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合同风险防范措施一、采购合同风险防范措施 (一)依约、全面履行合同义务 按照合同约定及时、全面履行合同义务,避免构成违约,承担违约责任合同义务不仅包括付款等主要合同义务,还包括通知、协助、保密等附随义务 当出现无法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时,应当及时与对方进行沟通、协商对方同意变通履行的,及时与对方签订书面补充协议 (二)密切关注对方的合同履行情况 关注对方是否按照合同约定履行合同义务,当对方未按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时,可行使合同法赋予的合法抗辩权 同时,及时与对方进行函件沟通,督促对方履行义务,并对沟通过程中的所有往来函件妥善保存 (三)注意证据留存 1、注意对合同原件以及合同履行过程中双方的沟通函件进行留存 2、注意对出厂证、合格证、质保书、使用说明书、检定证书等的留存 3、注意对订货单、提货单、入库单、出库单、运货单、仓储单、签收单等的留存 4、注意对收据、付款凭证、发票等的留存 5、当发现货物有瑕疵时,注意对质量瑕疵货物进行拍照、留存、封样等 (四)正确处理纠纷 纠纷发生时,先友好协商,协商不成时依法采取诉讼手段 诉讼时注意诉讼主体的选择,当有多个主体时,尽量选择有责任承担能力和履约能力的作为被告。
及时地维护权利,防止过了诉讼时效,丧失胜诉权 尽量收集对方的财产线索,及时申请财产保全 裁判文书生效后,在法定期限内申请执行 二、采购风险 (一)业务风险 1、市场风险:由政府政策的变化等外因导致的市场需求等方面的变化,导致采购活动无法及时调整; 2、计划风险:在指定采购计划的过程中,由于采购人员对市场的分析不到位、对所要进行的采购项目管理不科学等内部原因, 导致采购活动与企业的采购目标发生了较大的偏离; 3、合同风险:双方在拟定合同的过程中合同条款模糊不清,盲目签约;或是合同的签订违反法律规定,例如采购人员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私自泄露企业的招标信息; 4、 意外风险:由于供应商合同在实际履行过程中不按照协议,中途偏离预定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 5、违约风险:供应商在交货时间、交货地点等方面违反合同,给企业带来损失; 6、采购价格风险:在制定合同条款时对采购价格的约定较模糊,最终交货时产生价格争议; 7、商业发票风险:由于供应商开具的商业发票性质及金额有误,可能会给企业造成无法入账审批等风险; 8、质量风险:在质量上参差不齐、滥竽充数,在货物的规格上不按企业规定私自调整等,使所供应的货物无法满足企业生产要求; 9、数量风险:由于供应商为企业提供的货物在数量上缺斤短两,不能满足企业所需数量,使企业面临停产风险; 10滞销风险:采购员进行采购活动的过程中,对市场的预估有误,导致盲目采购,最终造成产品贬值滞销; 11、脱销风险:采购物品的数量不能满足生产部门的实际需要,不能做到及时供应,导致实际的生产不得不中断; 12、赠品到货风险:由于供应商承诺给企业的附赠品不能及时到货,导致企业的一系列营销活动不能顺利开展,错过商机; 13、库存成本风险:由于采购过程中没有按照经济订购批量来进行采购,导致采购物品的数量远大于目前所需,造成库存成本的大大增加; (二)管理风险 1、责任风险:企业在招聘、培训采购人员的过程中,首先对应聘人员的基本信息未能切实把好关,对其能力的测试等环节也没有做到深入细致,导致招聘到企业中来的采购员本身素质、能力等各方面良莠不齐,为企业带来法律及业务方面的责任风险; 2、腐败风险:在员工的培训环节也没有着重强调采购人员应该具备的各项素质及应该遵守的纪律,给企业的营运带来腐败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