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医学寄生虫学 线虫

飞****9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55MB
约96页
文档ID:140062044
医学寄生虫学 线虫_第1页
1/96

第十二章 线 虫,第一节 概 述 一、形态特征 1 .成虫 圆柱状或线状,雌雄异体,各种虫体大小不一体壁构成 由外至内由角皮层、皮下层及纵肌层组成 体壁和内脏器官间无体腔膜,为原体腔 消化系统较完整 生殖系统雌性多为双管型,雄性为单管型排泄系统2.虫卵 注意虫卵的大小、形态、内含物和表面特殊结构,有诊断意义 受精膜 外 卵壳 壳质层 蛔甙层 内,,,二、生活史类型 土源性蠕虫:如蛔虫、鞭虫、蛲虫、钩虫等 生物源性蠕虫:如旋毛虫、丝虫等三、主要虫种 肠道内寄生:蛔虫、鞭虫、蛲虫、钩虫 组织内寄生:丝虫 肠道兼组织内寄生:旋毛虫第二节似蚓蛔线虫(蛔虫)(Ascaris lumbricoides Linnaeus),似蚓蛔线虫(蛔虫),是人体常见寄生虫之一,是人体大型虫体成虫寄生在小肠,可引起蛔虫病,或因虫体异位寄生引起并发症一、形态 (一)成虫 圆柱形,长约30cm,形似蚯蚓 雌虫:尾端直,生殖器官为双管型,阴门位于虫体前、中1/3的交界处 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生殖器官为单管型,尾端有交和刺上为雌虫 下为雄虫,在虫体前端有一口孔,口孔由”品”字型排列的三个唇瓣构成,唇瓣内缘在电镜下观察有细齿,有感觉作用,对宿主肠黏膜有损伤作用。

口孔 唇瓣,,,(二)虫卵:受精蛔虫卵,,,,,,半月形间隙 卵细胞 卵壳 蛋白质膜,未受精蛔虫卵,卵壳 卵黄颗粒 蛋白质膜,,,,脱蛋白膜的蛔虫卵,半月形间隙 卵细胞 卵壳,,,,二、生活史,注意以下几点1.成虫寄生部位:小肠2.感染阶段:感染期卵(内含幼虫)3.感染途径:经口4.幼虫的体内移行过程: 幼虫侵入小肠黏膜和黏膜下层,进入肠壁小静脉入肝,再经右心到肺,穿破毛细血管进入肺泡,再经支气管和气管至咽部,经吞咽动作,回到小肠三、致病 1.幼虫的致病作用 移行至肺部时,引起的过敏症状,为一过性2.成虫的致病作用(为主) (1)掠夺营养,影响吸收 (2)引起变态反应 (3)损伤肠粘膜常见并发症 与成虫的生活习性有关:蛔虫的成虫喜碱性环境,喜欢扭结成团和钻孔胆道蛔虫症 肠梗阻 肠穿孔,胆道蛔虫症,肠穿孔,肠梗阻病理标本,四、实验诊断 标本为粪便 因为蛔虫的产卵量大,检查最适合的方法为粪便生理盐水直接涂片法查找虫卵 此方法优点是检出率高和快速 一份标本涂三张玻片,可以提高检出率五、流行 蛔虫病为什么流行广泛?,1.生活史简单 2.生殖力强 3.产卵量大 4.虫卵对外界的抵抗力强 5.人们不良的生产和生活行为。

六、防治 (一)进行卫生宣教 (二)加强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 (三)药物治疗: 常用药物为阿苯哒唑、噻嘧啶等第三节 毛首鞭形线虫(Trichuris trichiura Linnaeus),一、形态 1.成虫:形似马鞭,头端细而尾尖直 2.虫卵:典型的腰鼓形虫卵,二、生活史,,注意以下几点 1.成虫寄生部位:盲肠为主 2.染阶段:感染期卵(内含幼虫) 3.感染途径:经口 4.幼虫的无体内移行过程三、致病 鞭虫的成虫靠其纤细的头端,钻入肠黏膜为食,损伤肠黏膜 鞭虫病:消化道症状,严重可导致营养不良四、实验诊断 因为成虫产卵少、虫卵小,采用粪便浓集法检查虫卵的检出率高 五、流行与防治原则 与蛔虫基本相同第四节蠕形住肠线虫(Enterobius vermicularis Leach),一、形态 1.成虫 细小,乳白色,似小白线头因此也叫小白线虫2.虫卵 柿核形,无色透明幼虫 卵壳,二、生活史,注意以下几点 1.成虫寄生部位:盲肠、阑尾、直肠、结肠 2.虫产卵部位:肛门外 3.感染阶段:感染期卵(内含幼虫) 4.感染途径:经口 5.幼虫无体内移行过程三、致病 与雌虫的产卵习性有关 可引起患者会阴部瘙痒、阴道炎或尿道炎。

