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0,,,,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干热型),特点:,气温高、热辐射强度大,而相对湿度较低人体受到对流热和辐射热的作用对流热:,只作用于体表但可以通过血液循环使全身加热,,辐射热:,除作用于体表外,还可作用于深部组织对人体加热的作用更大更快第1页/共33页,1.高温、强热辐射作业(干热型)第1页/共33页,1,,,2.,高温、高湿作业 (湿热型),,特点:,高气温、气湿,而热辐射强度不大3.,夏季露天作业,夏季的农田劳动、建筑、搬运等露天作业,除受太阳的直接辐射作用外,还受到加热的地面和周围物体二次辐射源的附加热作用第2页/共33页,2.高温、高湿作业 (湿热型)第2页/共33页,2,,,二、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1,体温调节,:,,1.1,皮肤血管扩张,大量血液,(,可高达,2.6L/min.m,2,),携带热由内脏流向体表,热在皮肤经对流和蒸发散去1.2,汗液分泌增强,,,皮肤出汗,,,加强散热通过散热反应维持正常的体温,(<37.5℃),蓄热过量,超过体温调节能力,可能出现过热而发生中暑。
第3页/共33页,二、高温作业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第3页/共33页,3,,,2.,水盐代谢,高温作业时排汗量明显增加,并与劳动强度呈正相关一个工作日出汗量,6L,为生理最高限度失水不应超过体重的,1.5%,如水分丧失量达到体重的,5-8%,而不能得到及时补充,就会出现工作效率降低,疲乏无力、口渴、尿少、脉搏增快体温增高等临床表现第4页/共33页,2.水盐代谢第4页/共33页,4,,,3.,循环系统,:,1,)对心血管的影响:,血液重新分配,皮肤血管扩张,以便有效地散热,以保证工作肌的活动内脏血管收缩,心肌收缩的频率和强度、每博输出量都增加,,pulse,可达,120-150,次,/,分,高温作业时大量出汗血液浓缩,故长期在高温下劳动,循环系统经常处于高度应激状态,久而久之出现心脏代偿性肥大,也可转为病理状态第5页/共33页,3.循环系统:第5页/共33页,5,,,2,)对,blood pressure,的影响:,多数认为,高温作用于机体,引起周围小血管及毛细血管扩张,使回心血流减少,引起,血压下降,也有人认为,机体受到热的作用产生一种降压物质,引起,血压增高,在高温与重体力相结合的情况下,血压也可以增高。
第6页/共33页,2)对blood pressure的影响:第6页/共,6,,4.,消化系统,:,1,)食欲减退,2,)消化不良,3,)胃肠道疾患增多,第7页/共33页,4.消化系统:第7页/共33页,7,,,5.,神经系统,:,,高温作业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出现抑制,肌肉工作能力低下,机体产热量因肌肉活动减少而下降,热负荷得以减轻但由于注意力、肌肉工作能力、动作的准确性与协调性及反应速度降低,易发生工伤事故第8页/共33页,5.神经系统:第8页/共33页,8,,,6.,泌尿系统,:,,高温作业时,大量水分经汗腺排出,肾血流量和肾小球过滤率下降,经肾脏排出的尿液大量减少,有时达,85%-90%,如不及时补充水分,由于,血液浓缩使肾脏负担加重,,可致肾功能不全,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管型等第9页/共33页,6.泌尿系统:第9页/共33页,9,,,三、热适应,(heat acclimatization),,是指人在热环境工作一段时间后对热负荷产生适应的现象热适应的形成一般需,1-2,周时间可分为,3,个阶段:,,1.,不适应期:,需,1-4,天,刚进入热环境,体温明显升高,,,皮肤温度升高,,,心率加快。
2.,稳定期:,第,4-8,天,体温升高不明显,皮温有所下降,出汗均匀3.,适应期:,第,8-10,天,进入适应期第10页/共33页,三、热适应 (heat acclimatizatio,10,,,适应期:,,1,)体温调解能力提高,出汗能力增强,从事同等强度的劳动,汗量可增加,30%,甚至,1,倍,,汗液中无机盐含量减少,1/10,,皮温和中心体温先后降低,心率明显下降第11页/共33页,适应期:第11页/共33页,11,,2,)醛固酮分泌增加,使,Na,+,重吸收增加,,Cl,-,随,Na,+,被动重吸收增加汗液中,NaCl,的含量由正常的,0.3-0.5%,降至,0.1%,,每日随汗丧失的盐量由,20-25g,降至,3-5g,3,)心血管紧张性下降,血压稳定性增强,每博输出量增加,心率减慢4,)对热的耐受性增强,作业能力提高第12页/共33页,2)醛固酮分泌增加,使Na+重吸收增加,Cl-随Na+,12,,四、中暑,,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acute heat illness),。
第13页/共33页,四、中暑 第13页/共33页,13,,1.,致病因素,,主要致病因素:,环境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诱发因素:,过度疲劳、未热适应、睡眠不足、年老、体弱、肥胖第14页/共33页,1.致病因素第14页/共33页,14,,,2.,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①热射病,:,heat stroke,人体在热环境下,散热途径受阻,体温调节机制失调所致临床特点:,为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并伴有干热和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死亡率甚高第15页/共33页,2.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 第15页/共33页,15,,,②,热痉挛,(heat cramp):,由于大量出汗,体内钠、钾过量丢失所致特点:,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肉痉挛,伴有收缩痛痉挛以四肢肌肉及腹肌等经常活动的肌肉为多见,尤以腓肠肌为最痉挛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多正常第16页/共33页,②热痉挛(heat cramp): 由于大量出汗,,16,,,③,热衰竭,(heat exhaustion):,多数认为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皮肤血流的增加不伴有内脏血管收缩或血容量的相应增加,致脑部暂时供血减小而晕厥。
