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博物館誌博物館學季刊 19(4)近年來,如同在歐美國家,蓬勃的 博物館現象已蔚為獨特的臺灣社會文化 事實(socio-cultural facts)博物館事業不 是一個中性的存在;複雜的博物館範疇 具有跨領域、科際整合性質,牽涉理論 與實踐的面向由於全球化及其相應的 地方化或本土化的發展,人們開始審慎 的反思演化中的博物館性質,也探索其 所隱含的社會文化意涵 不同類型的博物館織造出獨特的意 義之網與價值,而臺灣博物館事業一起步便面臨博物館之本質的和技術的問 題2005年的仲夏,繼國立臺南藝術大 學和輔仁大學的「博物館學研究所」之 後,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NMNS)與國 立臺北藝術大學(TNUA)依據教育部去 (2004)年3月頒布的「國立大學院校與國 立社教機構合作辦理研究所及學院試辦 要點」合辦「博物館研究所」的意義與 價值何在呢?臺灣學界與社會大眾如何 詮釋博物館這個新興事物呢?掀開臺灣博物館研究的新頁王嵩山摘要博物館研究所致力於探索博物館誌(museography)與博物館學 (museology)之性質及其與社會文化發展的關係以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與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文藝術、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博物館 繁衍場域作為舞臺與實驗室,浸淫於博物館比較研究、博物館詮釋與 溝通研究、應用博物館學等三大領域。
博物館研究所的成員們將建構 實踐網絡與實踐社群,從事研究、教學與行動互為主體的專業訓練與 工作不論是教學者或求學者,都將選擇某一項博物館專業為發展面 向,厚實某一種學科知識,並以某一個地方為範疇、熟悉某一類型的 博物館,藉以教學相長、養成創造的能力;通過理論研究、課堂教學 與社會實踐之既分殊又整合的途徑,以文化思維、社會關懷與設計美 學為基調,反思式的參與臺灣新博物館運動關鍵詞:博物館研究、博物館學、博物館誌、博物館詮釋與溝通、博 物館讀寫能力與良能102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十月研究所的策略與目標博物館事業與博物館學隱含實用主 義(pragmatism)的本質,博物館知識與日 常生活的實踐密不可分正如同實用主 義者的企圖,當代的博物館與博物館 學,往往不以學院裡的學者之特殊思想 為關鍵來「賦予博物館意義和價值」 ,而 企圖以人類的行為為關鍵來「使博物館 具有價值和意義」 二十世紀下半葉的 「新博物館學」(new museology)既蘊涵人 本主義的色彩,也是一個具有整合意義 的學問,除了強調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 脈絡主義(contextualism),也講求事物的 發生學以及事物之間的連續性和等級的 關係。
要達成完整的博物館的社會意 義,必須有意識的整合認同與價值、知 識與事實、手段與目的、理論與實踐等 的二元性做為經驗與知識之發展與傳 遞的博物館詮釋和溝通行動,既然具有 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的功能,便取 得參與建構社會文化體系的可能性 博物館的定義因社會變遷與文化發 展而有所不同除了從博物館「應該有 什麼內容與功能」的描述性定義(de- scriptive definition)來理解博物館之外, 近年英國博物館學會(Museums As- sociation)便曾草擬一份「建立二十一世 紀卓越博物館的宣言」 該宣言明確的指 出:在社會經濟衝擊下,廣義的博物館 是科學與藝術普及教育或終身學習的中 心,是公民與社區的空間(museums as civic and community spaces),是社會變 遷與促進文化理解的機構(museums as agents for social change and promoting intercultural understanding),典藏人類文 化 遺 產 的 博 物 館 是 創 造 力 的 觸 媒 (museum as catalysts for creativity),是旅 遊與觀光的關鍵夥伴(museum as key partners in travel and tourism),也是文化 研究與創新(research and renovation)事業 中重要的一環。
