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山雨欲来风满楼”――浅析清末新政之失败

王哥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8KB
约7页
文档ID:30208244
“山雨欲来风满楼”――浅析清末新政之失败_第1页
1/7

山雨欲来风满楼”――浅析清末新政之失败摘 要 庚子之乱后,时局呈瓜分豆剖之势以慈禧为首的清政府统治阶级为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计,领导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清末新政新政从 1901 年 1月 29 日的变法上谕始,至辛亥革命清政府覆灭止本文结合部分前人的既有研究,主要就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作出分析 关键词 清末新政 失败原因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晚清以降,几代人有意或者无意的都在为中国的近代化作出不同的贡献,将中国一步步推向近代化而作为统治者的清政府,更是次第发起一波波不同程度的近代化运动晚清最后十年,更是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新政活动无论深度、广度来看,新政均超过了历次近代化进步运动,本文主要着力于清末新政的失败原因 权力上层的内斗与颟顸无能 丁未政潮这一事件可集中反映清政府自身的倾轧程度丁未政潮是清末一次大的,始于 1907 年 4 月,终于同年 8 月,历时 4 个月有余在此期间朝廷朝命夕改,枢臣频繁更动,政客暗设机关,言官大加弹劾因当年为丁未年而得“丁未政潮”之名丁未政潮由岑春煊入京参劾奕?料破穑?最终以瞿鸿机、岑春煊被开缺而告终而丁未政潮这场强强之间的消耗战在清末这样特殊的时期只能是导致两败俱伤。

1908 年,慈禧、光绪先后去世,继由溥仪的生父载沣任摄政王,佐理国是时任陆军部尚书载涛说:“载沣是我的胞兄,他的秉性为人我知道的比较清楚,他遇事优柔寡断,人都说他忠厚,实则忠厚即无用的别名他日常生活很有规律,内廷当差谨慎小心,这是他的长处他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 ”客观的说,清廷后期缺乏切实有能力的舵手,政治能力、灵活性不够,使得这艘本已千疮百孔的大船彻底报废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争斗并穿插着固有的满汉矛盾 清朝前期,地方督抚无力拥有独立的财权与军权但随着太平天国的爆发,原有的八旗绿营军制、中央统一规划调配的财政制度间不能行湘淮军、而后的北洋军都成为了地方督抚可以单独控制的武装力量,陷入了兵为将有的窠臼而厘金制度和新税、新捐的出现,也使地方督抚拥有了自负盈亏的财权和军权,东南互保事件即是地方督抚实力之盛的一个旁证清末新政的一个面向即是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以载沣为首的满族贵胄一心想把权力重新集中于自己手上,诚然,在改革时,权力的相对集中更能成事,但在试图收取地方权力时,满汉矛盾这一时隐时现的问题便冒了出来梁启超就曾描述说 “满汉两族并栖于一族之下, 其互相猜忌者二百余年如一日, 一旦有人焉刺激其脑蒂, 其排满性之伏于其中者, 遂不期而自发。

”中央与地方权力收放之间的矛盾,夹杂满汉之隔阂,愈加深重 整个权力层的腐败及由经济危机引发的社会动荡 有清一代以来,官吏贪污腐败的情况略见不鲜而清末新政时期,更是大肆泛滥云南武定知州兴禄靠贿赂督抚做了云南洋务总办,掌握了洋务局、机器局、电报局、善后局,他靠出卖国家权利,贪污受贿,侵吞了大量财富湖南候补道张赓飚在总办劝工院时, “侵吞之款,不下数十万” 浙江山阴人蒋渊如看到做官有利可图,便伙同唐文卿等五人集资捐得一个肥缺知县上任后,五人进行分工,包揽了县的大部分事务,以防肥水外流五人狼狈为奸,贪赃枉法,鱼肉百姓,每年收人达 20 余万两,所得之钱按集资的多少进行分赃三年后,蒋等人以贪污罢官,但 5人如愿以尝,满载而归遑论奕?痢⒍朔降裙箅辛恕U?个官僚阶层的腐败,使得人民进一步丧失了对政府信心 实施新政需要雄厚的财政基础,清政府根本不具备该实力,就千方百计转嫁于百姓有报刊就此评述道:“以前不办新政,百姓尚可安身;今办自治、巡警、学堂,无一不在百姓身上设法 ”“自举行新政以来,捐款加繁,其重复者,因劝学所无款或警费不足,如猪肉鸡鸭铺捐、砖瓦捐、烟酒捐、铺房最小之应免者,复令起捐,小民莫可如何?噫!不顾民力,不问政体,吾小民其何以堪。

