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职初教师职业适应的支持策略研究该论文为2023年市级课题研究中期结题报告芷江中路幼儿园 郑惠萍摘 要对初次踏上幼教工作岗位的职初教师而言,在角色、教育行为以及文化等方面存在着一系列的“不适应”,如何帮助她们尽快摆脱这些不适应,加速其专业成长的步伐,成为大家共同思考和面对的问题对此我们一方面解读了关于职初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的理论资料,明确了课题研究中的重要概念以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立足园所实践,就角色适应、教育 该课题研究中的“教育”均指“幼儿教育”行为适应以及文化适应的支持策略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究,形成了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报告在实践探索中,我们一方面通过调研分析诊断职初教师的共性问题和关键性及因素,明确其目的和发展定位;然后针对职初教师“适应问题”进行策略研究,构建并实行支持策略框架体系,从诊断定位系统、培训培养系统、评估反馈系统三个纵向维度以及角色适应、文化适应、教育行为适应横向维度来研究支持策略,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探究,我们的课题取得了初步成效:总结了支持策略如诊断评价策略、目的定位策略、多元化推动策略、扬长激励策略、同质共构学习策略、异质互动策略、文本指引策略以及自我反思评价策略等;完善新教师培训课程、积累经典家常课活动案例以及职初教师在专业成长方面取得的成绩等。
关键词:职初教师 职业适应 支持策略一、问题的提出新一轮幼儿入园高峰的到来,迫切需求大量的幼儿园教师,特别是郊区及部分城区面临着幼儿园教师急缺的现象在这样一种刚性需求下,很多“新教师”加入到幼教队伍中来,这为幼教师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的同时,也对师资队伍的建设带来了一些现实、急需解决的问题随着园所规模扩大,我园也有许多新教师不断加入进来通过平常观测以及与她们的沟通交流,我们发现虽然新教师理念比较新,但在具体的带班、教育教学实践等方面经验比较缺少,从而使其在短时间内很难较快较好地适应教育实践工作从国内外关于职初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来看,我们发现:一方面关于职初教师的成长和培养问题,大家关注更多的是通过外部的规定以及施加的影响来帮助她们成长,而较少从她们自身需求来考虑;另一方面研究大多针对中小学,并且以理论研究居多,关于幼儿园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立足于幼儿园实践来系统研究幼儿园职初教师的培养问题更多不见基于对以上问题的考虑以及园所师资队伍建设的需要,我们试图立足于园所实践来研究幼儿园职初教师的培养问题在研究中我们注重职初教师角色适应、教育行为适应以及文化适应方面的支持策略的研究。
二、理论解读与概念界定通过对国内外教师职业发展阶段特别是对教师入职阶段的学习解读,我们对教师在入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所关注的问题以及所需要得到的帮助有了进一步的结识和了解在教师职业发展的最初阶段,职初教师由于刚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初次接触教育教学实践,没有实际教学经验可以借鉴,在很多问题如角色转换、班级管理、教学活动开展等方面都面临着挑战对新入职的教师来说,在入职阶段的适应期她们关注的一方面是生存问题,如能否在陌生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的问题并尽快融入其中,然后是班级管理、教育教学、家长工作以及外界的评价等由此可见,在入职阶段,对职初教师给予理解、鼓励、支持和帮助,帮助她们尽快结识自己的角色、工作性质以及自我定位,采用策略帮助其尽快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课题研究中的重要概念:职初教师:重要是指初次踏上幼教工作岗位的新教师,一是从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到工作不满三年的老师;二是非学前教育专业大学毕业且工作不满三年的老师(或从其他行业转过来但从事幼教工作不满三年的老师)职业适应:重要是指刚踏上幼教工作岗位的教师在入职阶段、新手阶段,即初步学习、积累教育实践经验的适应阶段(通常为1~3年)所面对的角色适应、行为适应和文化适应。
支持策略:重要是指在社会期待与教师自我期待的双重考虑下,在以教师为主体的前提下,通过教师的自我发展以及幼儿园等外界的帮助以及施加的积极影响,激活教师的内在成长需求,将内外部作用结合起来,共同促进职初教师成长三、预研究:调研问题、分析研讨,提供策略 为了可以有针对性地对职初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加速其专业成长的步伐,避免其少走弯路,我们自2023年开始就对“新教师的成长问题”倍加关注,并采用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其尽快适应教育实践一)通过访谈、实地观摩等调查职初教师的问题为了可以全面、客观了解职初教师的问题,我们设计问卷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我们又进一步通过实地观摩、访谈等发现问题、获取资料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职初教师反映最多的是“作为新老师,进入教室连基本章法都不知道,怎么把好教育质量关”二)汇总归纳职初教师的困惑和问题为了解答新教师的疑问与困惑,满足她们的规定,帮助她们获得不同限度的指导和帮助,我们一方面对新教师的问题进行了归纳汇总:如何做好新生入园的准备工作、开学第一天老师该做些什么、天天带班的时候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如何解决突发问题、如何做好家长工作……三)研讨分析,提供策略针对问题,我们一方面从不同角度来确立问题,并对新、老教师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分类汇总;然后再请有经验的教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一对一的解答,提供具体的操作方法和策略,然后再通过深度汇谈等对这些策略进行研讨,以增强策略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最后,再将这些问题和策略进行梳理,成为“课程”,具体操作如图所示:新、老师提出问题 