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风险产生原因(1)供应链内生风险1)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供应链合约的一方从另一方那儿得到剩余的收益,使合约破裂,导致供应链的危机2)信息传递风险供应链上发生信息错误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信息传递延迟将导致上下游企业之间沟通不充分,对产品的生产以及客户的需求在理解上出现分歧,不能真正满足市场的需要同时会产生牛鞭效应,导致过量的库存3)生产组织与采购风险现代企业生产组织强调集成、效率,这样可能导致生产过程刚性太强,缺乏柔性,4)分销商的选择产生的风险如果分销商选择不当,会直接导致核心企业市场竞争的失败,也会导致供应链凝聚力的涣散,从而导致供应链的解体5)物流运作风险这就需要供应链各成员之间采取联合计划,实现信息共享与存货统一管理但在实际运行中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导致在原料供应、原料运输、原料缓存、产品生产、产品缓存和产品销售等过程中可能出现衔接失误,这些衔接失误都可能导致供应链物流不畅通而产生风险6)企业文化差异产生的风险供应链一般由多家成员企业构成,这些不同的企业在经营理念、文化制度、员工职业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导致对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采取不一致的工作方法,最后输出不同的结果,造成供应链的混乱。
2)供应链外来风险1)市场需求不确定性风险2)经济周期风险3)政策风险4)法律风险5)意外灾祸风险供应链风险具有牛鞭效应在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之间信息相对封闭,造成链上企业对需求信息的曲解会沿着下游向上游逐级放大的现象出现,即所谓“牛鞭效应”实践中,供应链生产源头和终点需求之间总会存在时间上的延迟,这种延迟导致反馈误解由于供应链上的企业多依据比邻企业的需求进行决策,而并不探求其他成员信息,造成这种曲解从一点微小差异最终传递到源头时出现不可思议的放大供应链越长,中间非价值生产过程越多,牛鞭效应越严重,供应链效率越低下供应链风险评估供应链的风险进行评估其步骤如下:(1)调查表格设计与调查首先将供应链的内外部指标确定为调查表格中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有系统风险、管理风险、信息风险、合作风险、自然环境风险与市场环境风险等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之上又可细分出众多的易获得数据的三级指标,如:管理因素可分为采购价格过高、供应商选择不当、采购品质量不合格、客户关系管理能力差、库存控制不严格等;信息风险可分为合作伙伴扭曲信息、IT系统和软件选择不当、信息共享水平低等;合作风险可为合作伙伴的自利行为、合作伙伴间不胜任、合作伙伴间利益分配不均等;自然环境风险包括发生自然灾害与疾病、公用事业提供不足、行业限制及产业政策限制等;市场环境风险可分为需求大幅度波动、客户财务状况不好等。
由以上确定的指标设计调查表格,根据抽样调查原则,对各行业供应链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使之规范化、标准化然后在预处理的基础上再进行数据挖掘以确定重要数据间的潜在联系,自动发现奇异值,总结出特征指标,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筛选,从而确定影响企业供应链风险识别的初级指标体系2)企业供应链风险识别指标体系的构建把所确定的初级指标体系中的指标先进行简单的定性分类,使每一类指标都大概反映企业供应链风险的某个方面,再以此为基础对每一类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以选出的主成分作为新的分析变量,以各企业在各个主成分上的得分作为新的分析数据又进行因子分析通过因子分析,找出影响企业供应链风险的几个主要因素(因子),并以此作为构建企业供应链风险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接下来,计算出各企业在每个因子上的得分,作为判断企业在供应链风险某个方面强弱的标准,再以每个因子的贡献率作为权数,得到加权因子得分和,便可作为评价整个企业供应链风险强弱的标准3) 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模型的构建1、首先,对统计分析中确定的不同因素研究影响供应链企业风险的方式、范围和程度,按相关程度大小对各因素进行筛选,将筛选出的最主要几个因素作为评估模型的构成要素,根据数据挖掘过程中确定的各种数据之间的潜在联系,确定评估模型的结构和各个要素在模型中的地位与相互关系2、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确定该模型各个要素取值的有效范围、测试标准和适用场合。
3、然后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企业中随机抽取足够大的样本,使用这些样本企业的数据对构造的模型进行测试,根据测试的结果对模型做出必要的修正4、最后就可以通过模型动态地对供应链企业风险进行动态地测定,以利于企业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程序分为四个阶段(1) 风险识别:对企业或供应链面临的潜在各种风险进行归类分析,从而加以认识和辨别2) 风险衡量:运用定量分析法对特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损失范围及程度进行估计与度量3)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管理目标,选择恰当风险管理工具,优化组合,规避、转移、降低风险4) 风险管理实施与评价:协调配合使用各种风险管理工具,不断反馈、检查、调整、修正,使之更接近目标供应链风险防范对策(1) 加强节点企业的风险管理供应链从采购、生产到销售过程是由多个节点企业共同参与而形成的串行或并行的混合网络结构2) 建立应急处理机制供应链是多环节,多通道的一种复杂的系统,很容易发生一些突发事件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预警系统与应急系统3) 加强信息交流与共享,提高信息沟通效率供应链企业之间应该通过建立多种信息传递渠道,加强信息交流和沟通,增加供应链透明度,加大信息共享程度来消除信息扭曲,比如共享有关预期需求、订单、生产计划等信息,从而降低不确定性、降低风险。
一般来说,企业上下游间的信息有先进的通讯方式,及时的反馈机制,规范化的处理流程,供应链风险就小,反之就大4) 加强对供应链企业的激励要防止败德行为的出现,就应该尽可能消除对信息不对称性,积极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和机制,使合作伙伴能得到比败德行为获取更大的利益,来消除对方的败德风险5) 优化合作伙伴选择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自的互补性以发挥合作竞争优势,一方面也要考量伙伴的合作成本与敏捷性只有链上伙伴坚持并最终执行对整条供应链的战略决策,供应链才能真正发挥成本优势,占领市场份额6) 重视柔性化设计,保持供应链的弹性要通过在合同设计中互相提供柔性,可以部分消除外界环境不确定性的影响,传递供给和需求的信息柔性设计是消除由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变动因素的一种重要手段7) 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供应链企业要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客观上要求供应链企业进行合作,形成共享利润、共担风险的双赢局面8) 加强供应链文化建设,打造共同的价值观良好的供应链文化将能在系统内形成一股强大的凝聚力,增强成员企业之间的团结协作;使得供应链的成员与整体有相同的利益要求和共同的价值标准,从而维持供应链的稳定与发展9) 加强采购管理,优化物流配送采购风险的防范应从供应渠道或供应商的选择与强化采购制度控制两方面人手。
大型企业集团物资采购市场大(10) 与供应链上下游共同制定风险防范计划集团企业必须与供应链上下游共同制定风险防范计划,建立起操作简便、灵敏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借助产品质量、合同履约、库存周转、客户满意度等监控指标,进行供应链风险的识别、评估与预警,以达到及时预防、控制和转移风险,保证整条供应链连续、平稳、有效地运行,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