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论审美情感培养的社会效应

gg****m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66.50KB
约14页
文档ID:205647119
浅论审美情感培养的社会效应_第1页
1/14

浅论审美情感培养的社会效应摘要:本文从审美情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性及审美情感的特殊性出发探讨了 审美情感的培养在完善人格,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所发挥的参与性作 用,旨在说明培养和丰富人的审美情感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关键词:情感;审美情感人的情感是一个内容异常丰富而又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人很难对 其做出定量的把握,黑格尔更是称之为“心灵中的不确定的模糊隐约的 部分二但是没有人能抹煞情感的客观存在性一•般心理学认为,情感是 人对客观与现实的态度的体验的反映它是较为高级的感情现象,着重 体现感情(情绪,情感,情操)的内容方面,具有较稳定,持久的特点 ①由于情感体现的是对象与个体主观之间的某种关系,是一种关系属性, 客观对象与人的关系的不同,人对客观对象的态度便会表现为不同的情 感体验比如,食物与人的生理需要的关系会产生人对食物的朴素的自 然情感;道德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的关系会产生人的道德情感;认识对象 与人的认知实践的需要的关系会产生人的理智情感同样,我们讲的审 美情感就是由对象与人内在精神上的审美需要的关系中产生的,即审美 情感就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的美的体验中所产生积淀的情感。

它是 一种人类所独有的高级社会情感在整个审美活动中,情感因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审美情感并 不是审美活动的某一阶段所特有的,在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中都始终伴 随弥散着审美情感审美活动就是以情感为中介为网络点的审美主体的心理状态和心路历程诚然,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要以审美对象为 基础,受审美对象的限制和制约,但并非消极被动的适应,而是要渗透 审美主体的情感体验,发挥己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没有审美主体积极 的情感体验,就不会有审美活动,更谈不上有美美本身就是建立在客 观对象基础上的审美心理活动的果实和结晶,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也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美学大师朱光潜说“如果给美下一个定义,我们可 以说,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 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②这里的“主观方面意 识形态”就包含有审美情感这一成分其次,审美活动的整个过程都明显 受到情感性质和强度的制约,正如杜威所说,艺术是选择性的,……因 为在表现行为中情感在发挥作用任何主导情感都会自动的排斥与自己 不一致的东西③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审美活动就是审美情感 的体验审美情感愈丰富,人愈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去创 造并实现审美理想,以更好满足人的审美需要。

再次,审美情感可以构 成审美活动的基础,以前审美活动中审美情感的积累就成为主体再次进 行审美欣赏的基础没有审美情感的积累,人很难真正地欣赏美人的 审美情感形成后,当出现新的审美刺激,就会激起主体积极自觉的审美 活动和基于这种情感上的新的情感体验比如,一般人们都认为红色是 美的,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人们在审美实践中形成了红色蕴喻着“热 情,光明”的这种情感,当人再次看到红色时,就自然而然地唤起了这 种已经积累并潜藏在主体意识中的情感,形成对红色美的认同所以, 对人进行审美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对人进行情感教 育审美情感作为一种产生于人的精神需要基础上的高级社会情感与其 他情感相比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美情感具有超越个人现实功利性的特质审美情感不是由审 美主体个人的切身利害所引发的情感,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视野中有 的只是那种有“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意味的美,因而对象必定与主 体有一定的距离(主要指心理距离)半由审美对象引发的这些情感进入主 体后,主体内在地必然地对这些情感进行个人认同,也就是把个人的情 感记忆(已积累的审美情感)和经历投射进来,从而使自己被这些情感 所打动,使自己在心灵上获得满足感,和谐感。

