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林如高简介

汽***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2.40KB
约17页
文档ID:564749111
林如高简介_第1页
1/17

林如高兴趣小组一、林如高学术渊源(一)林氏族谱林如高,字光琛,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7月19日(农历六月 初六)诞生于福建省闽侯盘屿乡大头村(今福州市仓山区盘屿乡)其 祖父为福州骨科名医林达年,父亲林邦勋林达年为福州控鹤林氏第31世孙据史载,其始祖林昙生五子, 四子林游道林游道生林涛、林洋二子林涛生林哗、林益二子林 益之孙林延皓,于唐末随王审知人闽后王审知为闽王,林延皓则为 闽王亲信,官拱宸、控鹤都指挥使,负责福州城外的守卫,功高显赫 后因盘屿、吴山一带有“山水之美”遂娶福唐长寿里柯氏为妻,定 居吴山乡,繁衍生息,其后裔称控鹤林氏王审知逝世后,其次子王 延钧称帝,改名为王嶙,国号大闽王延钧腐败无比,被其长子王继 鹏所杀王继鹏改字为王昶,即皇帝位皇城使李仿不服,阴谋造反 王继鹏急请林延皓人宫商量对策,伏兵宫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 杀死李仿,保卫福州城臣民的安全但林延皓急流勇退,不受封爵, 回吴山乡隐居不出,对儿子们说:“吾国同忾相仇,祖德不诏,敢知 否?汝虽荷世赏,姑宜以荣进为戒,吾子孙必有昌者也林延皓生子 林通林通生四子,长子林经,迁居仙岐,称“仙岐派”次子林总, 仍居吴山,称“吴山派”;三子林绍迁福清东瀚,称“东瀚派四子 林续,迁长乐上店,称“上店派”。

北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 年),林延皓的第七世裔孙林随(林总六世孙)由吴山迁盘屿,仍称“吴 山派”林达年为“吴山派”林总的后裔,年轻的时候,经常到盘屿乡的 后山耕山为园这座山称“高盖山”虽不很高,海拔仅有202米, 却是福州城第二座案山,有三峰九岛之胜相传汉时有徐登在此修炼, 后人永泰高盖山蝉蜕升天,所以山上有仙坛绝顶有池日青龙池,俗 称天池有峰称徐女峰,相传徐登的第三女采苦参服食于此,所以又 名苦参山此外,山上还有一溪,称桃花溪元时有陈忆翁在溪畔种 桃数百株,每至春时,眠食其中明代福州才子郑善夫有诗咏:“此 13经过高盖下,忽忆去年高盖峰只见黄花似往13,那堪衰鬓向秋 风烟霞不断重阳路,勋业献题三径松旧国萧条岁复晏,布袍芒履 意何穷「山上有鹤巢寺,始建于唐武德年间(618〜625年)到清雍 正年间(1723—1735年),嵩山少林寺和尚被遣散南下入闽,创立“南 少林”南少林的传人铁珠和尚主持鹤巢寺,传授少林功夫和骨科医 术,以后世代相袭林达年采草药时经常在鹤巢寺休息,与寺里的长 老遂成深交长老便把骨科医术悉数传给林达年林达年又传给儿子 林邦勋等人,遂成名满福州城的林达年骨伤医科世家。

二)行医历程林如高(1888-1986),福建省福州市盘屿乡人,著名中医骨伤专 家,生前曾任中华中医学会福建分会常务理事、福州中医学会名誉会 长、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骨伤科顾问、福州市林如高 正骨医院名誉院长等职盘屿位于闽水江畔,高盖山麓清代高盖山上建有妙峰寺、鹤巢 寺,由擅长武术的少林高僧主持,迄今妙峰寺内尚保留有几座酷似河 南嵩山少林寺的高峰塔墓清代道光年间,盘屿出了个英俊少年,身 材魁伟,天资聪明,拜少林高僧铁珠为师,练就一身好武艺,尤其以 “金狮拳”闻名遐迩,冠魁闽中,他就是林如高的祖父 林达年在习武同时,寺僧还传授正骨治伤秘法,林达年潜心学习,并通读历 代骨伤经典著作,打下牢固的医学基础林达年青年时代结识一位游 方老郎中,因老郎中无子酮,见林达年为人忠厚老实,遂传授其丰富 的伤科医疗经验,并馈赠其平生所藏的医书,使林达年的医术更加成 熟、精湛1884年中法海战在福州马尾港爆发,林达年出自爱国义 愤,立即乘船奔赴前线,奋勇抢救我军受伤官兵1902年,福建总 督在福州跑马场从马背上跌下,致左大腿骨骨折,特请林达年就医, 经整复固定后,疼痛顿消,总督大悦,特备宴招待大夫,须臾林达年 起身告辞曰:“天色已迟,城门将关,容吾出城。

