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团队•导师简介2016年1月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科技创新团队系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一级博士点、福建省生 态学重点学科所属的核心研究团队目前团队共有教师22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 6人,中级6人,初级2人团队拥有“福建省高校作物生态与分子生理学重点实验室” 和“福建农业生态过程与安全监控重点实验室”及“闽台作物特色种质资源与绿色栽培 协同创新中心”三大科研平台本团队以多学科合作、理农结合、服务三农、协调发展 为宗旨,以生态系统中具有区域特色的生物种群为研究对象,从分子、个体、种群、群 落和系统水平,深入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与发展机制,促进了团 队的可持续发展和服务能力的整体提高,并形成了 5个具有明显优势和区域特色的研究 方向一、研究方向和领域1. 作物根际生物学及其分子生态机制研究'该方向主要运用土壤宏蛋白质组学、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系 统分析植物-化感物质-土壤微生物之间复杂的互作网络关系,已成功获取水稻、地黄、太子 参、牛膝、烟草等种植土壤的蛋白质、DNA/RNA分析数据,在根际调控实现绿色栽培方而 形成明确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指导老师:林文雄(教授)、林瑞余(教授)、吴则焰(副教授)、林生(副教授)、 吴林坤(讲师)2. 作物化感作用与分子生态学研究本团队是我国最早研究水稻化感作用机制的团队之一,进一步将研究领域扩展到太子参、 地黄连作障碍、怀牛膝连作促进等农业生态学现象,从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以 及宏基因组学方面深入揭示其分子生态机制,并开发相对应的连作消减技术和绿色除草技术, 成果显著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指导老师:林文雄(教授)、魏道智(教授)、张重义(教授)、何海斌(教授)、林 生(副教授)、方长旬(助理研究员)、吴林坤(讲师)3. 作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态学研究本方向系统地开展了不同逆境胁迫条件下水稻对逆境的抗性生理与分子应答研究,着重 从功能蛋白质组学的层而上分析植物与环境系统的互作效应目前已在植物抗逆生理机制研 究、药用植物代谢途径分析和逆境胁迫下水稻的功能蛋白质组学研究等方面,形成显具特色 的研究方向指导老师:林文雄(教授)、林瑞余(教授)、杨桂娣(教授)、张志兴(助理研究员)、 方长旬(助理研究员)4. 作物高产生理与分子生态学研究本方向主要运用现代分子生物学理论解释作物高产的生理生态机制和调控方法,开展了 水稻强弱势籽粒灌浆特性、再生稻超高产生理生态特性、早晚季水稻生理特性、杂交水稻产 量与品质形成的发育生理与遗传生态学研究。
近年来运用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生物信息 学等方法研究了水稻强弱势粒灌浆差异的分子生态机理、强优势杂交稻及其亲本基因差异表 达的规律与机制等,取得重要研究进展指导老师:林文雄(教授)、魏道智(教授)、张重义(教授)、张志兴(助理研究员)5. 病原细菌耐药机制研究本方向主要利用定量蛋白质组学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系统研究植物或水产致病菌的耐药 机制,寻找新的耐药功能蛋白与靶点,并对其耐药功能和调控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此外,还 利用文库筛选策略,筛选细菌群体感应抑制物,为新型抑菌药物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指导老师:林文雄(教授)、林向民(教授)二、在研的主要课题团队目前在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2项,973资助计划项目1项,948计划 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博士点学科专项基金优先发展领域1项,博导类项目1项,福建省区 域重大专项1项,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1项(重点1项),福建省农业五新工程1项, 福建农林大学杰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项目2项1、 太子参连作介导根际土壤环境灾变的机制与控制新策略(U),促进海峡两岸科技合作 联合基金,2013-2016,主持人:林文雄2、 化感水稻介导特异根际微生物抑草作用的过程与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 2016,主持人:林文雄3、 稗草根系分泌物中水稻化感作用诱导成分分析及其诱导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 2017,主持人:何海斌4、 硅调控特定基因提高水稻修复UV-B伤害的分子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4-2016,主持人:方长旬5、 水稻14-3-3蛋白(GF14f)介导弱势粒发育停滞及其灌浆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2015-2017,主持人:张志兴6、 地黄转录组文库的构建及响应连作障碍关键基因的鉴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2016, 主持人:张重义7、 太子参连作对上传病原菌及其拮抗菌选择性促抑的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 2017,主持人:林生8、 根系分泌物介导连作太子参根际互作与作用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4-2016, 主持人:吴林坤9、 夕卜膜蛋白LamB介导的细菌负调控耐药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5-2018, 主持人:林向民10、 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在生物膜状态下的耐药机制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13-2015, 主持人:林向民11、 太子参连作介导根际土壤环境灾变的机制与控制新策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而上项目,2015-2018,主持人:林文雄12、 杉木根际关键微生物对化感物质的趋化响应介导连栽障碍机理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青年项目,2015-2017,主持人:吴则焰三、团队主要指导老师简介团队带头人:林文雄,男,1957年5月生,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 授、博士生导师。
