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双螺旋CT常规临床应用评价临床医学论文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1KB
约4页
文档ID:312759362
双螺旋CT常规临床应用评价临床医学论文_第1页
1/4

双螺旋CT常规临床应用评价_临床医学论文 【关键词】 双螺旋CT;临床评价;重建图像   [关键词] 双螺旋CT;临床评价;重建图像  螺旋CT的 发展 带来了CT扫描常规的重置,也同样影响了CT扫描的临床应用常规目前,螺旋CT应用已经相当普及,多层螺旋CT得到了广泛应用,为临床提供了高质量图像本文就美国GE公司Hispeed NX/i 双螺旋CT机的应用经验提出双螺旋CT的临床定位、价值和规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从我院2003年11月至2005年11月间,美国GE公司Hispeed NX/i双螺旋CT机进行检查的病例中,按头部、胸部、腹部和脊柱4个部位分别抽取120例,其中含有颅脑增强扫描60例、胸部增强扫描50例、腹部增强扫描50例,同时各部位至少24份含有重建图像对应抽取非GE公司4层螺旋CT机扫描的上述各部位片20份作对比分析  1.2 方法 两位资深CT诊断医师共同评价上述图像,参照目前国内 文献 综述,符合目前较高层次诊断需要的扫描常规,以诊断为标准,评价上述资料的横断面图像实际诊断价值,以此评价双螺旋CT机的应用价值对双螺旋CT机的重建图像及其参数进行评价,同时综合评价美国GE公司双螺旋CT机的实际临床应用价值。

   2 结果   2.1 各部位常规扫描成像效果 头颅常规平扫选用轴位序列扫描,扫描方案采取自带的连续双序列(表1):第一个序列采用小准直、叠加重建,保证颅底图像的质量,亨氏暗区基本消除,一些常见的线状伪影也明显较少,可以清晰、真实的显示脑干结构;第二个序列采用双螺旋扫描的优势,即一次扫描双层图像,图像质量同单螺旋CT机扫描所得,同样有高质量的图像上述两种图像均可达到4层CT机的分辨率该方案既保证了图像质量,又充分考虑到了双层机的优势4层CT机一般不自带上述双序列扫描方案,但可以人工组合成上述方案进行比较,但操作较为复杂繁琐,扫描不能连续完成,对操作人员技术水平要求高  表1 头颅扫描常规参数和图像效果 略  表2 胸部(常规以30 cm长为标准,靶以5 cm为标准) 略  表3 腹部(常规以20 cm长为标准) 略  表4 脊柱(常规以10 cm长为标准) 略  2.2 双螺旋CT机重建技术和效果 各部位根据需要可选择不同的三维重建技术,包括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多平面(曲面)MPR(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显示(VRT)、仿真内窥镜(VE)等三维重建操作系统在操作上较以往的软件更加方便,色彩和层次内容较以往更加丰富,效果更加逼真;原始数据一次调入内存后可以完成全部三维重建,一次击键可以顺利从一种重建图像切换到另一种重建图像,并且自动分类存储三维图像,便于阅读。

  2.3 hispeed NX/i 双螺旋CT机临床价值 综合全身各种常规应用,本机型完全适合目前较高影像诊断质量的扫描常规应用,既保证了影像质量,又明显控制了曝光剂量,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拓宽了CT常规应用的范围,提供了一些新的信息   3 讨论   3.1 双螺旋机临床应用定位和价值  3.1.1 常规扫描 头颅扫描时CT机最早应用的地方,脑实质分辨率一直较好,但颅底或后颅窝伪影始终困扰我们,多层CT采用小准直、叠加重建技术,保证颅底图像的质量,亨氏暗区基本消除,一些常见的线状伪影也明显减少,可以清晰、真实的显示脑干结构,改善了CT在颅脑方面的应用胸部扫描常规通常包括一次全肺螺旋扫描、局部靶扫描和HRCT扫描,单层机即可较好完成,双层机更进一步,5 mm全肺扫描及各种其他扫描均可以有效控制在15 s内,适用于绝大多数患者,靶扫描1 mm层厚图像能清楚显示肺内微小结节的形态、边远、内部结构、周围改变等,且适合三维重建需要高分辨CT对肺内磨玻璃病灶、肺间质病变、小支气管等显示佳肝脏3期(动脉期、门脉期、平扫或实质期)是目前肝脏CT检查的最高常规,双螺旋CT机可以顺利完成层厚不超过5 mm的3期扫描,完全可以适应临床常规需要,而且可以将动脉期准直减小至2.5 mm,以适应部分患者需要回顾性重建了解血管情况,但范围不能大,否则将影响门脉期的及时扫描,或者采用血管成像序列,可以适应一些只需要观察了解血管的患者,此序列提高了扫描速度,但影响了横断面图像的分辨率,不适合常规应用,但弥补了与4层机之间血管造影能力的部分差距。

