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鸿门宴知识整理

xh****66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9.83KB
约8页
文档ID:56219678
鸿门宴知识整理_第1页
1/8

1.注音释义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戮力(戮,lù 联合,一同) 瞋目(瞋,chēn 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眦尽裂(眦,zì 眼角) 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彘肩(彘,zhì,猪) 刀俎(俎,zǔ 切肉用的砧板)2.通假字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要项伯(要通邀,邀请)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不可不蚤来(蚤通早)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3.词性活用A 名词用作动词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道芷阳间行(取道)B 名词用状语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头发上指(向上)C 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从百余骑(使……跟从)D 形容词用作动词素善留侯张良(交好)4.古今异义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5.句式解析(1)判断句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亚父者,范增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此亡秦之续耳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2)倒装句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被动句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4)省略句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5)固定结构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 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三、难句解析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 战河南……”“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 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 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 道芷阳间行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 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 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3.臣请入,与之同命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 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 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四、内容主旨本文共七段,可按“鸿门宴”的前后过程,分为宴前、宴会、宴后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2 段)宴前写宴会前刘、项两军驻地、力量对比、事件的起因及双方的幕后 活动主要写了五件事:一是曹无伤的密告这是矛盾的“导火索”二是范增分析刘邦的前 后情况,说明他有“天子气”,劝项羽“急击忽失”,这是火上添油,使矛盾更为激化三是项 伯夜访张良,紧张的形势开始有了转化四是张良与刘邦商量对策,拉拢项伯项伯被收买, 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以身翼蔽沛公”留下伏笔。

五是项伯劝说项羽勿击刘邦这一部分写形势从紧张到渐趋缓和,从而转到下一场鸿门宴上惊心动魄的斗争场面,并为 下文作铺垫第二部分(3、4 段)宴会上写鸿门宴上双方的尖锐斗争这部分是课文的重点,情节的高 潮刘邦到项羽军营,说了一番好话项羽虽设宴招待刘邦,宾主双方都各有打算,斗争时紧 时弛,变幻莫测可将宴会上的情节概括为三起三落三起:一起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项羽动手杀刘邦,气氛趋紧 张二起范增见项羽“默然不应”,就叫项庄以舞剑为由,趁机刺杀刘邦,形势极为严峻三 起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怒视项羽,并予以斥责,情节发展到最高潮,紧张气氛达到了 极点三落:一落项羽对樊哙闯帐,不仅不怒,反而称之为“壮士”二落是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 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还赐座三落是刘邦“如厕”是名逃脱是实这一部分总共写了刘帮谢罪、范增举玦、项庄舞剑、樊哙闯帐四件事,既反映了刘项双方 的矛盾,又反映了项羽内部范增与项羽杀不杀刘邦、项庄与项伯“杀刘”与“卫刘”的矛盾这 两种矛盾错综交织,有张有弛,波澜起伏,使人为之惊心动魄第三部分(5、6、7 段)宴后写刘邦脱身逃走,张良入谢与刘邦诛杀内奸这是情节的结 束与尾声。

文章不仅写项羽在鸿门宴中斗争失败,失掉消灭刘邦的机会,而且加深了他与范 增间的矛盾,埋下了最后彻底失败,自刎于乌江的祸根而刘邦诛杀了曹无伤,内部则更加 团结了全文以“鸿门宴”为中心,以“杀不杀刘邦”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来展开故事情节,以项羽欲 击刘邦始,到刘邦被放终;以曹无伤密告始,到曹无伤被杀终;以范增劝说项羽始,到范增 怒骂项羽终矛盾复杂,波澜起伏,虽是节选,却结构严谨,前后呼应紧密,是一个动人的 完整故事五、写作特点司马迁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把每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放在典型环境中来表现他既没有插 入第三者多余的说明和解释,也没有作静止的心理剖析,而是通过典型细节和个性鲜明的对 话来描写人物以项羽为例项羽的性格特点是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优柔寡断, 又带有直率的武夫的性格他听到曹无伤密报与范增的劝说后,大怒,决心消灭刘邦可是 听到项伯说的“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等话后,又改变了主意,就答应项伯“善遇之(刘 邦)”,等到刘邦到了鸿门,说了一番谎话后,他洋洋得意,不仅原谅了刘邦,请他喝酒,而 且把自己所得情报的来源也说出来,以表明自己原来对刘邦无成见宴会上范增的多次杀刘 邦的示意,他都置之不理;项庄舞剑,项伯护卫刘邦,他也视若无睹。

到了樊哙闯帐,怒目 而视,将他有板有眼地训斥一番,他不仅不暴跳如雷,反而称之为壮士,赐酒,赐生彘肩, 赐座其实樊哙的话,是刘邦前边说的话的重复与补充,只是换一个角度来说而已而他在 虚伪的“仁义”幌子前,却感到刘邦和樊哙的话全是对的,而自己却反有内疚之感,思想上完 全解除了警戒,以至刘邦的脱逃,他也毫不在意了到刘邦逃后,张良奉璧给他,他随手置 之座上,没有什么反应文章写他的细节与对话虽不多,却很能表现他的性格特点刘邦的善于用人,能言善辩,善于应变;范增的老谋深虑;张良的老练多谋;樊哙的勇猛 豪爽作者寥寥数语,就生动刻画出人物的个性特点此外,作者还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使人物性格特点更为鲜明、突出如主帅项羽和刘邦, 谋士范增和张良,部将项庄和樊哙,内奸项伯与曹无伤,除曹无伤着墨不多之处,其他人物 无不栩栩如生,互相映衬,跃然于纸上 3、词类活用 A 名词用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驻军)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于项羽曰(告诉) 不可不语(告诉)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吾得兄事之(侍奉) 范增数目项王(示意) 刑人如恐不胜(惩罚) 道芷阳间行(取道) 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若入前为寿(走上前) B 名词用状语 项伯乃夜驰之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四人持剑盾步走(徒步) 道芷阳间行(抄小路) C 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停步,内:使……进来) 拔剑撞而破之(使……破) 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使……回去) 樊哙侧其盾以撞(使……侧过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D 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秋毫不敢有所近(接触,沾染) E 形容词用作名词 此其志不在小 (小的方面) 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急事) 君安与项伯有故(旧交情) 项伯乃夜驰之(在夜晚) F 动词用作名词 此亡秦之续耳(后续者)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古义:结为儿女亲家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非常)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河南,河北古义:黄河以南,黄河以北。

今义:河南省,河北省)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古义:小人离间之言今义:仔细说来)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今人 古义:现在别人,指刘邦今义:现在的人) 沛公已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 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沛公奉卮酒为寿(古:敬酒;今:岁数大)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 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今日之事何如?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

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沛公欲王(省介词宾语“于”)关中 沛公军霸上 为(省介词宾语“之”) 击破沛公军 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 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 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 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 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的) 6、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 河南。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