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地方曲艺漫谈青海地方曲艺漫谈又叫“京岔儿”,它不表现大事件、本子故事,只表现某一情节或生活中的趣闻乐事、风光、掌故、逸事、离别、欢乐、京怨、祝福等等,篇幅短小另一方面它的曲调中没有杂腔、赋子、背工中的曲调,其曲调与内容很相应,是许多完整的古代小曲、小调的流变,如《咏》 、 《反咏》 、 《阳调》 、 《夸调》 、 《五更鸟》 、《百合调》 、 《兰城》 、 《茉莉花》等等这些曲调或明朗欢快,或优美风趣,或缠绵绯恻,虽不用赋子、背工等基本曲调,但它与整个平弦音乐的风格是统一的青海平弦每个段子的组成,在开头部份都配有叫做“前岔”的曲词,在结尾部份配有叫做“后岔”的曲词所谓“前岔”,就是为展开故事而服务的开头曲词,也就是故事起头的引子,尤如音乐的序曲这种前岔有的内容是点题的;有的是说明时间地点的;有的是描写故事发生的特殊情境的;有的是哲理性的、警句式的等等,不一而足 “前岔”是平弦段子传统组成形式中固定的、必要的部份例如《春景》这个段子,描写美好的春光,其“前岔”如下:“万物生辉,和风阵阵吹,细雨飘飘洒春梅你瞧那:夕阳林外牧童归 ”这个“前岔”的构成形式,可以代表一般青海平弦段子“前岔”句子的构成格式。
“后岔”是平弦唱段结束的曲词从内容上讲,即故事的结束语,亦如音乐的尾声 “后岔”的内容有的是为故事做结论的;有的是说明告一段落的;有的是说明且听下回分解的;有的则给听众留下回味思考的余地的等等所以,一个完整的平弦段子是由“前岔”和“赋子”或“背工”或“杂腔”或“小点儿”等类曲调加上“后岔”构成的例如平弦小点曲目《醉打山门》就是以前岔——兰城,百合调,兰城——后岔几个曲调组成的青海平弦是我省一份宝贵的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尤其在地方音乐、古代音乐、民俗学、曲调学、地方志学等等方面有着很大的研究价值解放以来,青海平弦曾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许多有见地的文艺工作者不辞劳苦和挫折,将它的音乐和曲词进行了较系统的记录和整理,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平弦曲艺发展成为地方剧种——青海平弦戏自三中全会以后,他们自行组织演唱,广大的青年爱好者也纷纷投师学艺,相继加入这支民间文艺队伍,给青海平弦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尤其是广泛的群众性演唱活动,将平弦及青海地方曲艺事业推向了一个又一个的热潮西宁市城北区文化馆1986年举办的“王子玉师徒演唱会”,城东区文化馆1987年举办的“陈子璋先生逝世周年演唱会”,听唱人次均在几千人以上,轰动全省,成为青海曲艺演唱史上的盛会。
并且大力培养了曲艺新人,对青海地方曲艺事业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广大的民间艺人和民间文艺工作者们,也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向社会呼吁地方曲艺组织的归属,有关部门的进一步支持等等问题平弦等青海民族民间艺术,将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大放异彩青海贤孝青海贤孝“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身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宋代大诗人陆游这首诗,也可以说是青海贤孝传统演唱方式的生动写照在过去,贤孝均由盲艺人演唱,他们怀抱三弦,风里雨里辗转于村头店馆,街市门户,声声凄切糊口谋生“贤孝”得名于它演唱的大部份曲目内容是弃恶扬善,表贤道孝,劝化人心经考证,青海贤孝主要曲目源于古代的“宝卷”(古代经文演变来的一种曲艺品种) ,如《白鹦哥吊孝》即《鹦鹉宝卷》的变异本;《方四娘》即《四姐宝卷》的变异本等等这些曲目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劳动人民的不平、理想和愿望,所以蕴有顽强的生命力而流传至今,成为我省一份古老而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讲唱艺术青海贤孝可分为两大流派,即西宁贤孝与河州贤孝西宁贤孝曲调悠长,娓婉动听,除了主要的“西宁贤孝”调以外,在发展过程中还包括老弦、官弦、下弦、莲叶儿落四个古代小曲的曲调,它们的音乐风格很统一。