上述胸腹部扫描时,双层机的曝光剂量明显小于4层机,符合患者利益脊柱等骨肌结构既无呼吸心搏等限制,又无血管造影的时间要求,其常规主要包括轴面扫描图像(包括高分辨率扫描)和螺旋扫描三维重建双层机轴面图像分辨率优秀,与单层机和4层机一致;螺旋扫描可以完成较大范围,虽然扫描时间较4层机长(最长100 s),但放射剂量并无增加,图像质量也有保证  3.1.2 三维重建 各部位根据需要可选择不同的三维重建技术,包括表面遮盖法重建SSD、多平面(曲面)重建MPR(CPR)、MIP、VRT、VE等前述4个部位的双层机应用效果均较好  3.2 hispeed NX/i 双螺旋CT机的特点 Hispeed NX/i 双螺旋CT采用超高速稀土陶瓷探测及飞焦点、双通道技术和短几何设计技术,具有强劲的功率储备和管电流储备,具有较高的时间分辨率螺距、重建层厚自由选择,同时具有全景无失真重建技术、成熟的低剂量技术,并可实时剂量调节,可根据患者的年龄及体重在较大范围内调节毫安,从而得到最佳曝光剂量探测器技术是保证图像质量和展现完美细节的保证,其先进性也是中档和高端CT的分水岭本机具有>99.98%的X线吸收率和光电转换率,极大缩短余辉效应,较其他固体探测器采样数据更灵敏,高效低能,减少50%剂量且保证80 s连续螺旋扫描。

采用飞焦点多通道技术使数据采集量成倍增加,扫描速度快,与单层螺旋CT相比,具有较高时间分辨率,球管每旋转1周为1.0 s~0.8 s,此速度足以使一般患者在屏气良好的状态完成胸腹部扫描本扫描仪还具有螺距自由选择、螺距重建层厚不相关等特点因此在相同的扫描时间,有更大的容积覆盖其较快的成像速度和较大的扫描范围在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过程的应用方面是单层CT所不及的[1,2]本组病例分析认为其应用于运动器官的扫描和观察对比剂的动态变化在常规扫描中与4层螺旋CT相比并差异无显著性评价图像质量的金标准是分辨率平面内分辨率在单层机中就已经很高,本机在Z轴的空间分辨率提高到1.0 mm,使我们获得病灶的更多信息,有利于发现微小病变及微小器官的改变本机图像后处理技术先进,由于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高、扫描速度快、范围大、图像清晰,使本机后处理功能强大本工作站配备有电影Cine、CPR、MIP、VRT、FlyThrough等多种图像后处理软件,同时还有血流灌注成像等  3.3 不同层次扫描仪(包括单层、双层、4层螺旋扫描仪)的比较 目前,国内外 文献 对单层、双层、4层、16层螺旋扫描仪的应用比较报道并不多见。

Liang等[3]通过对单层和双层CT机图像信噪比、对比分辨率、空间分辨率、曝光量测定等进行比较,并基于两种内插法(180°、360°)的 计算 机模拟评价SSP(slicesensitivity profile)和信噪比,得出结论:信噪比的改变相对于同样的扫描参数而言,仅受内插算法的影响,床速、扫描仪几何学对信噪比没有影响,同样的进床速度和准直,双层CT速度比单层快1倍,但图像质量无改变我院使用美国GE公司生产Hispeed NX/i 双螺旋CT机,从临床常规扫描需要出发,双层机图像能全面提供影像诊断所需信息的质量和数量,相比之下,单层机大多不能完成后颅窝无伪影扫描、肝脏5 mm的3期扫描等,4层机在常规上并不能体现进一步的优势,只有一些高级检查项目上超越双层机,如血管成像、心脏成像、全肺超薄层成像等后处理本身与硬件关系不大,新的软件均可以应用在双层机上,GE CT机软件配置非常优越,完全超越临床常规所需,因此,从常规检查来看,该双层机完全能够胜任且有更佳表现   参考 文献:   [1] Qanadli SD,Mesurolle B,Coggia M,et al. Abdo minal aortic aneurysm:pretherapy assessment with dualslicehelical CT angiography[J]. AJRAmJRoentgenol, 2000,174(1):181187.  [2] Mesurolle B,Qanadli SD,Merad M,et al. Dualslicehelical CT of the thoracic aorta[J]. JComputAssistTomogr,2000,24(4):548556.  [3] Liang Y,Kruger RA. Response to“Comment on‘dualslice spiral versus singleslice spiral scanning:comparison of the physical performance of two computed tomography scanners’”[J]. Med. Phys,1996,23(11):205220.。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