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壮族土司制度

F****n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5.83KB
约18页
文档ID:90762762
壮族土司制度_第1页
1/18

壮族土司制度  篇一:壮族简介  壮族(壮文:Bouxcuengh)是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的先民是属古代百越族群,建国后经民族识别,统一称为僮族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将宋代以来文献记载的僮族改称壮族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南北两大方言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壮语与同语支的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高  壮族概况 1990年人口1548万根据20XX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壮族人口数为1617881120XX年,壮族人口超1700万人.20XX年,壮族人口超1750万人现在可以说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壮族大多居住在广西,主要集中在柳州、来宾、河池、南宁、百色、崇左等地区其中云南有100余万人,主要聚居在文山州,红河、曲靖也有一部分广东的连山、肇庆怀集、贵州的从江和湖南江华也分布有壮族在1965年统一称壮族以前,壮族的自称和他称较多,广西最常见的自称和他称主要有“布(僮)壮”“布土”“布僚”“布雅依(瑞)”“布侬”等20多种,云南主要有“侬人”、“沙人”、“土僚”等. 中国学者将之归类为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主要分南北两大方言。

部分外国学者根据壮语同源词的情况,将壮语划入澳泰语系壮语与同语支的泰国语、老挝语、傣语相似程度相当高  壮语曾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土俗字”,从中国的唐代(7世纪)就开始在民间使用,汉人称为古壮字,壮族人自称为“sawndip”,就是生字的意思,因为这种字是用汉字部首组合而成的但是这种壮字由于使用面不广,没有能在全民推行,一直为壮族巫师、艺人多用于书写经书、编山歌、记事、记录壮语地名等,目前大量的壮族《布洛陀经书》就是古壮字手抄本195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政府专家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并于1982年又作了部分修订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新壮文一直没有得到重视和推广至今没有能进入正式的壮族教育系统,所以壮文一直都是摆设  壮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现代民族学、历史界一般公认壮族是由中国古代岭南的越人的一支发展而来她与周奉时期的西瓯、骆越,汉唐时的僚、俚(译音“俚”字,实是壮语中对“蛇”的称呼)、乌浒,宋以后的僮(撞、獞)人、俍(狼)人、土人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壮族与百越中的西瓯、骆越是一脉相承的,从汉至唐初,壮族地区不断的主动或被动的接受汉语言文化,在今壮族地区出现了一些“雄于乡曲”的大姓,如番禺的吕氏,高凉、合浦的冼氏,钦州的宁氏等,称为“百越大姓”,各自雄居一方。

唐代,曾把岭南道分置岭南东、西两道,设五府经略使于广州,下分五管其中桂、邕、容三管都是壮族先民的聚居区两宋、元、明时期,中央王朝加强了对岭南地区的统治,建州县、派官史、征贡赋,中央王朝在壮族地区实行的羁縻州县制度,任用壮族有名望之人为土司管理本族而中央政府的漠视及土司的横征暴敛给壮族人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使壮族人民不堪其奴役,多次反抗唐朝的西原“黄洞蛮”起事,宋朝侬智高起义,明朝的俯江农民起义,清朝数百年不间断的起义直到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就起事于这片地区但历次起义都遭到了镇压而告失败  篇二:土司文化  土司  土——土人,即当地人;司——管理:土司——任命当地头人为管理者,负责当地行政,赋税,官司,招兵等等的责任  土司是中国边疆的官职,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头目  土司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土司既指少数民族地区的土人在其势力范围内独立建造的且被国家法律允许的治所(土衙署),又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狭义的土司专指“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统其兵、世袭其职、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土官  简介  官名。

元朝始置用于封授给西北、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部族首领,土司的职位可以世袭,但是袭官需要获得朝廷的批准元朝的土司有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三种武官职务明朝与清朝沿置土司,自明朝起,增加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种文官职务土司对朝廷承担一定的赋役、并按照朝廷的征发令提供军队;对内维持其作为部族首领的统治权利  清朝雍正年间,开始了改土归流的改革进程,将世袭的土司改为由朝廷任免的流官,所谓流官,是指任职者来来去去、不断流动的意思为了推行改土归流的政策,清朝发动了对少数民族的多次战争,但是土司制度直到清朝结束也没有完全消失,中华民国时期宁夏、青海一带的马步芳武装接受民国政府的任命,但对于其辖地仍然自行管辖,实际上和前朝的土司制度没有不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剿匪、土地改革、民族区域自治等阶段,土司制度彻底被废除  元、明、清各朝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该族人民的制度也指被授予这种官职的人  "在桂西少数民族地区,宋王朝平侬智高起义后,派狄青部下和加封土酋为土官,成立许多土州,县,洞这些土州县洞,社会经济,政治组织,文化制度以及民情风俗等都与流官的州县不同,故称为土司司者主管其事,或官署之称。

  含义  第一,宗族大姓之长不是土司识别少数民族地区的宗族要在“世有其地、世管其民、世袭其职”基础之上加入“世统其兵”四字少数民族地区的地方豪强首领一旦具备“世治其所、世入其流、世受其封”的特征,就成为土司可以说,地  方族姓配合政府军事行动以及某一族姓的将领世代镇守边关,为土司重要之一  第二,少数民族国王不是土司  第三,土官不是土司  第四,流亡政权首脑不是土司  第五,中央政府拨款建造的衙署不是土司  第六,没有中央政府认可的衙署不是土司  土司文化  “土司”一词已存在了一千余年中国封建王朝采取“以夷治夷”、“以蛮治蛮”政策,利用当地酋长以其势力管辖所及的区域,分别授予官职,准其子孙相继承袭,形成中国历史上的“土司制度”由于这一制度沿续了千余年,因而形成了中国独有的“土司文化”  土司文化是历任土司在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接受汉民族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使壮族文化与汉族文化融合在一起,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得到不断的修正,逐渐形成了一种被社会集团成员共同接受的理念及行为,形成了特有的土司文化  “土司文化”历史遗存最完整的当属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来宾市忻城县,被誉为“壮乡故宫”的莫土司衙署。

