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什库教堂调研报告 西什库教堂 一、历史沿革 西什库教堂,也称北堂,位于XX县区西什库大街33号1703年开堂1887年因中南海扩建,将其撤除,后来清政府拨银四十五万两,于西安门内西什库易地而建;1900年整修时加高一层,1985年修缮北堂,重修了大堂正前方的耶稣主祭台和东西两侧的圣母玛利亚和圣父假设瑟的祭台1985年12月24日举行了开堂典礼西什库教堂成为北京最绚丽的教堂 西什库教堂在清朝时期就是主要的朝拜地点,清朝的康熙皇帝就为这个教堂题了一幅对联: 上联:无始无终先作形声真主宰下联: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横批:万有真原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清朝政府对于天主教和西什库教堂的信奉,同时也表达出了西什库教堂的影响力 二、平面布局 从右侧的平面和总平面图都可以看出西什库教堂平面为典型的拉丁十字,在其三个短臂的两角有增加了两个龛,这是在建国初期的时候由于信奉天主教的人特别的多,为了方便教父传教二增设的而现在的这几个小龛已经成为了供奉“圣母抱耶稣〞的龛位最北边的短臂现在是供奉耶稣圣体的地方,而长臂主要是做为教徒朝拜和做礼拜的地方,一共设置了四排座椅。
在教堂主入口处的上空设置了二层,功礼拜时的演出使用 教堂内部整齐的排列着用来支撑顶部骨架券的柱子,庄重宏伟 三、建筑风格与造型 从建筑的外立面就可以很明显的看出西什库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从整体到局部都覆盖着哥特式建筑的符号两边高耸的钟塔夹着中间的中厅的山墙,分为三个垂直的局部,再加上三个大的透视门,二圆心尖券,中间漂亮的玫瑰窗,以及四个龛中立着的耶稣四位弟子的雕像都在向人们充分展示着哥特式建筑风采再加上两拉丁十字的平面布局以及两侧的飞扶壁使哥特式建筑的特点表达的更加明显 西什库教堂在建筑的主体上采用了哥特式的建筑风格,但在其前面的两个小亭又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以及教堂前的假山,和假山里面的圣母像,又包含中国古代的特点 四、建筑细部 建筑的细部最能表达一个建筑的特点,西什库教堂是一座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其中的元素主要都是哥特式建筑的符号,但同时也能寻找到一些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透视门 三个大的透视门市是这个教堂的入口,看起来十分美观,同时使特别厚的墙体看起来不是那么笨重,这就是哥特式建筑的一个主要特点〔左图位于中间的正门,下列图为右侧小门〕 2.玫瑰窗 玫瑰窗是哥特式建筑中一个特别美观的组成局部,从建筑的外立面看,玫瑰窗就显得十分漂亮,而当人进入教堂的内部,光线透过彩色玻璃,使玫瑰窗变得更加光荣夺目。
3.雕像 门洞上方两侧的四个龛中立着耶稣四位弟子的雕像,也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特点山墙顶部的雕像也表达了天主教的信仰 4.山花和线脚 在西方的哥特式建筑中山花和门洞的线脚是连串的圣像,但是在西什库教堂的线脚不是成串的圣像,是一种别的图案〔我不认识〕 5.飞扶壁 飞扶壁也是哥特式教堂的主要特点,但是在西什库教堂,没有找到飞扶壁,我认为应该是飞扶壁上的券被掩藏到了墙体内,而只是露出了飞扶壁下面作为支撑的墩子,或者随着技术的进步已经不需要飞扶壁承重 6.二圆心尖券窗和彩色玻璃 二圆心尖券窗是哥特式建筑窗户的主要构成方式不同组合方法的二圆心尖券窗加上彩色的玻璃是教堂的窗户不管是从外部看还是从内部看都显得十分漂亮 7.骨架券 在屋顶做成了骨架券,减轻了拱顶重量,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同时搭配上黄色和红色,使屋顶显得更加美观再加上红绿相间的作为支撑的柱子,让高耸的空间显得绚丽多彩 8.其他细部 哥特式的教堂属于欧洲的建筑风格,然而由于建设在中国北京,其中也夹杂着不少的中国元素,中国的特点与欧式特点相互辉映。
〔下列图分别为穿着清朝服饰的圣母抱耶稣图,中国特点的龙的头像,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生九子中的一个,和三种不同样式的欧式风格的灯具〕 内容总结〔1〕西什库教堂调研报告 西什库教堂 一、历史沿革 西什库教堂,也称北堂,位于XX县区西什库大街33号〔2〕1985年12月24日举行了开堂典礼〔3〕西什库教堂成为北京最绚丽的教堂〔4〕6.二圆心尖券窗和彩色玻璃 二圆心尖券窗是哥特式建筑窗户的主要构成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