在这些曲调中,除了下弦调(如《林冲买刀》 )是六字句式外,其余都是以七字句为基础的唱词结构在西宁贤孝中,将长篇作品叫做“大传”(zhuán) ,有的大传作品可连唱七八个晚上大传的特点是唱说间杂,说的部份叫“白板” “白板”可以说到百句以上,很有“刚口”——即抑扬顿挫,是名符其实的讲唱文学著名的作品有《白鹦哥吊孝》 、 《丑女识宝》 、 《四姐下凡》 、 《方四娘》 、 《丁郎找父》等等,不下百余部短篇的作品称作小段儿,只唱不说,主要曲目有《白猿盗桃》 、 《谭香女哭瓜》 、 《芦花记》等等,已记录到50余篇另一流派河州贤孝产生于与青海接壤的甘肃临夏,因临夏古称河州而得名河州贤孝在青海流传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的曲调流畅明快,临夏话语调的风味浓烈唱调仍以七字句形式为基础构成,押韵格律灵活,十分容易上口河州贤孝的曲目内容除了部份传统历史故事、民间故事的段子外,它以表现河湟地区近代史上的历史事件的段子最为著名,如表现清代撒拉族、回族人民起义的《河州事变歌》 ;民国初年西北军阀割据,民陷水火的《刘郁芬坐兰州》 、 《尕司令》 ;表现人民解放战争的《解放大西北》等等长篇段子其中惊人的写实能力,恢谐夸张的艺术手法,将复杂的历史事件表现得有声有色,将人物刻划得呼之欲出,再现了人民群众敏锐的洞察力和高超的艺术天才,也是具有很高价值的可信的历史的艺术性记录。
青海贤孝曲调优美而流畅,善于叙事,表现曲折复杂的故事,刻划人物细致,富有浪漫色彩,艺人能随时随地现场发挥,想象力丰富,并吸收了大量的民间语汇,亦能熟练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具有鲜明的地方和民间特色近年来在表现题材,演唱形式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如出现了贤孝的表演唱,用西宁话演唱河州贤孝也得到了群众的喜爱和认可等等音乐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进,如乐器方面除了原有的三弦、板胡之外,加了扬琴、二胡、大提琴等,使之表现力更加丰富起来曲调在保持原有主旋律的特色下,也变得更加丰满和优美,群众的演唱活动也很普及青海贤孝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和地方专业艺术团体演出中很有特色的一枝民间曲艺鲜花青海道情青海道情道情是全国各地普遍流行的曲种,流行在什么地方的道情大致上就以当地地名来命名所以,我们青海的道情就叫“青海道情”“道情”渊源于唐代的《九真》 、 《承天》等道家诵唱的经文及曲调远在南宋时代,就已有了“渔鼓简板唱道情”的记载,现在流行全国各地的道情都受到当地不同曲艺曲种、戏曲、民间小调、牌子曲等的影响,并与它们有着不同程度的融合,形成了本地特有的道情及其风格,青海道情亦如是无论青海道情、全国各地的道情曲调上有着怎样的不同,但是都有渔鼓和简板这两件伴奏乐器,形成了道情这一曲种别具一格的特色。
这两件乐器的存在也说明了“青海道情”渊源流长,形式古朴,是从内地传来的青海民间文化源流探讨中,道情的流传也是中原文化传播的一个活例证所谓“渔鼓”,是用四尺多长的一段竹筒,两头绷上皮子,负靠肩上,用手指敲击,有的还在筒上装有几对小镲钹,嘣嘣嚓嚓,节奏鲜明,颇具有古风所以许多地方又把道情叫做“湟鼓”,如《湖南渔鼓》 、 《丹阳渔鼓》等等另一乐器叫做“简板”,是两块一尺左右的响板,形似琵琶,边方直,小头略下处有孔眼,用丝绳或绸带穿起,相互间留一定间隙,如竹做快板一样,执在手中摇打,声音清脆而响亮其它伴奏乐器有四弦板胡、笛子、碰铃、三弦等等“青海道情”的句式一般是上下对句的七言句子,但是它的段落构成很考究,有说白、韵白、念诗和唱词在说、韵、唱之间还配有随合故事情节发展情绪的当地民歌、小调、牌子等乐曲间奏,十分中听,唱词部分用的道情调分为“阴腔”和“阳腔”两类,这两个曲调可单独用,也可以交替用,两调风格统一,优美委婉,颇具咏诵之风整段故事的演唱过程中,韵白与唱词部分,不断交替出现,成为讲唱文学中一种特殊的形式从许多传统曲目看,其中韵白、说白、念诗等等格式显然有文人沾手的痕迹,在演唱的变化中,由于这些部分不够通俗,失掉了民间艺术的特点,艺人们常常略去不用或只用一二。
