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政策学资料单选 多选 简答 案例分析1. 政策性质的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或叫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2. 卫生政策的要素构成:①卫生政策目标;②卫生政策价值;③卫生政策内容;④卫生政策形式;⑤卫生政策 效果;⑥卫生政策主体和客体;⑦卫生政策环境3. 政策的特征:(1)跨学科性;(2)实践性;(3)兼具指令性和指导性;(4)周期性;(5)潜在的价值 取向性4. 政策的功能:(1)导向功能;(2)约束功能;(3)协调功能5. 对问题、社会问题及政策问题的认识问题是现实与期望间客观存在的差距,以及对这种差距的主观 认定社会问题是一些问题问题超出了个人、私人的范围,个人、私人无力解决政策问题是社会问 题出现社会性诉求,公共主体意识到社会公共问题已经妨碍整体整体社会发展,充分了解公众的公意 性并认同这种公众的政策诉求6. 政策制定科学程序的七个逻辑相关步骤:①政策问题确认;②政策问题根源分析;③政策研制;④可 行性论证;⑤政策执行;⑥政策评估;⑦确定政策去向7. 社会问题的特征:①相关性;②主观性;③动态性;④历史性;⑤人为性8. 政策问题成立的条件:①是一种客观存在(社会现实);②为大多数人察觉(广度);③有利益、价值或规 范冲突;④是一种不满足感,要求采取行动(社会期望和严重程度);⑤是集体轰动过程(深度办⑥政府 认为属于管辖范围并有必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9. 社会问题的结构可以分为结构优良、结构适度和结构不良三种类型.卫生政策问题基本上均属于结构不 良的问题。
10. 20 世纪 80 年代以前,社会抱怨的与卫生相关社会问题,主要集中在“看病难”, 80 年代中后期开始, “看病难”为“看病贵”所取代这反映了社会问题的动态性特征11. 社会问题的优先顺序标准为:重要性、严重性和可解决性12. 政策议程分为公众议程(例:免费午餐)和正式议程(例:甘肃校车事件)13. 公共政策可以划分为三类:元政策(侧重价值陈述)、基本政策(侧重目标陈述)和具体政策(侧重对 时间和空间的敏感)14. 政策制定科学程序对政策的划分,进一步是按照政策方案所针对的特定因素的性质作为划分标准, 针 对问题根源的称之为治本政策方案,针对问题影响因素的称之为治标政策方案,而针对问题的形成机 制研制的方案,可以称之为标本兼治的政策方案15. 政策方案制定原则:①信息原则;②系统原则;③现实原则;④预测原则16. 可行性论证是指在政策付诸实践之前,论证和评价特定方案的政治、经济、技术、以及社会文化的可 行性17. 政策可行性的判读标准(一)政治可行性主要涉及两方面的标准:①政策需要与国家性质、政治制 度、政治思想和发展方向保持一致;②政策的顺利实施,要获得社会和利益集团的用户和接受;(二) 经济可行性主要包括三类标准:①方案实施所需资源能否在现实中获得满足;②依据现有资源,方案 执行将取得多大的经济效益;③方案投入产出比如何;(三)技术可行性主要包括两方面:①某项政策 要达到预期目标,是否具备实施的技术手段;②依据现有技术,能多大程度地实现政策目标;(四)社 会可行性有两项标准:①方案解决政策问题的效果;②方案实施引发社会震荡的大小。
18. 政策方案比较择优的基本指标:①必要性;②可操作性;③科学性;④时效性;⑤合理性19. 可行性论证原则:效果优先原则;论证和完善结合原则20. 公共政策议程设置的模式表议程提出者民众参与程度决朿者智囊团民间低关门模式内参模式上书模式高动员模式借力模式外压模式21. 中国农村卫生制度模式:1.1955-1980 年,动员模式;2.1981-2001 年,内参模式;3.2002-今,外压模式比重日益上升22. 政策问题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影响因素,如果缺少,问题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可 能就难以维系;另一类是间接影响因素,缺少这些因素,问题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链仍然能够继续 存在23. 基本公共政策的目标:①公平;②效率;③自由;④安全24. 可行性方案择优,最优秀的方案必须符合一些基本的条件:①政策思路最合理;②政策效果最佳;③ 引发的社会震动在可承受范围内;④所需资源合理;⑤方案经过努力可以顺利实施25. 政策合法指政策的主题、内容和程序合法,三者缺一不可26. 政策主题合法性获得的三种渠道:①传统型权威;②魅力型权威;③法理型权威(建立在正式制定的 法规基础上的权威)27. 政策法律化是一种立法活动,所以又称政策立法,是政策合法化的一种重要而又特殊的形式。