特点:,起病迅速,先有头晕、头痛、心悸、出汗、恶心、呕吐、皮肤湿冷、面色苍白、血压短暂下降,继而晕厥,体温不高或稍高通常休息片刻即可清醒,一般不引起循环衰竭第17页/共33页,③热衰竭(heat exhaustion):多数认为在,17,,,3.,诊断分级,,根据高温作业人员的职业史,(,主要指工作时的气象条件,),及体温升高、肌痉挛或晕厥等主要临床表现,排除其他类似的疾病,可诊断为职业性中暑第18页/共33页,3.诊断分级第18页/共33页,18,,,①,中暑先兆,中暑先兆,(,观察对象,),是指在高温作业场所劳动一定时间后,出现头昏、头痛、口渴、多汗、全身疲乏、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症状,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第19页/共33页,①中暑先兆第19页/共33页,19,,,②,轻症中暑,轻症中暑除中暑先兆的症状加重外,出现面色潮红、大量出汗、脉搏快速等表现,体温升高至,38.5℃,以上第20页/共33页,②轻症中暑第20页/共33页,20,,,③,重症中暑,重症中暑可分为热射病、热痉挛和热衰竭三型,也可出现混合型热射病(包括日射病),亦称中暑性高热,其特点是在高温环境下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可达,40℃,以上,疾病早期大量出汗,继之“无汗”,可伴有皮肤干热及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等。
第21页/共33页,③重症中暑第21页/共33页,21,,热痉挛,:,,热痉挛主要表现为明显的肌痉挛,伴有收缩痛好发于活动较多的痉挛以四肢肌肉及腹肌等,尤以排肠肌为最常呈对称性时而发作,时而缓解患者神志清醒,体温一般正常第22页/共33页,热痉挛:第22页/共33页,22,,热衰竭,:,,起病迅速,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昏、头痛、多汗、恶心、呕吐,继而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率紊乱、轻度脱水,体温稍高或正常第23页/共33页,热衰竭:第23页/共33页,23,,,4,治疗原则,,1,)中暑先兆:,暂时脱离高温现场,并予以密切观察2,)轻症中暑:,迅速脱离高温现场,到通风阴凉处休息;给以含盐清凉饮料及对症处理3,)重症中暑:,迅速予以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纠正水与电解质紊乱;对症处理第24页/共33页,4治疗原则第24页/共33页,24,,,①,物理降温:,肛温降至,38.5℃,时停止降温②药物降温:,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补液中静脉点滴,,1-2,小时滴完可调节体温中枢功能、扩张血管、松弛肌肉、降低耗氧量用药过程要观察血压③支持疗法:,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治疗心衰、休克和脑水肿。
第25页/共33页,①物理降温:肛温降至38.5℃时停止降温第25页/共33,25,五、预防,1,组织措施,:,1,)加强领导,改善管理,严格遵照国家有关高温作业卫生标准搞好厂矿防暑降温工作2,)适当调整夏季高温作业劳动和休息制度3,)休息室或休息凉棚应尽可能设置在远离热源处,必须有足够的降温设施和饮料第26页/共33页,五、预防第26页/共33页,26,车间内工作地点夏季空气温度规定,,当地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工作地点与室外温差(℃),22,及,22,以下,<10,23-28,<9-4,29-32,<3,33,及,33,以上,<2,第27页/共33页,车间内工作地点夏季空气温度规定当地夏季室外通风计算温度(℃),27,,2,技术措施,1,)合理布置热源,:,A,尽量布置在车间外面,,,采用热压为主的自然通风时,尽量布置在天窗下面,;,B,尽量布置在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侧,;,C,有利对热源采取隔热措施,;,D,使工作地点易于采用降温措施;,F,成品和半成品应及时运出车间或堆放在下风侧,第28页/共33页,2技术措施第28页/共33页,28,,,2),隔热,:,隔热是防止热辐射的重要措施。
可以利用水或导热系数小的材料进行隔热3),通风降温,: a,自然通风,:,b,机械通风,:,第29页/共33页,2)隔热:隔热是防止热辐射的重要措施可以利用水或导,29,,3,保健措施,1),供给饮料和补充营养,:,一般每人每天供水,3-5L,,盐,20g,左右饮料的含盐量以,0.15%-0.2%,为宜饮水方式以少量多次为宜膳食总热量最好能达到,12600-13860kJ,蛋白质增加到总热量的,14%-15%,为宜此外,可补充维生素和钙等2),个人防护,:,第30页/共33页,3保健措施第30页/共33页,30,,3),加强医疗预防工作,:,,对高温作业工人应进行就业前和入暑前体格检查职业禁忌症:,心血管系统器质性疾病、血管舒缩调节机能不全、持久性高血压、溃疡病、活动性肺结核、肺气肿、肝、肾疾病,明显的内分泌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过敏性皮肤疤痕患者、重病后恢复期及体弱者,均不宜从事高温作业第31页/共33页,3)加强医疗预防工作:第31页/共33页,31,,,Thanks,第32页/共33页,Thanks第32页/共33页,32,感谢观看!,第33页/共33页,感谢观看!第33页/共33页,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