事實上,博物館也是生物多樣性與文化多樣性的中心(museums as centre for bio-cultural diversity)在前 述新角色之下,將博物館視為一個能動 主體(agency)的文化研究更方興未艾(王 嵩山,2005) 臺北藝術大學與自然科學博物館合 辦「博物館研究所」 ,發展「研究博物館 的學問」(“Museology’’means“museum studies’’),不但「嘗試追求卓越的博物 館專業基礎研究」 ,更將「強調知識與實 踐共同成長的必要」 ,「關懷博物館事業 的社會文化相關性」 ,進而對臺灣各地的 文化資產維護進行作深入的探討,達到 將博物館學的知識回饋社會的目的要 達成前述企圖,需要什麼樣的教與學的 環境呢?跨界結合之特色與資源臺北藝術大學之特色與資源 大學是博物館研究的重要場域(王 嵩山,1987)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已成 立了許多博物館 /美術館研究的相關研 究所,例如:美術史研究所、美術創作 研究所、造形藝術研究所、科技藝術研 究所、戲劇研究所、劇場藝術研究所、 音樂學研究所、舞蹈表演與創作研究 所、傳統藝術研究所、藝術行政與管理 研究所、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電影 創作研究所、劇場設計學系、美術系。
此外,目前校內也已成立或已規劃的幾 個展演場所,都可視為不同藝術類型的 博物館設施例如:一、已經啟用的戲 劇廳、舞蹈廳、荒山劇場、九二九希臘 式戶外劇場、音樂廳與關渡美術館 二、往後計劃陸續成立的各種展演場 地:目前,校方計劃結合各個表演藝術 系所及其技術設備(如:劇場設計、服 裝工廠、道具工廠、佈景、燈光室等) 成立大學「表演藝術博物館」 ,以及預計 2007年完成以動態影像藝術為重點的103博物館誌博物館學季刊 19(4)「藝文生態館」 上述場所是「博物館研究所」重要 的教學資源建校以來,臺北藝術大學 已具備「大學博物館群」的規模,展現 出跨領域藝術互動的局面,且擁有具特 色的師資,如能延伸到博物館研究的領 域,建立教學平臺,可以發展成一個更 為完整的藝術大學前述各系所的(表 演藝術、視覺藝術)專才,除了有助於 發展博物館展示(平面、立體、數位) 設計、藝術(導覽、劇場)教育等方面 的學問之外,有關文化藝術管理以及傳 統藝術的研究是臺北藝術大學近年來的 特色之一,累積相當的教學研究成果, 是「博物館研究所」在這方面發展的基 礎文化藝術管理課程將可以從「博物 館研究所」與科博館獲得更豐沛的奧 援,從事博物館(思想、政策、規劃設 計、行政管理、觀眾研究、展示批判、 博物館評量、博物館與社會文化發展等) 實務研究,有助於提昇文化資產學院的 「再現」與「創意」教學研究的深度與廣 度。
自然科學博物館之特色與資源 創立二十年的國立自然科學博物 館,占地二十公頃(本館十公頃、植物 園四公頃、地震教育園區六公頃) ,擁有 約 70 萬件收藏品與相關資料,足以成為 教師與學生「創意的觸媒」 開館以來, 科博館依據「教育人員任用條例」進用 (與升等)的專業研究人員(包括人類學 組、動物學組、植物學組、地質學組、 典藏管理組、資訊組、展示組、科學教 育組等)目前共計 63 位,其中具博士學 位或副研究員以上資格者共計 27 位館 內 curators 的重要職責,除了要能維持 博物館的合理運作之外,也被要求交出 自然史與博物館專業(展示、教育、資 訊科技、典藏管理、博物館學)的研究 成果館方發行的《蒐藏與研究》(Col- lection and Research)(原稱「自然科學博物館學報」 ) 、《博物館學季刊》 (1986 年創刊,已發行至第十九卷) ,分別成為 當前臺灣的自然史研究與博物館研究的 重要期刊,持續標定「博物館學與博物 館誌的當代議題」;此外,館內圖書室 收藏全臺灣最完整的博物館學圖書、期 刊與文獻 自然科學博物館通過幾個重要的 「科學與文化生產」 ,促進社會大眾之科 學理解與文化的理解。