汇总与整理 根据经验相应回答 梳理成课程 团队研讨、智慧碰撞四、关于职初教师职业适应支持策略的理性思考(一)明确“职业适应”的内涵角色适应:重要涉及从“大学生”到“幼儿园教师”、从妈妈眼中的“宝贝”到家长眼中的“小老师”、从大学时代的“同学”到幼儿园的“同事”等角色的转换这些问题是职初教师在适应期一方面面对且迫切需要解决的,并且适应的限度以及效果如何,将关系到职初教师对自我的结识和定位,进而影响其职业发展生涯教育行为适应:重要涉及活动设计、师幼互动、家长工作、家园互动、班级管理工作、常规培养等内容,并且这些内容体现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文化适应:重要涉及对幼儿园文化特别是教学文化的适应、对区域文化乃至对“二期课改”文化、当代教育背景文化等的适应二)构建职初教师职业适应的支持策略框架体系针对职初教师角色适应、文化适应以及教育行为适应的问题,我们尝试构建了职初教师职业适应的支持策略框架体系,如图:职初教师职业适应的支持策略框架体系提出问题诊断问题问题诊断策略诊断定位系统分析因素入格:第一年目的定位策略规格:次年合格:第三年入格:第一年目的定位策略规格:次年合格:第三年 监控与评估策略自我反思评价策略文本指引策略异质互动策略同质共构学习策略激励策略多元化推动策略培训培养系统 角色适应 文化适应教育行为适应评估反馈系统 五、实践探索——实行支持策略框架体系在实践探索过程中,围绕着职初教师职业适应的问题,根据支持策略框架体系,我们重要进行了以下研究和探索。
一)目的、诊断策略为了让职初教师进一步明确自己的发展目的,我们鼓励她们积极制定并实行个人的三年发展规划具体流程如下:新教师自我评价——教师之间互相诊断——制定个人发展规划——互动交流——完善个人发展规划通过制定个人三年发展规划,职初教师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明确自己在三年内要达成的目的以及也许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实现自身的发展,并为此而努力;另一方面通过查看、讨论新教师制定的个人三年发展规划,幼儿园可以对不同能力、不同层次的新教师提供相应的、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帮助,从而加速其成长,而不是“一刀切”二)角色适应、文化适应的多元推动策略 1、生动形象的小品表演,激发职业认同感在正式开学前,我们提供一些机会让职初教师了解幼儿园文化、了解教育实践,其中最为明显的就是暑期的全员培训活动,以其生动的表演、鲜活的案例成为每年新教师培训的必备内容,成为帮助职初教师角色转换、了解园所文化和氛围的重要途径只有参与进来,才有深刻体会”,在组织暑期培训时,团支部会邀请涉及职初教师在内的团员青年参与,其表演的内容、形式等都是通过大家群策群力并且紧紧围绕着幼儿园教师的教育实践及其发展而进行如“团员派主题班会”,通过青年教师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碰到的困难、得到的支持帮助以及以后的发展目的等内容,给职初教师启迪并表白自己的决心和态度;如“李阿姨讲故事”、“小猪有约”等以教育实践中真实而感人的实践案例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职初教师的成长历程,阐释了她们是如何寻找人生价值、体验工作价值的。
2、以园为本的各种培训,提供学习的机会和平台在对职初教师的调查访谈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提及自己虽然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真正到了实践中却发现很多理论行不通,体会到了“理论是美好的,实践是残酷的”针对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我们鼓励职初教师要多从具体的教育实践出发来考虑问题,并运用理论知识来指导、提高实践,另一方面我们还通过以园为本的培训来帮助职初教师尽快了解园所乃至当前课改文化情况如在暑期培训中我们组织了内容丰富的培训活动:针对职初教师对当前“二期课改”内容知之甚少的情况,我们聘请上海市课改专家黄琼老师开展了关于“二期课改”实行情况的专题讲座,使大家进一步明确了以生活、运动、游戏以及学习为主的基础性课程及其关注的重点……三)文本指引策略对刚踏入幼教工作岗位的职初教师来说,面对新的环境她们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角色意识不明确,甚至对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都不是很清楚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尝试进行了文本指引策略的探究如通过对规章制度、师德规范文本的学习,让职初教师明白作为教师应当具有为人师表的风范与形象,应当具有的基本素养等;通过“我准备好了吗”的门背后提醒,让职初教师明白在一日活动中所要做好的准备工作,并通过自我评价来提醒自己。
通过了解,我们发现对这些文本策略,职初教师都很赞同,由于有了这些参考她们就会比较清楚要做什么了,并且这种方法也使得大部分新教师进步不久四)同质共构学习策略在访谈中我们发现,尽管良好的园所氛围为职初教师的发展发明了条件,但由于年龄、经验等因素,她们总觉得和老教师在沟通交流时不能完全敞开心扉,既然如此,我们何不尝试其他方法呢?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以职初教师为主体的“同质共构学习小组” 该概念是我们根据教育实践情况所进行界定的,是一个操作性定义1、同质共构学习小组形成以龙潭园中班级组的“同质共构学习小组”为例:本小组重要由中班级组的三位职初教师组成,涉及:初入职的中一班杨老师、工作一年的中二班袁老师和工作两年的中三班陈老师之所以称其为“同质”小组,是由于她们都处在职业适应期,所面对的问题具有一定的共性,且三位教师年龄相仿,教龄相近,互相之间沟通更为容易,也更容易互相探讨学习2、同质共构学习小组活动形式同质共构学习小组活动形式重要为空班讨论学习、教育教学活动展示交流、网络讨论、教研组援助方式,同时辅以午餐聊天以及外出活动中的交流,其中小组网络讨论打破了时空限制,使她们无论身处何时何地,对碰到的问题都能找到商议的伙伴。
由于我们天天面对的都是鲜活的小生命、不同的个体,为此在教育实践中天天都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为此小组研究学习活动基本上每周至少一次,以便能及时地就碰到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寻求策略,尽量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