四、实验诊断 透明胶纸法检查虫卵(清晨) 五、流行防治 儿童(尤其以3岁以下)多见 防止病从口入,作好幼儿园儿童的集体防治工作 治疗用药:甲苯咪唑、丙硫咪唑等第五节 钩 虫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Dubini)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Stiles),钩虫寄生在小肠,引起钩虫病,是在我国广泛流行的寄生虫病之一,患者主要表现为贫血和异嗜症一、形态 1.成虫:注意口囊的区别和头部的腺体 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钩虫 体态 “C”形 “S”形 口囊 腹侧前缘有两对钩齿 腹侧前缘有一对切板 交合伞 略圆 略扁,似扇形 交合刺 两根,末端分开 两根,一根末端形成 倒钩,与另一根相并 包于鞘内 尾刺 有 无,,,,,,钩虫的成虫:左为十二指肠钩虫;右为美洲钩虫,,,雌虫 雄虫,,口囊,,,切板 钩齿,2. 钩虫卵,,,卵壳 卵细胞,3.幼虫:杆状蚴 丝状蚴:钩虫的感染阶段,,丝状蚴,,二、生活史,,注意以下几点 1.成虫寄生部位:小肠黏膜。

2.感染阶段:丝状蚴,有向温性和向组织性 3.感染途径:经皮为主、经口 4.幼虫的移行过程(同蛔虫)三、致病 (一)幼虫的致病作用 1.钩蚴性皮炎 丝状蚴经皮侵入时引起,主要为丘疹和奇痒 2.肺部病变:同蛔虫二)成虫的致病作用 由于成虫的吸血和口囊对肠粘膜的损伤作用所致 1.消化道症状 2.贫血 3.婴儿钩虫病,钩虫寄生在肠黏膜的病理标本,贫血的原因 (1)以钩齿或板齿咬破肠粘膜吸血为食 (2)钩虫吸血部位不断渗血,渗血量与吸血量大致相当 (3)不断更换吸血部位 (4 )头腺分泌抗凝素,伤口不易凝血 (5)肠粘膜充血、水肿,影响营养吸收贫血病人的可凹性水肿,四、实验诊断 1.粪便检查虫卵 饱和盐水浮聚法快速而检出率高 2.钩蚴培养法检查幼虫 检出率最高,但需要时间较长 3.免疫法,五、流行 气温、湿度、生吃蔬菜、不注意劳动保护 六、防治 积极治疗患者,驱虫药物为甲苯咪唑、丙硫咪唑 无害化处理粪便 注意劳动保护第六节 班氏吴策线虫 (Wuchereria bancrofti Seurat) 马来布鲁线虫 (Brugia mamayi Buckley),丝虫寄生在淋巴管和淋巴结,引起丝虫病,是重要的寄生虫病之一。

患者主要表现有淋巴结炎、淋巴管炎和象皮肿一、形态 (一)成虫:细如毛发,寄生于淋巴管和淋巴结 (二)微丝蚴:寄生于血液循环系统 (三)丝状蚴:在蚊体内,为感染期幼虫丝虫成虫,两种微丝蚴的区别 班氏微丝蚴 马来微丝蚴 体态 柔和,弯曲自然 弯曲僵硬 头间隙 较短 较长 (长:宽) 体核 各核分开,排列整齐, 大小不等,排 清晰可数 列紧密,不易分清 尾核 无 两个,,,,,,微丝蚴的染色标本:左为班氏微丝蚴,右为马来微丝蚴,,二、生活史,,(一)在蚊体内的发育 (二)在人体内的发育 感染阶段:丝状蚴 寄生部位: 马来丝虫: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以下肢多见 班氏丝虫:多寄生于深部淋巴系统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微丝蚴在外周血中呈周期性出现,即夜多昼少的现象三、致病 (一)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淋巴管炎:下行性,俗称“流火” 淋巴结炎: 丹毒样皮炎: 班氏丝虫还可引起精索炎、副睾炎、睾丸炎二)慢性阻塞性病变 1.象皮肿 好发部位:上、下肢及阴囊 2.睾丸鞘膜积夜 3.乳糜尿 4.其他,四、实验诊断 (一)病原学检查 1.血内检查微丝蚴:注意采血时间。

