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中语文《六国论》合作交流大纲人教版第三册

说****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4.46KB
约5页
文档ID:311653705
高中语文《六国论》合作交流大纲人教版第三册_第1页
1/5

高中语文《六国论》合作交流 大纲人教版第三册1. 本文一共 5 段,可分成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中心内容是什么?提示:本文是一篇论说文,分析结构时可以按照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的思路来进行参考答案: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第 1 段,提出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第二部分为 2、 3 段,围绕中心论点,提出两个分论点——“赂秦而丧”、“不赂者以赂者丧”——分别论证;第三部分为 4、 5 两段,总结六国破灭之教训,劝谕当朝统治者“无使为积威所劫”2.课文第 2、 3 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 提示:议论文在论证的过程中非常注意论证的对应,解答这个问题,可以结合文章开头提出 论点的先后顺序参考答案:课文第 2 段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作者主要是用事例和引用的方法,针对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弊端进行论证先摆出秦“战胜而得”与诸侯 “战败而亡”的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对比论证,突出强调了“秦之所大欲”与“诸侯之所大 患,固不在战”的论断否定了与论题相反的论点,既照应了开头,又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证 作好了准备。

接下来,从“思厥先祖父”到“而秦兵又至矣”几句,虽是想象之辞,但形象 地说明了诸侯之地得来不易,然而他们却“视之不甚惜”,为苟安一时,便轻易地拱手与人, 这样,非但不能保全自己,反而加深了敌人的侵吞欲壑,遗患无穷接着,作者运用推理得 出结论:由于“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诸侯就越地少国弱,而“侵之 愈急”,暴秦就越地多国强,因而得出结论为“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而后下一肯定 判断:终究发展到国家破灭是必然的最后又引用古人的话“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 尽,火不灭”,作比喻论证,贴切恰当,既补充了上文的论证,又含有收束之意,而且使论 证深入浅出,明白易晓,增强了说服力这一段,是从正面直接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从而抓住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 秦”的实质进行论证所以,只要作者有力地、令人信服地论证了第一个分论点,就从根本 上论证了中心论点课文第 3 段论证了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作者主要采用了分层论证的方法, 针对齐、燕、赵三国不赂秦而破灭的情况进行论证共分两层论证第一层论齐国,虽“未 尝赂秦”,但它亲近秦国而不联合五国,所以,五国一旦破灭,它就必然要被无厌的暴秦所 歼灭。

第二层分别论证“燕赵之君”的“义不赂秦”这两国都能用兵守土抗秦,保全国家, 但由于燕丹“以荆卿为计”,因而“始速祸焉”,导致灭亡;同样,由于赵国李牧被诛,用 武不终,因而“邯郸为郡”,结果也是国家灭亡不仅如此,而且燕赵两国“处秦革灭殆尽 之际”,“智力孤危”没有援助,所以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战败而亡”的作者层层推进 地从齐、燕、赵三国破灭的结果推论其破灭的原因,有力地证明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分 论点,否定了“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的疑问,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的正确,避免了逻辑 上的漏洞,使论证完备周密,无懈可击最后从“向使三国”到“或未易量”几句,以假设的原因得出假设的结果,归纳了第 2、 3 段对两个分论点的论证,照应了开头3.怎样理解第 4、 5 两段的作用?提示:在文章的 2、 3 两段中已经对文章作了充分的论证,所以解答这一问题时应当考虑论证 的深化,并结合文章的写作目的来考虑参考答案:本文 2、 3 段已运用确凿的论据对中心论点作了严密的论证,使论点、论据、论证 三者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但作者并没有就此辍笔,而是在第四段进一步提出了自己的正确主 张,以此同史实相比照,形成矛盾,使人们在鲜明的对比中,认清孰是孰非这是对中心论用心 爱心 专心 - 1 -点的加深和补充,具有“豹尾”之妙末段,作者又巧妙地运用类比论证,借古论今,透露 出写这篇史论的本意据史载,北宋王朝在景德元年曾与辽国(契丹)订立屈辱条约:每年 给辽国十万两银,二十万匹绢,两国以白沟河为界,史称“擅渊之盟”在宋仁宗庆历四年 又与西夏议和,每年给西夏银七万二千两,绢十五万二千匹,茶三万斤宋王朝的软弱屈辱 政策,虽可苟安一时,但实际上却加速了它走向灭亡的进程作者是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 借六国赂秦来批评北宋王朝赂契丹、西夏的苟安政策所以,最后一段才是作者写这篇史论 的主旨所在作者这样篇末点题,犹如画龙点睛,使主题得到了升华,给这篇史论赋予了强烈的战斗力量和现实意义4.如果将第 4 段末句改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可有慎哉”,并删去第 5 段,文章也是完整的。