  历史沿革  唐代时期,统治阶级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羁縻统治制度,施行“以蛮制蛮”政策在忻城境设置芝州,委任流官管理,同时设纡州、归思州两个羁縻州,用土酋治理,土流并存  宋、元时期,统治阶级废州设县,派流官治理  明弘治九年(1496),朝庭革流官,以莫氏土司为知县,给予世袭,改忻城为土县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朝庭废土官,改流官弹压,最后于民国十七年(1928),将忻城改为正县,结束莫氏土官统治的历史  制度形态的土司文化  中央王朝对土司地区的统治,一是对土官承袭问题有严格规定,二是对土官反叛、拘衅之犯罪,都要从重处罪“或诛、或降职使用”;三是土司无傣禄,朝廷赐予土地,使人佃耕,四是奉旨征调士兵,不如期而至者;朝贡不按期、按质、按数者等等,都将受到朝廷的追究并处罚忠君效国”、遵守国家法令是历代土司为官的宗旨  精神形态的土司文化  精神形态的土司文化是土司文化的核心内容,包括思想理念、价值观念、礼仪习俗,以及人际关系等等,所有精神形态的东西它影响内部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感,体现出其个性特色  (1)推崇孔孟之道,遵循“忠、孝、仁、爱”  (2)以农为本,勤俭持家  (3)为人处事要以礼相维,以心相许  (4)宗教信仰  (5)民俗文化  墨黑之战  解放前夕的阿坝雪域大小部落星罗棋布,各部落互相兼并,烽火连天,在雪域高原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史诗。

  解放前,麦桑土官为了提高自己在川、甘、青边境地区政治角逐中的地位,增加辖区的税员收入,采取了保护商业的措施,使阿坝镇成为川、甘、青边区一带的商业中心和货物集散地咸集天兴隆、苏家等草地有名的大商号,还有中、小商户300余家,当时日成交额上万银元,商品除百货、茶叶、粮食、土特产品外,大烟、枪支、弹药经销数量也很大  麦桑部落的最后一任土官,也是麦桑土官最为辉煌的时期麦桑官寨的最后一任主人就是麦桑·华尔功臣烈饶布登,通称华尔功臣烈  麦颡的华尔功臣烈,是川西北草地最有实力的土官多吉巴让·苏永和头人又作道尔吉巴桑)是黑水地区最有权势的人物两家素有宿怨,经常械斗齐哈马部落小土官河修王洛,在苏永和支持下,决心置华尔功臣烈于死地,掠其领地人畜  1948年5月4日,藏俗"煨桑",王洛趁机设伏刺华,因雨,华尔功臣烈未下山,幸免华尔功臣烈发兵追王洛至黄河之滨,杀王及王婿等齐哈马部落无人敢应战,降华齐哈马沦为华外寨苏永和丧权失地,决心报仇发兵前,从黑水、毛儿盖向墨颡进击,双方大战于壤口、查针梁子、龙日山口一带,苏永和初败毛儿盖本木沟,再败于龙日山,加之劳时远征,弹粮不济,故望风披靡,全线崩溃华尔功臣烈军凯旋,归途中趁机袭击麦昆部落,逼麦昆母子投降,沦为外寨,与黑水彻底决裂。

苏一败再败,急请甘南夏河拉卜楞寺保安司令、土头势力者黄正清和拉卜楞寺嘉木洋大活佛支助黄时有正规军500人,声势强大华临危不惧,沉着应战选精骑两千,演习于黄河之滨进退有方,威风凛凛黄295观察再三,感叹道:"此子不可与敌",踌躇而还,墨颡士官名声大振,川境黄河一带,均成领地苏永和彻底失败  如今的阿坝市场比解放前管理井然,再不会有贩卖枪支、弹药的"商人",而是千余家个体自由商场点缀着这座川西北草原上新兴的城镇  篇三:广西壮族民间文化探索  广西壮族民间文化探索  摘要  在以文化旅游为主导模式的二十一世纪,旅游者对民间文化、异质文化的渴求与体验是他们出游的重要目的民间文化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它适应了现代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旅游经营者必须开发、利用民间文化资源,才能增强旅游产品吸引力,提高文化品位,满足旅游者娱乐、休闲、求知的目的,推进旅游发展  关键词  广西壮族 民间文化 探索  ㈠调查背景  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最富生机和活力的部分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 ,包括建筑、饮食、服饰、娱乐、节庆等物质文化 ,也包括传统习惯、礼仪、宗教、公共道德和价值标准等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

各民族都有自己特有的民族文化 ,其文化特征反映了民族的起源和发展历史 ,也深深地打上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如何在当今社会、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条件下继续传承和发展民间文化,这就成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问题此外,民间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经济与文化是唇齿相依、密不可分,经济发展为文化发展提供保障,繁荣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种互动关系,越来越凸现出来探讨民间文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此,我对广西壮族的民间文化进行了探索和学习  ㈡探索目的  本次探索的目的在于通过网上资料查找和阅读大量相关书籍的方式了解并熟知广西壮族民间文化,同时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广西壮族民间文化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呼声高涨的背景下,有必要为更多的人了解少数民族民间文化打开一扇窗口,让更多的人懂得民间文化的内涵与意义  ㈢广西壮族民间文化现状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西壮族的民间文化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现拥有专业的文化人才、国办图书馆和文化馆、文化创作小组、专业剧团、民间业余剧团、皮影剧团、电影放映队、。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