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经典七言绝句古诗赏析五首

碎****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77KB
约11页
文档ID:252426590
经典七言绝句古诗赏析五首_第1页
1/11

经典七言绝句古诗赏析五首 【一】经典七言绝句古诗赏析:望庐山瀑布 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赏析 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美的风光,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喜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外形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射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烟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顾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陡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写出眺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丽的图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行挡之状如在眼前。

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微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眺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像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方,虽是奇怪,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这首诗极其胜利地运用了比方、夸大和想象,构思奇怪,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非常欣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确实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二】经典七言绝句古诗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这首诗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爱护的离别而是表现一种布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由于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开心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憧憬,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他当年轻快意的时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无不是美妙满意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富强,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巡游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展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悲伤和不开心,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欢乐得很,他憧憬扬州地区,又憧憬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行,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由于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常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奇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开心地去广陵,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开心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季节、繁华之地的迷人风光,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

此句意境美丽,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李白渴望去扬州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好像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布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始终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始终看到帆影渐渐模糊,消逝在碧空的终点,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视,这才留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最终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憧憬,正表达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憧憬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风光,将放舟长江的宽敞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三】经典七言绝句古诗赏析:早发白帝城/白帝下江陵 唐代: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赏析 唐代安史之乱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哼留讨安禄山,不久,李哼既位,史唐肃宗。

玄宗又曾命令儿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万人,自树一帜,肃宗疑心他争夺帝位,已重兵相压,李磷兵败被杀李白曾经参与过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贵州遵义),当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内)的时候,肃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笼的鸟一样,立即从白帝城东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荆州)此诗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所以诗题一作“白帝下江陵” 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状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快速;三句以山影猿声衬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开心的心情和江山的壮美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大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朝辞白帝彩云间”“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假如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表达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

彩云间”也是写早晨风光,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忙告辞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比照这里,奇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犹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境地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由于他乘坐飞速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观察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非常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赞扬:“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衬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

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终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阅历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状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突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非常快乐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兴奋的心情 【四】经典七言绝句古诗赏析:赠汪伦 唐代: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赏析 此诗是李白于泾县(今安徽皖南地区)游历桃花潭时写给当地好友汪伦的一首留别诗诗前两句描绘李白乘舟欲行时,汪伦踏歌赶来送行的情景,朴实自然地表达出汪伦对李白那种朴实、真诚的情感;后两句先用“深千尺”赞美桃花潭水的深湛,紧接“不及”两个字笔锋一转,用衬托的手法,把无形的情意化为有形的千尺潭水,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汪伦对李白那份真挚深厚的友情。

全诗语言清爽自然,想象丰富奇怪,虽仅四句二十八字,却是李白诗中流传最广的佳作之一 诗的两句描写的是送别的场面李白乘舟将欲行”是说诗人就要乘船离开桃花潭了那种语言不假思考,顺口流出,表现出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潇洒神态忽闻岸上踏歌声”,“忽闻”二字说明,汪伦的到来,的确是不期而至的人未到而声先闻,从那热忱爽朗的歌声,李白就料到肯定是汪伦赶来送行了这样的送别,侧面表现出李白和汪伦这两位朋友同是不拘俗礼、欢乐自由的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的后半是抒情第三句遥接起句,进一步说明放船地点在桃花潭深千尺”既描绘了潭的特点,又为结句预伏一笔 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更触动了离人的情怀,难忘汪伦的深情厚意,水深情深自然地联系起来结句迸出“不及汪伦送我情”,以比物手法形象性地表达了真挚纯净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汪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少深呢?耐人寻味清沈德潜很观赏这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明显,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方而采纳比物手法,变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种夸大的就近取喻,外表看来好像是信手拈来的,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作比,就把抽象的感情详细化了,令人感到形象可感,增加了诗的亲切感。

另外,李白还很擅长把握受赠者的审美心理和艺术趣味汪伦是一个一般的村民,赠给他的诗,李白就采纳了通俗易懂、清爽活泼而富于民歌颜色的语言宋代杨齐贤在《李太白文集》注中介绍说:到宋时,汪伦的子孙还珍重地保存着这首赠诗由此可知此诗价值之一斑了 中国诗的传统主见含蓄蕴藉宋代诗论家严羽提出作诗四忌:“语忌直,意忌浅脉忌露,味忌短清人施补华也说诗“忌直贵曲”然而,李白《赠汪伦》的表现特点是:坦率,直露,缺少含蓄其“语直”,其“脉露”,而“意”不浅,味更浓古人写诗,一般忌讳在诗中直呼姓名,以为无味而《赠汪伦》从诗人直呼自己的姓名开头,又以称呼对方的名字作结,反而显得真率,亲切而潇洒,很有情味 【五】经典七言绝句古诗赏析:夜雨寄北 唐代: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赏析 这首诗所寄何许人,有友人和妻子两说前者认为李商隐居留巴蜀期间,正是在他三十九岁至四十三岁做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幕僚时,而在此。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