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蛰伤致严重过敏性休克3例分析病例1:患者女性,40岁主因“蜂蛰伤1小时”入院述在田间劳作时不慎被蜂蛰伤左上肢 自感局部疼痛难忍,10分钟后感皮肤瘙痒,全身出现风团块,自用马齿苋外敷无效,继之出现眼花、 心悸、面色苍白、眩晕、意识不清由家属急诊送来我院就诊否认过敏史查体:T 37°C,P1 00次/min,R 30 次/min,BP 80/40mm Hg,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反应迟钝,四肢冰凉,口唇发 绀躯干四肢可见广泛红色风团样皮疹皮疹压之不褪色左手小指末节左上臂可见针尖样伤 口,上见黑色针样物一枚,周围有一直径1cm大小的紫斑,境界不清抢救经过:盐酸肾上腺素 1mg皮下注射,同时立即给予地塞米松20mg肌注,0.9%氯化钠液250ml内加氢化可的松200mg 持续静脉滴注,0.9%氯化钠液250ml内加多巴胺40mg、间羟胺20mg持续静脉滴注,并吸氧、 保暖、心电血压监护局部给予拔去毒针,小苏打水清伤口,毒季德胜蛇药片10片碾碎加 水调匀敷于蜂蛰伤处伤口周围经过以上处理后约6分钟后,意识恢复,血压逐渐回升至正常, 在门诊输液厅继续治疗痊愈离院病例2:患者男性,33岁因“蜂蛰伤1小时”入院。
家属代述,患者树下休息时不慎被蜂蛰伤头 部,当时局部疼痛难忍,20分钟后感皮肤瘙痒,躯干、四肢搔抓后出现红色皮疹患者自用酒精外 涂30分钟左右时出现气短、胸闷、面色苍白、眩晕、意识逐渐不清由家属急诊送来我院 就诊既往有蜂蛰史,否认过敏史查体:T 36.2C,P 110次/min,R 26次/min,BP 60/30mm Hg, 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四肢冰凉,口唇发绀躯干、四肢可见红色皮疹皮疹高出皮肤,皮疹压之褪 色,疹间皮肤正常右额部可见针尖样伤口,上见黑色针样物一枚,伤口周呈红色抢救经过: 盐酸肾上腺素1mg皮下注射,开通静脉通道给予0.9%氯化钠液100ml内加氢化可的松200mg 持续静脉滴注,0.9%氯化钠液250ml内加多巴胺40mg、间羟胺20mg持续静脉滴注,同时给予 吸氧、保暖、心电血压监护局部给予拔去毒针,小苏打水清伤口,季德胜蛇药片10片碾 碎加水调匀敷于蜂蛰伤处伤口周围约10分钟后,意识恢复,血压逐渐回升至正常,在门诊输液 厅继续治疗痊愈离院病例3:患者男性,35岁因“蜂蛰伤半小时”入院家属代述,患者在院子里乘凉时不慎被蜂蛰 伤颈部,立即局部疼痛难忍,15分钟后感皮肤瘙痒,躯干、四肢搔抓后出现红色皮疹,患者自用 红花油外涂。
40分钟左右时出现气短、胸闷、面色苍白、眩晕眼花、意识逐渐不清由家属 急诊送来我院就诊既往有蜂蛰史,否认过敏史查体:T 36.3C,P 100次/min,R 28次/min,BP 80/50 mm Hg,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四肢冰凉,口唇发绀躯干、四肢可见红色皮疹皮疹高出皮 肤,皮疹压之褪色,疹间皮肤正常右颈部可见针尖样伤口,上见黑色针样物一枚,伤口周呈紫 红色抢救经过:盐酸肾上腺素1mg皮下注射,开通静脉通道给予0.9%氯化钠液100ml内加 氢化可的松200 mg持续静脉滴注,0.9%氯化钠液250ml内加多巴胺40mg、间羟胺20mg持续 静脉滴注,同时给予吸氧、保暖、心电血压监护局部给予拔去毒针,小苏打水清伤口,季德 胜蛇药片10片碾碎加水调匀敷于蜂蛰伤处伤口周围约20分钟后,意识恢复,血压逐渐回升 至正常,在门诊输液厅继续治疗痊愈离院2讨论蜂毒主要含蚁酸、组胺样物质、神经毒素、透明脂酸酶等蜂蛰伤是由蜂尾部的蜂毒刺蛰伤皮 肤所致,其毒素进入人体可引起局部红肿、疼痛、瘙痒,少数可出现水泡及坏死,一般数小时后 可自愈,很少出现全身中毒症状被蜂群多处蛰伤,可迅即有全身的反应:发热、头痛、恶心、 呕吐、腹泻、肌肉痉挛、昏迷等,严重时出现血红蛋白尿、急性肾功能衰竭。
对蜂毒过敏者, 立即发生荨麻疹、喉头水肿、气管痉挛,严重时可致过敏性休克死亡其作用机制不详,可能为 蜂毒致心肌麻痹,导致急性心衰[1]该3例患者被蜂蜇伤一到二个部位,其中一个为左上肢二 处,二个分别为右额部及右颈部,受伤部位可见针尖样红点及明显毒针3位患者中既往有蜂蛰 史的有二位,但未出现过过敏但此次3位患者却发生严重过敏性休克,提示我们接诊此类病 人时不能单凭既往史、受伤部位多少及蜂蜇伤后当时的表现给予简单处理3例病人出现过敏 性休克均在半小时以上,由此可见对于有蜂毒过敏者应该严密观察病情变化以免病情变化时 错过治疗时机而危及生命若不慎被蛰伤,特别是有过敏体质者应及时到医院处理局部给予 弱酸性或弱碱性溶液冲洗或/和冷敷,找到和拔出毒刺,并且给予蛇药片碾碎加水调匀敷于蜂蛰 伤处伤口周围出现过敏反应者立即皮下或肌注肾上腺素静滴氢化可的松如条件不允许, 可就地先做简单处理,立即拔出毒刺,并可就地用草药(鲜马齿苋、夏枯草等)捣烂或嚼碎敷于蛰 伤处,既可减轻疼痛及中毒症状,又可赢得救治时间参考文献[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