据统计,在清末 10 年之中,民众与统治者的冲突呈直线上升趋势1905 年 90 次,1906 年 160 次,1907 年 170 次,到1910 年则发展到 285 次因新政而聚敛,因聚敛而冲突可见百姓因为清政府的新政而受到的盘剥与压迫清政府主导的新政涉及太广,致使财政危机,使百姓难以为继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必令百姓心生恶感 宪政改革本身的的激进性以及关键节点上的处理不当 1905 年日俄战争,因日本战胜了俄国,给当时的国人带来极大的震动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日本打败俄国,是立宪政治打败专制政治,中国要富强,就要立宪所谓日本钦定立宪,是一个以立宪为口号和幌子的开明专制化运动,日本明治维新实际上是以立宪为名,行开明专制之实我们只是一厢情愿的认为,只要挂上立宪的牌子,中国立马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这不得不说是时代的一大局限假如当时仍然采取戊戌变法时的开明专制主义,将会更稳妥些所谓的开明专制,就是有现代化导向的皇帝拥有不受挑战的绝对权力,并运用这一权力来推进现代化在亦步亦趋的近代化过程中,必要的集权是值得肯定的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要从事整齐划一的自身改革,谈何容易 清政府还犯了一系列“错误”来葬送自己。

分别是国会请愿运动、铁路国有政策、皇族内阁平心而论,这三次事情上,清政府都没有明显令人生恶之处,某种程度上的确是为了国家的更好发展三次的国会请愿运动后,清政府应允“缩改于宣统五年实行开设议院” ,并要求立宪派人士对于预备立宪期限不得再议更张议院兹事体大,九年能否办妥尚属疑问,遑论五年清政府作出的让步,虽使很一大部分请愿者暂时归于缓和,但仍不能阻止一部分人转向革命队伍之后的铁路国有政策,是因清政府为发展交通,决定加强中央对各省路政的统一监管,将商办的铁路干线收归国有,该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它的实施却引起了轩然大波问题出在清政府要将铁路收归官办, 而国库却无法承担此项费用, 只好向西方银行借款, 借款时又将路权出让给西方,这样一来, 就成了“出卖路权” 另一方面, 清政府采取行政命令的手段强行收回路权, 损害了已投资于这些铁路的商绅民众的利益更为严重的是, 在这一政策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后, 清政府镇压保路群众, 由此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间接引发辛亥革命伴随着铁路国有政策在各地的实施,1911 年 5 月 18 日,清政府宣布:按照君主立宪之制组织责任内阁,是为“皇族内阁” ,其中皇族虽占相当大的比例,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权贵们确有开明之风,有执行新型内阁任务的能力。

可惜,当时的舆情和时局已经不给清政府机会了经过国会请愿运动,皇族内阁,铁路国有政策的实施后,中央政府“莫名其妙”的走到了绝大多数人的对立面,各地风起云涌张謇,汤寿潜为首的立宪派转而同情并支持革命活动,这也就是为什么辛亥革命后,大部分省份都是和平过渡,脱离清政府 本人认为,清政府落得如此下场,借用一句鲁迅先生的话来说就是,社会各个阶层几乎都“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政府改革的用心,并且用激烈的反抗来表达他们的不满,直到把政府和改革都埋葬在革命的熊熊烈火之中清政府的覆灭,是它和革命党共同追求社会中坚力量――立宪派支持的博弈中,失去了本来的优势地位立宪派失去了耐心,进而绝望,转而支持革命新政的“终止” ,清王朝的覆灭,都可为同处于社会重大转型期的当下提供资鉴 参考文献: [1]李刚.大清帝国最后十年――清末新政始末[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2]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3]弗兰克著,刘北成译.白银资本[M].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本)[M].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简介: 陈佳乐(1988.6~) ,男,浙江杭州人,杭州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

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对外交流史作者单位: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