学从实际出发,从战事教育向正规教育转 变,逐步走向正规化发展。
中学历史教育也不例外六、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演化轨迹的启示民国时期历届政府虽然对历史教育实行高压控制,但是 当时的社会环境,新旧交替、军阀混战、内忧外患、民不聊 生,危机四伏,使得当局者无暇顾及教科书的投资与出版发 行,仅以法令或规章制度规定一些教科书编写的标准,允许 民间、私人书局、书店自行出版发行清末和民国时期教科 书教科书编写出版发行民主化、开放性,一改死板、固定的 模式,使得中学历史教科书出版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极 大推动了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写的发展进程,从而促进了中学 历史教育的发展1953年,新中国教科书的编写逐步走向正 规1953年人民政府教育部从全国各地陆续抽调有相当学术 水平的专业人员充实到中小学教材编写队伍,成立了人民教 育出版社,统一制定中学各科教学大纲,编辑、出版中学各 类教材1956年,新中国的第一套中学历史教科书编成从 此,一直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为止,中国历届通用的中学 历史教科书,均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组织编写、出版发行 至此中国开始长期实行一纲一本、编审合一、高度统一” 的教科书制度政府推行统一的一套中学历史教学课程计划 与一套教科书这种对教科书的高度统一制度,有利于中学 历史教育的掌控,可以做到一个声音,统一行动,但这种通 编教材,束缚了学生思想,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降低了学 生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后来,随着社会开放 程度的增加,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发生重大变化,充分肯定了 在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正面战争,能够客观反映历史的 本来面目1986年以后,我国对教科书制度进行了重大的改 革,由“国定制”改为“审定制”,实行“编”与“审”的 分离,这样,多种版本的教科书同时问世,初步形成开放机 制目前,经过国家教委的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许多 出版社可以参与中学历史教科的编写出版与发行民国时期 的教科书审定制度及开放机制值得今天中学历史教科书编 辑出版借鉴,一旦教科书出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有利 于造就一批教科书的专业创作队伍,形成教科书市场的竞 争,使中学历史教科书在竞争中不断得到完善参考文献:[1] 陈学恂•中国近代教育史教学参考资料(中)[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 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M].北京:人民教 育出版社,1961.[3] 臧蝶•抗日战争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特点与启示[J] • 课程•教材•教法,1995, (11).[4] 焦润明•从伪满《历史教科书》看日本殖民当局对 历史的篡改[J] •史学理论研究,2008,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