系“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青年骨干 教师,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评审专家, 教育部植物生产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 会委员、园艺(含茶学)类教学指导 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科技创 新领军人才,福建省作物生态与分子 生理科技创新团队和生态学优秀教学 团队带头人,福建省优秀教师,第五 届福建省教学名师,福建农林大学生 态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术) 带头人,生态学国家精品课程共享课主持人,生态文明公开课主持人;兼任亚洲化感作用学 会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学会农业生态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化学生态专 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栽培委员会水稻学组副组长(曾任)、中国植保学会化感作用 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Journal of Integrated Omics亚洲区副主编、教育部科技论文在 线“生态学”和“作物学”方向专家、《PLoS ONE》学术编辑、U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等编委长期从事水稻生理与分子生态学、作物化感作用与生态农业 等方而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近五年先后主持国家和部省级科研课题20多项,在国内外发表 学术论著200多篇(部),获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1项、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先后指导 博硕士研究生100多人(国外4人)、博士后17人(国外1人)。
联系方式:个人网页:初为痼人老乳冶拽由后英源与201.指导老师:张重义,男,1963年3月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2004年6月毕业于 中国药科大学,生药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经济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理论与技 术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药资源生态学和分子 生药学以及烟草品质生态与栽培技术研究兼任中国 自然资源学会天然药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生态学中药资源生态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药 学会中药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第三届亚洲化感作用 学会理事近3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高等学校博士点(博导类)基金项目1项,国家卫生 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研基金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 理局2015行业科研专项1个,烟草类研究课题12项 参与编写《药用植物栽培学》、《药用植物资源学》等教材与专著 3 部:分别在 U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和《PLoSOne》等期刊合作发表SCI论文10篇,在《药学学报》、《植 物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和《中国烟草学报》等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联系方式: 个人网页:指导老师:何海斌,男,1965年8月生博士,教 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化学系(学 士),2005年获福建农林大学农业推广种植专业硕士学 位,2009年获福建农林大学生态学专业博士学位国际 化感作用学会会员、亚洲化感作用学会会员、中国生态 学会农业生态学专业委员会会员主要从事植物化学与 化学生态学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而上项目2项, 省级课题4项多次参加国内外化感作用、化学生态学 学术研讨会并作学术交流在《Weed Research))、《PLoS ONEKU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Allelopathy Journal》等刊物上发表论文31篇(SCI刊物10篇)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指导和协助指导大学生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3项,三等奖2项,硕士生获国家奖 学金2人联系方式:个人网页:指导老师:林瑞余,男,1968年生,博士,教授福建省生态学会常务理事,福建农林大学农业生态研究 所常务副所长2007年入选“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 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作物高产高效、化感作用、根 际微生态及重金属污染与生物修复研。
主持了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及参加省部级科研项目10多项 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排名第2),获福建省科 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3,第9),获得北京市高等 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4),获得福建农林大 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排名第1)主、参编教材10 部,发表论文60多篇联系方式:个人网页:指导老师:魏道智,男,河北省景县人,理学博士, 教授,药学博士后,博士生导师中国植物学会药用植物 及植物药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鉴定 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道地药材多维鉴定 专业委员会理事,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中药保健品专业委 员会理事,福建省药学会中药和天然药物专•业委员会任 委员福建省生态学会理事福建省教学名师主要从 事中药资源学及资源化学、中药分子药理、中药材道地 性与GAP关键技术的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福 建省自然科学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重点项目等10余项, 发表科学研究论文5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16项,获河北省科技厅科技成果一项、市•科技 进步二等奖一项获福建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福建农林大学教学成果特等 奖3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优秀教材奖1项,主编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1 部、参编全国高等院校“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5部。
联系方式:指导老师:杨桂娣,女,1970年12月生,博士,教授,生态学专业博、硕士生导师, 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化学生物系主任现主要从 事元素形态环境化学与环境生态学的研究,特别是现代 仪器分析技术、食品安全检测和水稻重金属污染的调控 机制研究己在 Food ChemistrysTaianta>Electrophoresis Ecotoxi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Chemical Communication Analytical Methods、Chinese Journal of Analytical Chemistry等SCI权威刊物发表相关论文多篇联系方式: 个人网页:指导老师: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