因此可以说审美情感是 一种纯化了的高尚的社会情感二是审美情感的发生是自由和自觉的由于审美情感是一种能够超 越主体个人的精神愉悦,所以能将主体引入摆脱束缚的心灵自由的境界 此外,审美情感的产生是不需要任何强制的一种心灵的自觉活动审美 情感的这种自觉自由性往往会造成一•种毫无强制的轻松愉快和谐融洽自 由自在的气氛和情境,给审美主体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正是由于审美情感的两大优良品质,使得“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 质”(黑格尔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更是把人的审美需要列为 人的高层次需要,把人的审美需要的满足看作是人自我实现的标志在 审美需要满足中,人体验的是一•种如痴如醉,消魂夺魄,欣喜若狂,物 我两忘的刻骨铭心的情感在森林中,在海滩上,在花I元I里,在创造的 激情和欣赏的喜悦让人魂牵梦萦的时刻,我们最容易超越己肉体的存 在,感受到做人的尊严和幸福,放飞自己的心灵,与天地同在,最充分 地体现自我建立在人的审美需要满足基础上的净化了的审美情感作为 一种高级情感一旦产生就会像风一样虽然看似无影无踪,但却有力不可抗 拒,东风一吹,草木皆绿,百花齐放这种情感作为人的心理意识的一部分 在人的现实实践中必然会作为一•种潜在的自发因子来给人以某种行动指 令,突破“内摹仿”的限制而外化于人的行动之中并在其中发挥作用, 对人的非自由的活动,现实的功利性的需要以一种符合美的要求的态度 来对待,以实现某种和谐统一,达到美的意境,并且引发主体积极的内 心体验和态度,使之满腔热情地对待生活,热爱生活,自觉追求一切美 好的东西,发展社会文明。

因此,审美情感的培养对于建构现代文明社 会,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的解放和自由必将产生积极的社会效应审美情感的这种社会效应的产生是以空气般的“润物细无声”的参 与性的方式来实现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说明一,对社会个体来说,审美情感的培养有助于完善人格的塑造现代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导致人们生活方式的迅速改变,这一 进程是令人欣喜的,它为理想社会的到来准备着物质条件然而,工业 的发展又带来了人格的畸形发展这一副产品,突出表现在人格的认知维 面的凸现,人文精神的逐渐失落,导致人单向度的发展社会对物质的 普遍崇拜,使许多人以满足物欲为自己生活的唯一目的,即使有对文学 艺术的需要,也是片面追求感官的刺激和情绪的宣泄很多人没有人生 信仰,没有精神寄托,不能清晰的认清自我,灵魂漂泊不定,思想方式 偏激极端,并由此产生很多精神心理层面的问题,导致人格发展的错位审美对于个人来说,表面看来可能只是一种爱好或休息,看看风景, 听听音乐,逛一逛歌厅,并非都有明确的目的但实质上,这种看似漫 不经心无所事事的行为,其实潜存着有助于人生的积极意义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中说“照亮我的道路,并不断给我新的 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④一个人在美的 熏陶中所形成的一定的审美情感是一利过滤的净化的情感,它的基本品 质是积极向上,健康高尚的这种升华了的社会情感储存在人的意识中, 成为主体心灵的一部分,使它能够自由自觉地与偏离这种情感的副情感发 生碰撞,把发生在个体感性中的不符合“美”的要求的冲动、欲望、情 绪等消极情感通过审美情感的自觉规范与调节,得以陶冶、洗涤、澄清 和塑造,使人的心境得以调适,恢复自然,与外界建立审美的人生态度 因此,审美情感的丰富完善是人的精神生活日丰富的重要标志,有利于 促进人的心理结构的健全和人格的完善罗曼•罗兰在《约翰•克利斯朵夫》中描写了一为苏兹老人读克利斯朵 夫根据古老赞美诗谱的曲子时的精神变化,就生动地说明了审美情感在 完善人格中所发挥的作用他先是“手索索地抖着,大颗泪珠从腮帮上 淌下”,“浑身打颤,气呼呼地……”此后,“一连几天,他好象出了神了, 他再也不想到他的痛苦,不想到冬天,不想到黯淡的月色,不想到自己 的孤独周围的一切都是爱,都是光明在行将就木的年龄,他觉得自 己在一个陌生的朋友的年轻心中再生了疽⑤在这里,老人胸中的审美情 感唤起了他对人生的重新审视,帮他树立了新的人生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纷繁的社会,很多有涵养的人通过书画、音乐、 旅游等方式来自我调节,自我协调,达到平静心态,洗涤心灵的日的, 正是因为这些活动能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人在这些活动中能获得美的享 受,使心灵得到极大的慰籍与满足,从而使心理机制得以调适和平衡, 使人格性情得以稳定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的第二十二封书简中说, 当我们听完一段美的音乐,感觉就活跃起来;*我们读完一首美的诗, 想象力就恢复了生气;当我们看完一座美的雕像或建筑,知性就舒醒过 来只有在审美状态中,我们才觉得我们好像挣脱了时间(物质现实) 的限制,我们的人性才纯洁而完整地表现出来因此,审美情感的迸发 能够激活人的各种心理潜能,使人保持一个健康、活跃的心灵发生在云南大学的杀人案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 学生因一点小摩擦就残忍地杀死了自己的4个同学许多媒体在分析此 案时都认为犯罪人马家爵有人格障碍汽然,他的怪癖,偏激,敏感, 不通人情是由多方面的原因引起的但,如果他从小接受了较好的审美 教育,有一定的审美情趣,有较高尚的审美情感,懂得在“美”中调适 平衡自我,在生活中善于发现创造美,向往美,向往和谐,内心纯净, 在这样一颗灵魂中会孕育出杀人的动机吗?因此,生活在现时代的处于激烈竞争中的人,在忙于生活,穿梭于 工作的同时•,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对于克服和 纠正压力带来的卑、孤独封闭、自私、玩世不恭等人格畸形化现象是 不无作用的。