总督说:“不必挂 虑,宴罢送你回府即令解除宵禁,城门敞开此事在福州城迅速 传开,一时成为佳话,名医林达年也家喻户晓林达年生有五子,均学正骨疗伤之术,悬壶济世,亦颇有名声 五子林邦勋为人诚实厚道,医术精良,受乡里爱戴1888年6月6日林如高出生于福州市郊盘屿乡大头村,他自幼 聪明好学,祖父林达年视其为掌上明珠林如高15岁时私塾结业, 遂跟随祖父林达年学习正骨技术,林如高热爱中医学,老祖父又耳提 面命,悉心传教,经过几载刻苦努力,林如高深得家学真传,医道与 日俱增,继承了一整套独特的正骨技术与祖传秘、验方,成为小有名 气的青年大夫1913年祖父林达年病逝,临终时拉着小孙子的手嘱 咐说:“医道万千,唯德最重,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并将珍藏 的秘方、验方交给林如高林达年病逝后,林如高继续随父亲林邦勋 行医,但没过几年,林邦勋积劳成疾,于1918年亦逝世了从此林 如高继承先祖的遗志,挑起医疗工作与家庭生活的重担林如高不仅有高尚的医德,而且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从不满足, 他说,对祖传的医术,不仅要继承,更重要的在于发展,要有自己的 特点,这样才能有所作为所以他对自己常常是严格要求,从不满足, 为了准确了解人体骨架结构,他常常一个人关在屋里,对着祖父留给 他的骨架图结合自己的体会反复修改、补充,一笔一划地勾勒着骨骼 图像。

高盖山上,丛冢累累每年清明、重阳,正是当地收骨移葬的黄 道吉日,此时,林如高总是蹲在墓坑旁,看着拾骨的土工如何把一块 块骨头拾起来装进陶瓮墓穴深处不时散发出难闻的腐臭,林如高却 看得入迷,还不时掏出他的图像作品, 矫正其中不精确的地方, 久而久之,土工也渐渐理解这个青年的举动,迁墓时常常带上这个义 务工有时,林如高下墓坑,动手拾骨,把一根根骨头从头到脚按顺 序排好,再装进陶瓮,如果碰上患有骨折的骸骨,林如高更是像考古 学者一样,仔细观察、琢磨,不时还掏出尺子比量林如高也正是在 高盖山坟场——最为人嫌恶的角落里不知观察、摩挲过多少具尸骨, 才画出一张张只有他自己才能看懂的人体图像,修完复杂精深的人体 解剖学林如高思想解放,性格开朗,他对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并不保守; 常常与同道们交流,他认为知识应该互通,不能固步自封,只有相互 交流,技术才能长进他除了专研骨伤科以外,还向有经验的外科、 内科医师学习,以提高和丰富自己的知识附近村里有一个医生,功 夫不深,自以为了不起,有一次,这位医师到某村给一个脱颏病人治 疗,结果整复了好几次都无法复进去,他对病人说:我有一种药忘了 带来,待回家去取无奈,他只好求助于如高,林如高见他为难的样 子,安慰他不要急,以后要虚心学习就是。

说完就附在他耳朵旁教了 他复位的方法,结果这位医生用了林如高教他的方法,很顺利地为病 人复了位原来林如高教他在病人口里灌点米醋,这样复位就容易了 后来这个医生就拜林如高为师,再也不自以为是了林如高对穷苦人民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对远道来的病人,也都尽 量安顿在自己小小的诊所里,望着那么多的病人无钱住进城里医院, 心想要是能办个医院让这些人都住进来治疗,那该多好啊!可又哪里 有钱来盖房子呢?解放后,林如高的愿望得到了实现,1950年,党和政府把他安 排在家乡的保健院工作,从此他成了一位国家医务工作者虽然当时 条件还比较差,但毕竟有了简陋的病床,远道来的农民患者也可以住 上医院了同时也有了较好的医疗环境,从此他认识到只有大量搜集 临床资料,才能总结和提高医疗技术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实践经 验的丰富,他的医术与日俱增,才华和智慧日渐显露,治愈了一些被 认为已无法治疗的疑难症,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骨伤患者医术的提高, 患者的增加,医院原来的规模已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要求,1966年 有关部门拨款新盖了卫生院,增加了骨科床位,各方面的条件有了较 大的改善为了提高临床诊断水平,提高复位成功率,他设法买了一 架30毫安的X光机,学看X光片,并给病人透视复位。