厚血膜法、新鲜血滴法、海群生白天诱生法. 2.体液和尿液查微丝蚴 3.成虫检查法 (二)免疫诊断,五、流行 1.分布:世界范围,以热带和亚热带流行广泛 2.流行环节 传染源:病人及带虫者(出现象皮肿的患者除外) 传播媒介:班氏丝虫:淡色库蚊 马来丝虫:中华按蚊 易感人群:普遍易感六、防治原则 防蚊灭蚊 积极治疗病人:药物为海群生、呋喃嘧酮出现橡皮肿的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和物理疗法 可采用海群生掺拌食盐的方法在流行区进行预防第七节 旋毛形线虫 (Trichinella spiralis Railliet),,一、形态 (一)成虫:细小线状,几个mm,不易查见二)幼虫 在肌肉中形成梭形囊包,细小成毛发状的幼虫盘旋在其中 需在显微镜下才能见到二、生活史,成虫寄生部位:小肠 幼虫寄生部位:横纹肌细胞 成虫和幼虫在同一宿主体内寄生,虫体不需在外界环境中发育,但完成生活史必须转换宿主三、致病 主要致病阶段为幼虫 发病过程分为三个时期: 侵入期、幼虫移行和寄生期、囊包形成期1.侵入期 指幼虫在小肠内自囊包脱出并发育为成虫的阶段,主要病变部位发生在肠道 由于幼虫及成虫对肠壁组织的侵犯,而引起十二指肠炎、空肠炎,局部组织出现充血、水肿和出血,甚至形成浅表溃疡。

患者可有恶心、呕吐、腹痛和腹泻等胃肠症状同时伴有厌食、乏力、畏寒和低热等全身症状,极易误诊为其他疾病2.幼虫移行、寄生期 由成虫产生幼虫到侵入组织造成 主要病变部位为肌肉,主要可发现发热、水肿、肌肉的剧烈疼痛 病程可持续2周2个月以上3.囊包形成期 为受损的肌细胞的修复过程 包括囊包的形成,囊包内的幼虫死亡和钙化肌肉的剧烈疼痛可持续存在四、实验诊断 询问病史:重要 (一)病原检查 肌肉活检查囊包,但由于取材的限制, 检出率不高 (二)免疫学检查,五、流行 流行的原因 1.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大量的保虫宿主存在 2.囊包的抵抗力强 3.饮食习惯不好,缺乏对该病的了解六、防治 改变养猪方式(采用圈养),加强肉类的检疫 加强宣传教育,食品加工时作到生熟分开 治疗用药:噻苯咪唑第八节 广州管圆线虫 Angiostrongylus cantonensis (chen1935 )Doughterty,1946,广州管圆线虫病是由广州管圆线虫偶尔寄生人体引起广州管圆线虫寄生于鼠类肺部血管偶可寄生人体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一、形态 成虫线状、细长,体表具微细环状横纹头端钝圆,头顶中央有一小圆口,雄虫长1126mm, 宽 0.210.53mm;雌虫长1745mm,宽0.30.66mm。

二、生活史 成虫 虫卵 1期幼虫 (鼠类的肺动脉内)(肺毛细血管)(肺泡), 消化道 外界 人感染 经口 2、3期幼虫 (螺类或蛞蝓),,,,,,,常见的中间宿主有褐云玛瑙螺、福寿螺和蛞蝓,此外还有皱疤坚螺、短梨巴蜗牛、中国圆田螺和方形环棱螺转续宿主有黑眶蟾蜍、虎皮蛙、金线蛙、蜗牛、鱼、虾和蟹等终宿主以褐家鼠和黑家鼠较多见,此外还有白腹巨鼠、黄毛鼠和屋顶鼠等人因生食或半生食中间宿主和转续宿主而感染,生吃被幼虫污染的蔬菜、瓜果或喝生水也可感染近年有报道在2岁以下婴幼儿死亡病例尸解时可见肺部有成虫三、致病 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在人体移行,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性脑膜脑炎或脑膜炎 潜伏期最短1天,最长27天,平均潜伏期为10.25天;主要症状有头痛(91.5%),躯体疼痛(93.6%),有游走性疼痛(70.2%),皮肤触摸痛(63.8%),低中度发热(53.2%),高热(4.3%)四、诊断依据 1.流行病学资料 有吞食或接触含本虫的中间宿主 2.症状和体征 有某种神经系统受损的症状和体征 3.实验室检查 脑积液压力升高,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多,其中嗜酸性粒细胞超过10%。

4.免疫学检查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或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检测血液及脑脊液中抗原或抗体阳性用ELISA检测病人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