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时代虚拟教研室新型组织体系构建路径探究 刘慧 冯修猛摘 要: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催生了虚拟教研室的建设和发展虚拟教研室既是学术研究共同体,也是高水平的学者联盟和师生共建共学的实践基地,它应以教学研究与改革为核心,以网络课程群建设为方向,基于成果导向理念开展建设在具体的建设机制上,应将问题导向机制与结果产出机制相结合,运行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多方评价与元评价相结合,致力于成为集综合管理新模式、协作教研新范式和创新人才培养改革新机制于一体的新型组织体系Key:虚拟教研室;新型组织体系;综合管理模式;协作教研;人才培养一、引言虚拟教研室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承载丰富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在实体场所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研究活动的虚拟组织虚拟教研室的职责使命,就是要将最新教学改革研究成果进行试点,使之“走出去”,对于已实践证明有效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将之“引进来”[1]它通過先进的技术平台联合相互独立的基层教学组织,将跨时空、跨学校、跨区域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学资源和创新教学模式相互整合,旨在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最终实现智能化教育教学新模式。
这种集教学资源的数据采集、文化内容生产和多元服务于一体的高校教学组织建设和教师培训的新思路、新范式,是大学在教书育人层面展开的一场深层次时代转型、教学文化转型,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教研学术水平和创造性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21年提出积极探索“智能+”时代新型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标准、建设路径、运作模式等,通过3~5年的努力,建成全国高等教育虚拟教研室信息平台全国各地相关教育部门、单位、各高等学校等都积极响应号召,开展了虚拟教研室试点申报与建设工作截至2022年5月,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共确定了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657个,其中课程(群)教学类237个,占36%;专业建设类137个,占20.8%;教学研究改革专题类65个,占9.9%;2022年未分类类型218个,占33.18%全国获批数量前三的省份分别为北京、江苏和上海;全国获批数量前三的高校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的17所高校获批了共51个试点,其中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获批数居前三,为今后上海市虚拟教研信息技术平台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二、传统教研室转型升级的现实要求1.多样综合的教研形态和教学手段逐步取代了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高校教学研究必须植根于真实的教学情境。
教与学的形态决定了基层教学研究的形态教师利用黑板加粉笔进行口授、整齐划一的“教”和师生面对面、低效率的“学”决定了最传统的教研形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课堂电化教学成为一种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20世纪50年代,高校教研室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进入21世纪后,多媒体教学、信息技术和课程(教学)整合、混合式教学、教学()、慕课、SPOC、微视频教学、云教学(云课堂)、直播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手段纷纷涌现出来,它们是对教学结构重组、教学环境再造、教学生态重构等问题展开的深入探讨并将与教学逐步走向深度融合[3]这种深度融合的背后是教学观念、时代发展与技术进步由相互失衡状态到建立新秩序的变化,也是教师“教”与学生“学”在思维和观念层面的一种升华2.传统教研室已基本不能满足教学需求,虚拟教研室成为多校开展人才联合培养的有效组织形式虽然高校教研室较早便得到了国家、企业和社会的资金投入与支持,经历了初创期、定型期、恢复和转型期、虚化期四个基本阶段[1],但在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传统教研室发展所面临的主要瓶颈问题——“重教研轻教学”的矛盾,这不利于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要解决这一根本难题,就是要运用新思维、新技术改造传统教研室,通过协同建设知识图谱、高质量教材、教学资源库和优秀教学案例等,将教研活动的重点真正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上。
另一方面来说,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短短二十几年的时间里大规模兴起,传统教育也必须以互联网的方式重构自身,满足高等教育在公平和效率上的深层次需求因此,虚拟教研室的出现是对传统教研室进行升级换代,是实现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公平的新出路3.后疫情时代元宇宙技术革命的发展,上海虚拟教研之路将充满更多的可能性全球虚拟教室的市场规模以每年16.24%的速度在增长,到2024年,这个市场将达到196亿美元,这对于教育模式的改革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机会和转折点,将成为引领数字化教育改革的先锋[4]相比疫情下的被动改变和适应,各高校更愿意通过积极主动探索“网络教育和大数据支持下的教师精准教学方式”去有效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某种意义上也带动了教师转型和学校转型上海率先提出“元宇宙之路”,开展“虚实融合”的核心技术基础能力前瞻研发,带动长三角协同发展,推进感知交互的新型终端研制和系统化的虚拟内容建设,也必将引领教育技术在“虚拟”教研方面取得前瞻性的进步和成果三、虚拟教研室的试点建设——以上海高校为例(1)从试点申报要求来看,上海试点建设工作方案根据教育部文件的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结合各高校已有的工作基础和实际情况,以学校为单位进行申报,鼓励优先申报全国性、区域性虚拟教研室。
