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说文》收字的体例

飞***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1.72KB
约7页
文档ID:53105226
《说文》收字的体例_第1页
1/7

《說文》收字的體例《說文》的書體——以小篆為主,並列異體全部文字以小篆為主、下面間注異體這就是《說文敘》所說的“今敘篆文,合以古、籀”但是,也有的是以古文或者籀文為題首字形,重文、或體為篆文的,如“沝(zhuǐ)”(大徐本 239,段注 P567)部中的“水流水 、水步水 ”入”部“仝” (大徐本 109) 《說文》在每部末注明“文若干”、“重若干”文若干”是指本部正字的字數;“重若干”是指本部中異體字的字數,因為跟正文重複,所以叫做“重文”如一上“王部”,連部首共得正文“王”“閏”“皇”三字,而王字有古文一,所以在下面注明“文三、重一”重文包括古文、籀文和小篆古文包括奇字(如“无”是“無”的奇字),小篆包括秦刻石有時用“或作某”,所謂“或體”來表示異體字或體”遍於古文、籀文和小篆(如“霰”,說文P241上) 有時用 “ 俗 ” 即 所 謂 “ 俗 體 ” 來 表 示 異 體( (“函” ,大徐本 142 下,“褎” 171 下) ,這類多限於小篆①有時用“秘書說”②、“通人說”來表示異體③,這類也多限於小篆 《說文》裏面的“或體”,約有450 多條一)古文《說文》所收的古文,據《說文·敘》有三種:(1)殷周古文:殷周古文主要是古銅器,但漢代古銅器出土極少,《說文敘》雖說“郡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彝,其銘即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

但實際大約一篇銘文許慎也沒有見著過2)孔壁古文 《說文敘》說:“壁中①大徐本在注文中也说明俗别字,如“夝”(p142)下注:“今俗别作‘晴’ ,非是全书共有147 处 ②如“易”字( 198 下) , ③“通人”有孔子、董仲舒、爰礼、黄颢、韩非、楚庄主、京房、刘向、班固、欧阳乔、博士、张彻、刘歆、逯安、桑钦、宁严、司农、卫宏、徐巡、周盛、庄都、官溥、王育、杜林、扬雄、张林、傅毅、司马相如 贾侍中、谭长、尹彤等,凡30 家、 130 条如“三部”之“王”引董仲舒、孔子、“耳部”之“耿”下引 杜林説( 249 下) 書者,魯恭王壞孔子宅,而得《禮記》、 《尚書》 、 《春秋》、 《論語》、 《孝經》裏面的《尚書》是漢代古文的主要來源之一3) 《春秋左氏傳》、 《孟氏易》、 《毛詩》和《周官》 《說文敘》說:“北平侯張蒼獻《春秋左氏傳》又說:“其稱《易孟氏》、《書孔氏》、 《詩毛氏》、 《禮周官》、 《春秋左氏》 、 《論語》、 《孝經》,皆古文也《春秋左氏傳》也是漢代古文的主要來源之一魏正始《三體石經》 正是刊寫《尚書》和《春秋左氏傳》這兩部書的《說文》所收古文的字數不可考據《說文》裏重文注明“古文”的統計,王國維說:“全書中所有之古文五百字許。

古文”不象籀文那樣繁迭,也不象金甲文那樣工整如“雷(說文P241)”所以有人認為很可能是戰國末季時抄書體,也就是一般書寫體二)籀文“籀文”是指《史籀篇》的文字說的注意:王國維認為“籀文”不是書體之名,而只是指取材于 《史籀》一書,故謂之籀文,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許慎嚴格區分古文與籀文,並認為是屬於不同時代的不同書體,值得商榷我們根據《說文》所列舉的古文和籀文加以分析,可以斷定古文和籀文都是戰國時期的文字,取材于《史籀篇》者謂之籀文,取材於壁中書者,謂之古文雖然我們今天無法見到 《史籀篇》、孔壁古文,但從目前所能見到的考古出土的戰國古文資料,完全可以作出這一論斷《史籀篇》也叫做《史篇》或大篆《史籀篇》 、 《史篇》是就書名說的,籀文、大篆是就文體說的 《漢書藝文志》說:“《史籀篇》者,周時史官教學童書也,與孔子壁中古文異體並著錄《史籀》十五篇,自注說:“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亡六篇矣按:籀文是春秋戰國間的字體之一,不是周宣王時的太史所作,可能是周元王時的史籀所作,因“元”跟“宣”音近而誤《說文》所收籀文的字數,王國維的《史籀篇疏證》據《說文》重文注明籀文的統計,斷定共219 字。

馬國翰采《說文》重文中的籀文219 字和《玉篇》所引《說文》所遺的 13 字,合 232 字但不論古文或籀文的字數都是據《說文》重文來統計的在正文裏和小篆相同的古籀字數,現已無法確定 《史籀》十五篇到了東漢初年只存了9篇,假如十五篇共有三千字,當時至多存二千字到了晉代完全亡佚,所以現在所傳的籀文除了石鼓文幾百字外,只有《說文》所收的二百多個字籀文的特點是:形體繁迭,如“敗(段注 P125上,說文 P68下)”籀文作※,“囿(段注 P278上,說文 p129 上)”籀文作※ 古文簡,籀文繁,因而小篆對古文多增,對籀文多簡如“雲(段注P575 上,說文p242 下)”字是古文,小篆加雨頭“雲”三)俗字兩漢時期,隸書已經成為國家的規範用字,而秦王朝的通用文字——小篆,隨着王權的毀滅而遭到揚棄但是,漢王朝只是揚棄小篆,並非禁用小篆一些便於書寫的新篆文就適時產生,由此形成了同一篆文的不同形體的寫法,這些不同形體形成了古今差別、正俗之別,所以在《說文》中,許慎專稱漢代產生的異體小篆為“俗字”陸宗達先生《說文解字通論》 (1981:29)說:漢代通行隸書,亦不廢篆體如《說文》中重文下有注明“俗”或“今文”者,都指漢世的篆文。

例如:肩: (說文: p87 下) (段注: p169 下)印部“ *” : (說文 p187) (段注 p431 下)所謂“俗”是指漢代的訛體篆字但值得注意的是,今本《說文》在“重文”下注明“今文”的僅“法”字一例作為孤證是否能夠成立還很難說:法: (說文: p202 下) (段注: p470 上)然而( 1)段氏說是“隸省之字”,(2)陸宗達認為“今文”是說篆文也有今古之分,“法”即漢篆的省體字同時舉例“鄯”, 《邑部》 :“鄯,鄯善,西胡國名也 根據《漢書·西域傳》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元鳳四年(當公元前72 年)傅介子誅其王,“更名其國為鄯善,為刻印章”,可見“鄯”字乃漢昭帝時霍光所定的漢俗篆 (3)估計應該是“俗文省”之誤《說文》中注明“俗”或“俗文”者並不多見。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