28. 政策法律化的条件:①对全局有重大影响有力法必要;②政策是成熟稳定的29. 政策宣传遵循三原则:①说服原则;②适时原则;③个性化原则30. 公共政策执行特点:①目标导向性;②内容务实性;③行为能动性;④影响深远性;⑤手段强制性31. 政府职能部门 顾客 竞争者供应商 ►公立医院—►合作伙伴第三方付费(医保)/ 内部人员 非政府机构公立医院的利益相关者32. 动力阻力分析指在明确政策内涵的基础上,通过搜寻政策执行过程的相关利益者,分析特定政策对这 些人群的行为影响因素,以此来预测和判断在执行过程中的潜在动力和阻力,未制定执行方案奠定基 础33. 明确利益相关者可采用两种方法:①系统的搜索方法;②关系链搜索方法34. 常见的执行资源包括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类:有形资源包括执行组织、执行人员、财力和物力;无 形资源包括信息和权威35. 确定执行人员的方法有:①比例定员法;②职责定远法;③岗位定员法36. 政策执行过程中三种类型的协调:①纵向协调;②横向协调;③综横交叉的综合协调37. 政策执行过程中常见的偏差行为:①政策架空;②政策浮夸;③政策缺损;④政策替换;⑤政策贪污38. 政策执行过程的操作步骤:①明确政策内涵;②分析动力阻力;③制定执行计划;④配置执行资源; ⑤控制政策实施39. 政策评估分类,按活动方式: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按政策评估人员构成: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 按评估活动进行时间:预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
40. 政策效果是评价中的关键指标,主要是指政策实施后对政策问题的作用和变化程度政策效果可划分 为目标内效果和目标外效果目标外效果有如下四种类型:①意外效果;②附带效果;③潜在效果;④象征性效果41. 政策评价的价值指标:①合法性标准;②合理性标准;③投入产出标准;④系统-功能标准;⑤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标准42•评价主体优势不足对政策演化过程较全面把握缺乏公正和客内部获取资源便利,评价结论可直观、易受上级接反馈于政策执行压力左右外部利于保证评价的客观公正性、获取资料难度大,直接反映政策回应程度评价到反馈过程长43.现有政策科学理论中,有四种公认的比较评论方法,包括简单“前-后”对比分析法,“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有-无”政策对比分析、“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44. 政策效果=A-B政策执行前a |政策执行后卫政策效果的简单“前-后”对比分析法,此方法简便明了,但无法明 确政策效果,即该项政策的效果是由政策本身引起的「还是其他因素政策效果=C-B造成45.N政策效果的“投射-实施后”对比分析比简单“前-后”对比分析更加 准确,但难于如何详尽收集政策执行前的相关资料、数据,以建立起 政策执行前的趋向线。
46.政策效果二(A-C) - (B-D)C政策“有-尢”对比分析优点是可以在评价中对不同政策目标或其他' 政策要素的情况进行比较,较精确测量一个政策的效果47.政策效果=C-D“控制对象-实验对象”对比分析这种分析方式排除了非政策因素的影响,所得到的政策效果较为精准,但却要求政策执行部门大力支持 和配合48.政策去向,政策可能归宿:①政策延续;②政策调整;③政策法律化;④政策终结49. 政策终结特点:①强制性;②连续性;③多样性50. 政策的五大要素①政策主体;②政策客体;③政策价值;④政策内容;⑤政策形式51. 根据政策主体在政策活动中的职能可分为制定主体、执行主体、评估主体和监督主体;根据政策主体 在政策活动中的权力状况,可分为决定主体和影响主体52. 根据政策主体在政策活动中的职能可分为制定主体、执行主体、评估主体和监督主体根据政策主体在 政策活动中的权利状况,可分为决定主体和影响主体53. 政策客体包括事和人两种类型事实社会问题,人是指政策的目标群体54. 常见的政策表现形式有法令、法规、规划、计划、方案、措施和条例等55. 政策损益补偿规律:指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这些政策一旦付诸实施,必然是在满足一部分人利益的同 时,抑制一部分人的利益。
在政策所针对的利益取向中,必将是多数人普遍受益,而获得最多和受损最大 的必然是极少数人在一项政策中受到损害的利益,应有其他的政策予以相应补偿,以保持社会利益关系 的平衡这要求在政策实践过程中要坚持效率和公平的辩证统一56. 政策的效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运动过程大致可分为低效期、增效期和效力递减期三个阶段,表现由 低到高,在由高到低的波形运动曲线57. 政策效力递减规律:指从政策的周期来看,任何政策都会遵循效力低效期、效力增长期和效力递减期三 个阶段,进而由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化的政策效力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