用审美情感的感化为自己的心灵安一个健康高尚的家不妨 成为现代人排泄情感,娱情娱性,丰富生活的一利方式正如蔡元培所言, 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冶吾人之情感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二,审美情感的培养有助于良好社会道德风气的建设,促进社会精文 明的发展诚然,审美情感有别于道德情感道德情感总是与人的现实利益, 与人的实践联系在一起,有强烈的直接现实性审美情感却具有超个人 现实功利性,带有间接性,不需要强烈的外部现实性但审美情感和道 德情感也有相通的一面,这主要是指在道德行为过程中,人们通过对对 象的观照,在思想上和情感上得到启迪陶冶比如,为人民做了一件好 事而感到快慰,耳闻目睹英雄事迹后精神上的振奋与激动,这些情感既 有道德层面的意义,也是一•种审美情感因而,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在 很大程度上是相融的,道德情感中孕育着丰富的审美情感单纯的道德感固然超出了一己的私欲,但由于它没有摆脱抽象的准 则、规范的说教,使人仍然陷于物质力量的支配,人仍然是一个唯命是 从,俯首贴耳的奴隶,因而不能把人引向真正的自由,只有道德内化为 人的一种自觉的内心修养,即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语)的审 美境界,人才是自由的人,道德于人来说是一种乐趣而不是要求,这样 的道德感才是符合人的生命意志的,不易摧毁的。

因而,从审美的角度, 用美育的方法积极探讨德育的新方式,重视情感在德育中的发挥,对于 提高人的道德素养,将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审美情感,特别是以人为对象所形成的审美情感是喑含道德意义的 在现实生活中,对人心灵美的赞美更甚于人的容貌美面对一个内心高 尚的人所产生的审美情感远比由对人的容貌美所产生的审美情感要丰 富、激烈和持久稳定在这里,道德感与审美情感就合而为一,相互交 融,在实践中达到了统一比如说,我们说雷锋的形象是美的,我们这 一审美情感的发生不是由雷锋的外貌形体所引发的,而是在他被看作善 的化身,高洁人品的体现者这一道德层面上所引发的由于道德情感与审美情感的相通性,使得审美情感的形成有助于道 德感的增强,使道德行为成为人的自由觉的活动审美情感作为由个 人认同并体验的对象所积淀的情感在人脑中作为人的一种“内在必然性” 是一种具有内摹仿性质的个人意志自由的积极活动,当这种“内在必然 性”在现实中遇到对象进入主体大脑并与主体心灵交融产生共鸣或落差 时,这种内摹仿性的情感就很容易自由的外化出来,成为主体的实际行 。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