现在“青海道情”的演唱除了某些传统段子外,新创作曲目已摒弃了“韵白”等部分,开口即唱,也获得了广大群众的认可和欢迎“青海道情”的书目也很可观,现见到的已有30余部,如《湘子传》 ,篇数长达5000行,神话色彩浓郁、想象力丰富,通过湘子出家的故事,对封建礼法的罪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揭露,也表达了人民群众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愿望和要求其它作品如《无量传》 、 《卖药》 、 《崔家巷》等等,在语言、历史、神话传说、民俗、美学诸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研究和欣赏价值现代创作的许多段子歌颂了英雄人物,反映了当前生活现实,表彰了四化建设的新风尚、新事物等,给“青海道情”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在艺术上进行了演唱方式、音乐唱词等方面的革新,使这一具有地方特色的曲种得到了不断地发展打搅儿打搅儿“打搅儿”是青海地方曲艺中一个很别致的曲种篇幅短小,风格恢谐、幽默早年“打搅儿”是在演唱长篇曲目的间歇中演唱的,当演唱到大传贤孝中那些悲苦的情节时,听众歔欷感叹,哽咽哭泣,说唱只好中断这时艺人便说:“打一个搅儿吧”!就是另外唱一个节奏明快而逗趣儿的小段儿为了使听众情绪上得到调解,气氛上得到缓和之后,再把演唱继续下去从说唱的连贯性来说,这一停顿是打扰了故事情节的连续发展,所以,把这类小段曲目叫做“打搅儿”,其含义是不属于正式演唱的故事。
后来, “打搅儿”的曲目逐渐增多,独自形成以讽喻见长,以幽默风趣为格调的一个曲种它在河湟流域广泛流传,而在甘肃临夏地区,由于语音的变化将“打搅儿”舍弃了儿化音叫做“打调”青海“打搅儿”的曲调是由越弦曲艺中的“莲花”调为主旋律,在节奏上进行了创造变化而形成的其节奏感强烈,明快而跳跃,很适宜表现那些风趣、滑稽、幽默的故事内容它以大胆泼辣、幻想、夸张的手法,讽喻生活中各种不合理、不道德的现象为主题,以独特的手法,表现了生活的种种情趣,认识和观察,经验与知识在“打搅儿”的欢笑声中,人们不仅得到了艺术的享受,也收到了寓教于乐的社会效果“了,了,了么了,你的曲儿下去了,我的搅儿上来了打一个搅,没啥搅,胳里胳劳寻一个一肚子,两肋巴,家里还有两风匣,随手带上两疙瘩要唱唱得干干的,要搅搅得乱乱的,涎水淌下两罐子 ”这就是“打搅儿”的开场词,这开场词,几乎运用于每首“打搅儿”的开头,幽默的语言加上欢快的曲调,会使听众的情绪很快来一个转变,表明下面的讲说内容将是很风趣的 “打搅儿”的曲目很丰富,目前已经记录到近百个段子,表现题材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表现劳动人民生活趣事,给以讽劝和规戒的如:《懒大嫂》 、 《还帐》 、 《骂鸡》 、 《降光棍》等等。
表现民间口技的如:《飞凤凰》 、 《念韵儿》 、 《数星星》等等表现山川风物及民俗的如:《浪殿》 、 《闹房》 、 《数花》 、 《数山》 、 《上寿》等评说时政,表达劳动人民愿望的有《抓伕儿》 、 《土改》 、 《洋打扮》等表现劳动人民智慧和想象力的如:《数黑》 、 《抓药》 、 《怪姐儿》 、 《馍馍造反》等新创作的《近亲害》、 《要优生》 、 《相亲》等等,也很好地表现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这些曲目语言生动通俗,韵律优美流畅,比喻形象,想象力奇特,语言恢谐,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十足地表现出河湟地区各族人民的幽默天才,乐观精神,爽朗性格和他们对生活的深深热爱越弦又叫“月弦”、 “月调”、 “背调”、 “越调”,也称“座场眉户”,在陕西、甘肃、新疆的汉族群众中叫做“曲子”青海的越弦据初步追索,约在清代中期由陕西传入所以,青海越弦的主要曲调名称、主旋律、唱词的句式规律、韵律等等与陕西眉户基本相同青海著名越弦艺人郭福堂,早年曾在陕西马大辫子门下学艺,足迹遍及陕、甘、青各地越弦在青海的发展过程中艺人辈出,如:李德明、刘保儿、何海峰、吉海峰、谢长德、张其山、陈玉德、沙有连、李旺春、李进春等等。
这些民间的艺术家们,吸收了大量的青海民间小调及古代小曲,从唱腔、道白、语言、风格诸多方面进行了长期的演唱实践,并加以丰富和改造,以至形成了今天独具浓厚乡土风味和地方特色的越弦曲种但是由于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青海越弦的演唱历来极少专业艺人,也没有长期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