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考研普通心理学重难点解析(十二) 昕觉刺激:听觉是通过听觉系统的感受和分析引起的感觉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打算的听觉特性音调是一种心理量声波频率不同,我们听到的音调凹凸也不同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为16—20220赫兹其中1000-4000赫兹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音响是由声音强度或声压水平打算的一种听觉特性强度大,听起来响度高;强度小,听起来响度低音响还和声音频率有关测量音响的单位分贝音响与频率的关系可以用等响曲线表示 1.听觉的生理机制 2.昕觉理论 (1)频率理论 物理学家罗费尔得提出的一个理论他们认为,内耳的基底膜是和镫骨按一样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假如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音,联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假如声音刺激的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这种理论也叫理论 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的快速运动这是和入耳能够承受超过1000赫兹以上的声音不相符合的。
(2)共鸣理论 赫尔姆霍茨提出的一个理论他认为,由于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靠近蜗底较窄,靠近蜗顶较宽,因而就像一部竖琴的琴弦一样,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声音刺激的频率高,短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响;声音刺激的频率低,长纤维发生共鸣,作出反响人耳基底膜约有24000条横纤维,它们分别反响不同频率的声音基底膜的振动引起听觉细胞的兴奋,因而产生凹凸不同的音调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但是由于讨论发觉横纤维的长短与频率的凹凸之间并不对应,因此这种理论依据不充分 (3)行波理论 生理学家冯贝克西(VonKekesy)在进展赫尔姆霍茨的共鸣说合理局部根底之上提出的一种理论他认为声波传到入耳,将引起整个基底膜的振动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头,渐渐向蜗顶推动,振动的幅度也随着渐渐增高振动运行到基底膜的某一部位,振幅到达值然后停顿前进而消逝随着外来声音频率的不同,基底膜振幅所在的部位也不同声音频率低,振幅接近蜗顶;频率高,振幅接近蜗底(即镫骨处),从而实现了对不同频率的分析这种理论适合于解释500赫兹以上的声音引起的基底膜的运动 (4)神经齐射理论 韦弗尔提出的神经齐射理论认为,当声音频率低于400赫兹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
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响在这种状况下,神经纤维将按齐射原则发生作用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发放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响频率较高的声音他指出,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000赫兹以下的声音进展频率分析声音频率超过5000赫兹,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展编码的惟一根底 (四)其他感觉 1.皮肤感觉 2.嗅觉和味觉 3.动觉 4.平衡觉 5.内脏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