包括:「常設展 廳」 (如生命科學展示廳、人類科學展示 廳、地球科學展示廳、熱帶雨林溫室、 植物公園)與「劇場」 (如太空劇場、立 體劇場、環境劇場、鳥瞰劇場、多媒體 劇場)的節目,每年持續的在四個特展 室與相關空間推出十餘個自行組織的 「特展」 ,並持續的創作人文社會與自然 生態的「影像多媒體節目」 ,以「國家典 藏數位化」成果建構「文化多樣性與生 物多樣性數位博物館(例如:「匠寮記 憶數位博物館」 、「人之島數位博物 館」 、「阿里山山脈與鄒文化數位博物 館」 ) 」等作品 自然科學博物館是一個結合科學與 文化創意的基地,博物館的溝通與詮釋 工作重視生物學知識與原住民族群異文 化(other culture)的視野二十年來,自 然科學博物館已發展成關懷自然史與社 會文化史的蒐藏、研究、展示、科學普 及教育研究機構,在既有「基礎學術研 究」取向之上,作為博物館學生實務演 練、教師與研究人員獲得啟發、從事 「行動研究」之場所穿梭邊界尋求創意的奧祕 英國文學理論家 Terry Eagleton在 After Theory(2003)一書指出:「同時的 處於一個位置之內與之外往往能夠滋生 最具創意的想法。
那是個資源豐富的所 在,儘管並非永遠是個毫無痛苦的地 方」 (李尚遠譯,2005:57)兩個機 構合辦研究所,讓師生、研究所本身、104中華民國九十四年十月教學與研究、理論與實務發展,都處於 英國人類學家Victor Turner (1969,1974) 所說的「既非此又非彼(between and betwixt)」的中介位置,持續的「穿梭邊 境」 、尋求創意 追求創意的詮釋與溝通,是兩個機 構合作的基礎,二者最大交集在於科學 與藝術呈現的「規劃」與「設計」之 「創作」與「研究」面向雙方研究員與 教授,將互動為一個學術與實踐社群, 合作培養國內迫切需要的「博物館藝術 與科學的詮釋與溝通研究和實踐的專 才」 ,並通過博物館的實踐與實證研究, 持續探問人與社會文化發展的議題 藉由人文藝術學、社會科學、自然 科學,博物館之規劃與設計、展示設 計、展示評論等方面的研究與教學,培 養在專業工作上可以成為臺灣的博物館 學基礎研究工作者,既能釐清物件(包 括蒐藏品與博物館本身)知識的與美學 的社會性及科學性,也探索促進社會大 眾的人文藝術與自然科學的理解能力的 操作模式與理論,並關懷臺灣當前的博 物館、藝術、科學與社會文化發展問 題。
不僅如此,合宜的且具創意的博物 館詮釋與溝通的(規劃、設計、執行) 技術之學習與精進,不但對博物館工作 有所助益,也可應用於備受威脅的文化 /自然資產的維護,並監督政府政策 (如博物館與美術館建構、社區營造、文 化創意產業等)之施行要達到這種要 求,我們必須清楚博物館研究是怎麼樣 的一門學問博物館研究作為一個知識 領域1980年是臺灣有意識的開始進行文 化建設的年代不只臺灣當代博物館運 動的肇始者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設立了 籌備處,遍布臺灣各地的縣市文化中心硬體完成、運轉,並開始尋求特色發 展,臺灣博物館學的論述也自這個時期 開始出現例如,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出版的《博物館學季刊》 (目前已經出版 至十九卷,共計七十六期) 、國立臺灣博 物館的《臺灣博物》 、國立歷史博物館的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刊》 、故宮博物院的 《故宮文物月刊》 、臺北市立美術館的 《現代美術》 、國立臺灣美術館的《臺灣 美術》 、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的《美 育》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的 《科技博物》 等刊物,形成引介外來觀念和學術論述 場域此外,一個整合性的博物館學會 也已經成立,相關的研討會數量持續增 加,博物館學課程在大學的歷史系、人 類學系、文化資產相關系所大受歡迎, 兩個博物館學研究所相繼成立。
上述博物館學的相關論述至少有下 列幾個特色首先,臺灣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