申报学校须依托已获批的“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或“国家级一流课程”,经过校内遴选、公示相关程序后,择优向市教委申报推荐全国性试点项目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直接向教育部推荐并向市教委备案2)从试点的建设条件来看,上海试点建设评审参考指标根据教育部文件的推荐要求,对所有申报试点的项目负责人、团队成员、依托专业及课程情况、实体建设基础和条件保障等进行了严格的形式审核,并聘请在虚拟教研、教学信息技术方面有丰富经验的专家进行了会议评审,最终确立出20个首批市级虚拟教研室建设和培育项目,并择优推荐至教育部3)从试点的建设任务来看,上海试点建设方针政策根据教育部文件的建设原则和建设任务,在创新教研形态、加强教学研究、共建优质资源和开展教师培训等方面着力,通过以点带面来推进基层教学组织的建设旨在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将优秀教师、优质课程和一流专业结合起来,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充分发挥示范与辐射作用,推广成熟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教学研究、改革和发展4)从试点的建设内容来看,主要集中为专业建设类和课程(群)教学类两类;在建设范围上,以全国性和区域性教研室为主;在学科类型上,以文科类、医学类、工学类学科居多;同时还依托市级一流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开展教学改革和研究。
5)从推荐试点的规律来看,各高校结合各自的特色学科优势与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优势,打造出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网络课程(群)体系和与新技术发展相匹配的新工科专业培养体系,形成了多师协作、校内外结合、线上与线下课程双驱动的教学改革方式6)從上海试点获批的结果来看,上海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步伐和总体水平较全国相比还是走在前列的部属高校具有优势学科的建设试点仍占据优势地位,同时获批试点项目的研究方向涉及生物学、经济、教育、建筑、体育艺术、信息技术、地理、医学等多个行业领域,已具备了多学科不断融合的发展趋势四、虚拟教研室的组织运行及其建设内容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教学与科研活动的创新必然催生出新的教学与学术组织,这些新型组织又会反过来重构教学与科研的行为和意义系统例如,洪堡基于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原则,将教学实验室、讲座制和习明纳等新的教学形式引入了大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随着传统大学向研究型大学转型,又出现和强化了研究生院、研究所和学科实验室等机构随着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深度融合,高校传统的教研形式必然随之发生变革但以虚拟教研室为代表的新型教研组织从早期筹备到形成完整的体系往往需要较长的建设周期。
1.运行主体(1)虚拟教研室是以学校为单位进行建设的学术研究共同体与西方大学实行的“大学—学院—研究所(系)”的组织模式不同,进入 20 世纪后,苏联和新中国的高校中出现了“校—系—所”的新型组织模式,教研室成为高等学校的基本教学组织[5]虚拟教研是在教学的基础上,由不同形式的教学组织或主体经过不断的教学研究、课程改造、学科融合、平台分享和成果推广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教研形态,是教研、混合教研与现代化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赫钦斯(Robert M Hutchins)在博耶(Ernest L Boyer)首次提出教学学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教学学术共同体”,强调共同体中各角色的充分沟通,共同承担责任和共同认知[6]虚拟教研室中所涉及的教学组织和不同个体就是经由互联网基础形成的一种新型“教学学术共同体”,是虚拟教研室的建设主体2)虚拟教研室是包含一批高水平教师和优秀教研团队开展研究活动的学者联盟一支好的教研团队和带头人是虚拟教研室建立成功与否的关键教研室的带头人一般是研究发起人或具有较高学术研究地位的一流专业、一流课程负责人、其团队成员也大多是在该学科等领域有知名度的教师和研究者,呈现出跨学科(多学科或交叉学科)、跨校际(全国甚至海外名校的教授)、跨区域(一个虚拟教研室可能有中东西部多个院校教师参与)的特点。
试点项目的项目带头人拥有“万人计划”等教学名师领衔,或有该行业的全国教指委课程联盟背书,其团队成员也大多是一流课程、一流专业的负责人3)虚拟教研室是以实体教研室为建设基础,师生共建共学的实践基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为教学设计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多样化选择虚拟教研室的建设需要有运行良好的实体教研室为基础,企业可以成为师生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基地的教研场所,是获取信息化教学资源的有利环境,是为虚拟教研室添砖加瓦的后备力量和有利保障实体教研场所能够为师生开展面对面的见习和创新项目研发与指导,让师生以更直观的方式了解到行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并获得最大程度的互动和参与感,大大提高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虚拟教研室在实体教研室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通过虚拟现实设备、元宇宙软件、计算机仿真技术辅助教学,运用课堂直播、互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的生产实习和实验活动不再受到场所、空间等条件的制约学生只需要通过点击鼠标和键盘来完成实验演示、实验操作,并记录实验过程、数据结果,为老师的备课节省了时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便捷,同样达到了实体教研室所获得的参与感效果,最重要的是大大提高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效率。
总之,学校、教研团队和实体教研室三者不断扮演着总指挥、工程师和传帮带的角色,使得虚拟教研室呈现出一个信息化教学新模型,构建出一个教学指挥新系统,衍变出一个人才培养新体系2.建设条件(1)依托已有的教改成果,持续深入开展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和教师教学能力建设十年慕课(MOOC)和“私播课”(SPOC)学习方式的演变,到翻转课堂与混合式教学的改革经验,使虚拟教研室的深入探索具备了很好的建设载体在建设教育强国,努力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背景下,虚拟教研室以其开放性、共享性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等特征受到更多的关注,将在高等教育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打造“双万计划”,做好二级、三级专业认证,积极推进“四新”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2)有清晰明确的建设规划,获得所在单位的全方位支持学校对虚拟教研室进行建设,不仅是为了保障一流课程、一流专业等建设任务的完成,更是为了将已取得的教改成果推广、交流、共享和使用,从而为其他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引领示范作用,让优秀的案例共享,为全国高校提供借鉴和参考范式因此,学校肩负着虚拟教研室建设和发展的重任,不仅要为虚拟教研室的建设提供组织支持和政策保障,还要为虚拟教研室的运行提供充足的经费支持、教学条件保障和质量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