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

宝路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23KB
约6页
文档ID:3580935
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1_第1页
1/6

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执教教师:李玲执教时间:2011.11.30授课节数:第 1 课时教材分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第七组教材的首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1.认识 8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教学重难点: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教师:多媒体课件教学工具:多媒体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进入第七组课文的学习,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导语部分,翻开书第 120 页,哪位同学读一下?这部分导语对我们提出什么要求呢?知道了这组课文要求我们学习的内容之后,我们来看一下本组的第一篇课文,第 25 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通过预习你们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的谁啊?生:周恩来谁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同学们都对周总理有了一定的了解,看,老师也搜集了不少关于周总理的生平简介,谁来读一下?周恩来总理这样一个伟人从小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看一下这篇课文第 25 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之前就板书在黑板上)探究新知:1. 师读课题第 25 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师:跟老师一起读:第 25 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 师:这里的“之”是,生:“的”的意思,崛起是,生:“兴起”的意思,师:那么课题的意思就是为中华的兴起而读书3. 师: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生 1:周恩来当时是在什么社会背景下立下这个志向?生 2: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生 3:课文到底讲什么事?师:同学们有这几个疑问,非常好.在接下来的环节中你们将会找到答案4.师:但是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字词的情况谁来读一下第一行?谁来读一下第二行?得意扬扬中的扬是什么偏旁?生:提手旁,请同学们齐读这些生字新词真好,看来同学们已经做好了充分的预习,接下来老师要看看男生读的好还是女生读的好呢?男生先读,女生做好准备不错,接下来,我们来开火车读4. 现在老师要去除熟字认新字了,看看同学们掌握的怎么样(各种读)你还可以组词吗?(每个字让学生重新组词)嚷、惩、铿、锵是后鼻音,范、巡是前鼻音,惩是几声?生:二声范和惩是什么结构的?生:上下结构同学们有不理解的字词嘛?师:“租界”这个词,谁知道是什么意思吗?租界的意思是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力强大的国力入侵到弱国,并在弱国内划定一个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准弱国的人进去这个地方就是——学生说:租界师:那谁知道得意扬扬的意思吗?(十分得意,神气十足) 。

师:铿锵有力是什么意思?(声音响亮,有力而有节奏) 6.同学们的对本课的生字新词预习的很好,相信同学们课文读得也不错现在老师找几位同学读一下课文要求读课文的同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听的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师:12 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洋人欺辱,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了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为此他立下了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7.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请同学们大声的朗读课文老师把你们之前的问题做了一下总结,大概分为这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找出这三个问题的答案 (1.他当时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立下这个志向的?2.他立下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是什么?3.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8.他当时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立下这个志向的?9.师:用一个词概括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生:中华不振10.师:课文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生:第一件事讲 12 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第三件事是他表明了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1.老师再请几位同学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同时拿笔在书上轻轻的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12.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能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13.同学们都找出来了,正是因为这些周恩来立下了一个雄伟的志向那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4.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体会?少年的周恩来嫉恶如仇,目光长远,正是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思想,使他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那么我们应该向周恩来学习,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争取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15.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继续感受周恩来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板书设计: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华不振”租界查看表明心迹。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