这样做好不好?提示:可以从作者意图、文章布局和思路、重要的论断等方面进行考虑参考答案:六国灭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赂秦者不过三国,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赂者以赂 者丧”这一论断,这样就把灭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赂秦”这一中心论点上来了至于为什么要“赂秦”,作者则直到最后才说出了最要紧的一句: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这叫做“立 片言以居要, 乃一篇之警策 ”(注意: 苏辙同题文章中最紧要的一句是 “不知天下之势” )作者这样来论述问题是有极强的针对性,因为北宋正是为辽、西夏“积威之所劫”而年年纳 币如果删去“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之故事”,就看不出这一点了,这是违背作者的意图 的其次,从布局上看,本文是从论史逐步转向论策的因此从第 3 段开始,先肯定燕、赵的“远略”,接着又批评了他们的错策循此继进,作者又为六国设想出总体的战略:第一 步,不赂秦,不附于秦,不派刺客,不杀良将;第二步,“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这样的设想是为下文“不赂而胜之”一语作铺垫的。

这个总体的战略设想也是针对北宋朝廷说的如果删去第 5 段话,上面这些话就变成无的放矢了这种写法就叫做“借古讽今”5. 课文最后一段,也用了比较法,请问比较的内容是什么?提示:对比论证是议论文常用的方法,分析时既要结合对比的内容,又要考虑到对比的目的参考答案:课文第 5 段也有两组比较,一组是明比,将“六国”与“秦”比, ?结果是秦强而六国弱,但六国当有不赂秦而战胜秦的可能第二组比较是将“宋朝”与“契丹、西夏”比, 是暗比作者所处的宋代,正逢契丹、西夏等外患骚扰,宋朝统治者不是坚决抵御,而是割 地赔款,然而从力量的比较上,统一的大宋远远强于边境小国的契丹、西夏,宋朝就更有战 而胜之的可能 6.本文的论证虽然周密,但有些说理却欠妥当,你能找出来并加以分析吗?这样会不会影响 中心论点的成立?为什么?提示:本文中的某些论述欠妥,正好可以用来启发、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相信书本,而要敢于 质疑,善于独立思考、动脑分析。

参考答案:例如,课文第 3 段中论证燕国的灭亡是“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就是欠妥的作者并没有抓住根本问题,而是撷取了一个偶然情况作为论据,把问题简单化了,难以令人 置信要知道,当时强秦灭燕,是历史的必然只不过“以荆卿为计”加速了燕的灭亡罢了 从逻辑上说,作者是将必然的趋势当作或然的情况来论述,这在逻辑上讲不通,是违反客观 实际的所以说,这个论断是不妥的再者,作者论六国灭亡,只论及赂秦的弊端及用武不 终等等,却没有论及统治者的腐败无能这一根本问题,这是不全面不深刻的当然,这是作 者受其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的结果但正如本课“思考与练习一”中提示所说:“前人论史 实,看法不一定正确,论述也不一定全面但是本文能够抓住关键性的问题来论证,持之有 故,言之成理这就是说,作者能根据其写作意图,提出论点,进行自圆其说的论证况用心 爱心 专心 - 2 -且,作者撰写此文的本意是对宋王朝屈辱妥协的政策进行讽诫,同时也是对统治者的委婉进 说。

因此,本文虽有不确之处,但论证说理纵横恣肆,严密紧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与战 斗性,仍不失为一篇脍炙人口的政论佳作用心 爱心 专心 - 3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