他说以前没 有条件,靠手摸心会,而“心会”靠自己的经验,难免会有失误X 线的应用,使林如高的医术出现了新的飞跃,无论骨折、脱位、关节 错缝、软组织损伤,还是风湿痹症等疾患的治疗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对骨病的诊疗也有了可喜的突破林如高临床实践丰富,几十年如一 日 风里来,雨里去,足迹遍及福州及附近几个县,热心为伤病员服 务,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他治疗的病人成千上万,最小的 是刚出生不久的产伤婴儿,最大的是年近百岁的老人1975年,罗 瑞卿将军来福州请林如高治疗腿伤,罗将军简略地向林如高介绍他备 受迫害的经历,以及腿部残肢疼痛的症状后说:“我这次来福建治疗, 是总理批的假我请您来给我治疗,只要求双腿不酸痛,拄着拐杖能 走一二百米就行了,我还要为革命工作啊! ”林如高当即为罗将军做 检查,他伸出手,刚要触及罗将军的病体时,又赶忙缩了回来,他将 双手放在自己胸口,用自己的体温暖热后才开始检查,然后进行按摩、 推拿此后,林如高每个星期来一次并配合药物熏洗,内服中草药 物治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林如高总是风雨无阻罗瑞卿将军的治 疗小组考虑到林老年岁已大,医疗方案定下后,就由他的儿子林子顺 医师代行,但林老出自对罗将军的敬仰之情和对首长高度负责的精 神,总是千方百计抽出时间前往治疗。

有一次约定复诊,突然大楼停 电,电梯无法使用,为了照顾林如高老中医行走不便,首长通知工作 人员叫林老不要来,林老怕耽误给首长治疗,仍按时前往电梯不能 用,他徒步登上九楼,打蜡的地板一步一滑,林如高索性脱下鞋子, 赤脚一步一步去登楼梯,当额头沁着细密的汗珠、两颊通红、微微喘 息的林如高突然出现在罗瑞卿将军面前时,这位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 代都没有掉过眼泪的硬汉,也感动得眼眶湿润了经过林如高的精心治疗,罗瑞卿将军的腿伤有了明显的好转,拄 着拐杖能走一二百米了罗将军十分咼兴和满意,对林如咼的医疗技 术作风十分赞赏,临别时,他握着林如咼的手说:“老先生,我没什 么送您,这把拐杖留给您作个纪念,老人家多保重!”遵照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关于要总结整理林如高老中医医疗经验 的指示,1975年起,福建省卫生厅先后派张安桢、王和鸣、葛懋昌、 陈新民医师与林子顺医师一起整理林如高的正骨经验,1977年出版 了《林如高正骨经验》一书,以后又相继整理出版了《林如高骨伤验 方歌诀方解》《保健练功三十六法》《林如高骨伤敷药法》《骨伤资料 选编》以及学术论文三十多篇在编写这些论著的过程中,林如高毫 无保留地贡献了祖传秘、验方一百多个。

这些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国 内外医学界的重视,国内外报刊、电台、电视台纷纷撰文、录像介绍 这些作品均先后获全国、省科学大会优秀科研成果奖各地询病索药 的信件达一万余封,慕名求医者纷沓而至1978年林如高被选为省 政协委员、福州中医学会名誉会长、福建省中医学会常务理事1981 年出版作品获福建省科普作品一等奖林如高老中医思想解放,重视 培养骨伤科后继人才,他晚年致力于中医骨伤科教育事业,十分关心 福建中医学院骨伤专业的教学情况,认为这是加快骨伤科队伍建设和 培养高水平的骨伤科人才的重要措施他还十分重视基层骨伤科队伍 的建设,不仅培养自己子孙后代从事医务工作者20余人,还先后举 办四期福建省中医正骨进修班,为本院及海内外培养了 120多名中高 级骨伤科医生为使林如高的丰富经验能更好地继承下来,福建中医 学院与省计算中心还将林如高医术思想分为骨折、脱位、筋伤、内伤 及手法等部分输入计算机,研制《林如高骨伤计算机诊疗系统》,经 国内专家鉴定,此项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林如高计算机软件的研 制成功,使林如高的医疗经验以“活”的形式保存下来为了继承和发扬林如高的医术,表彰他对中医骨伤科事业的建 树,1985年经福建省人民政府审批,福州市建立了以林如高名字命 名的正骨医院。

林如高正骨经验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学术界 也享有很高声望当人们问他学术渊源与将来打算时,他谦逊地说: “我的经验来当献给人民 1986年3月18日凌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