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总结第一章:历史、历史学与历史观历史: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独立于认识者、研究者的主体意识之外★历史学:是研究历史矛盾运动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历史观:是人们对历史的根本看法主要指人们对社会的起源、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历史总体运动和一般规律的理论性概括是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理论的核心内容★1.古希腊和罗马的史学是西方史学的起源被称为“西方史学之父”的希罗多德的《历史》开创了史学的历史叙事体的先河★2.历史学就结构来说,大体分为理论部分、主体部分、和史学辅助学科及史学分支学科等2.1.理论部分又主要包括史学理论、历史哲学、历史认识理论、史学方法论2.2.主体部分从人类历史过程的断带序列上,可分为史前史、上古史、中古史、近代史、现代史和当代史从研究具体内容上,可分为世界史、地区史、民族或国别史、专门史、以及历史地理和考古从著作形上分为叙事体、编年体、记传体、纪事本末体、章节体2.3.史学辅助学科主要有文献学、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编佚学、辩伪学、考据学、训诂学、诠释学历史研究的基本目标:①要“正确地和准确地描绘现实生活的历史过程”这既是历史研究的起点,同时也是更深入地进行各种形式的历史认识的前提。
②探求历史轨迹,揭示历史规律,就成了历史学最根本的任务3.历史学的功能主要功能:学术功能和社会功能3.1.学术功能指历史认识,即史学的研究成果所具有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该成果在本科学中学术水平是高低3.2.社会功能是指史学成果对社会整体所产生的作用或效果第二章: 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唯物史观的创立书中论证了物质资料的生产时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一系列基本原理,提出了无产阶级必须夺取政权的历史任务根据唯物史观社会结构是又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这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社会形态:就是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社会形态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现实的物质生活这种存在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人们的一切物质活动及其基础物质实体和物质关系构成“社会存在”的全部内容社会意识:指现实的人在他们的物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认识诸如宗教、法律、道德、科学、艺术认识等1.唯物史观创立的重要来源:① 黑格尔哲学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汲取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② 19世纪初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傅立叶在历史观上的贡献他们都认为社会历史过程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阶段不断进步的过程③ 自然科学的发展也是唯物史观创立的思想理论来源之一著名的三大为唯物历史观提供了为自然科学的依据,是为五十的自然科学基础④ 19世纪的法国复辟时代的历史史学家提出的阶级斗争史论,也是唯物史观产生的重要思想来源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指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等的制度和机构,以及社会的意识形态社会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规定着上层建筑的性质,又要求上成绩作为经济基础服务 在阶级社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革具有浓重的阶级色彩上层建筑服务于经济基础,本质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而统治阶级也会强化上层建筑的服务功能,以便巩固有利于他们的阶级利益的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人的主体能动性起重要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规律,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不同国家展开的道路和形式是各不相同的3.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唯物史观正式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过程,认为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社会既与自然界相联系,又区别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具有不同于自然规律的辩证发展规律。
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的内部矛盾,人类历史是一个向前发展的运动过程,具有其必然性和规律性,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通过一系列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的 唯物史观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从它存在的整体发展、部分演进与个别演化的实际结构出发,在进行一般规律的概括时,也关注到特殊的和个别的不同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联,力求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历史客观运动规律 一般规律具有普遍适用性,是对所有个体现象具有的共同特征的总结,说普遍包含特殊是指普遍是对特殊的共性的总结而(★)特殊规律是适用于特定时空范围的规律,是对特殊范围内所有个体现象的抽象和总结,这种特殊不是普遍之外的特殊,而是普遍规律在特定时空范围内的具体展现4.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是指任何社会历史的产生、演化和消亡都具有其自身内在的原因,存在着因果关联历史发展的偶然性是指社会历史发展、变化中可能出现或可能不出现,可以这样发生也可以那样发生的情况 历史学的任务之一就是透过历史上纷繁复杂的偶然现象来揭示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和自然必然性一样,都具有不与人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的客观性质。
但历史必然性并不是自然必然性简单、直接的延伸,它是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不在社会的人,即主体的活动过程中起支配作用5.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社会历史的演化具有鲜明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特征 原因:①每一代人都必然依靠前一代人留给他们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去谋求生存和发展,这个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基础不是按他们的意愿选择的,而是前一代人创造的②每一代人的物质和精神的发展都都有一个不能任意跨越的自然进程历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并不矛盾,它们构成了辩证的统一体,即在持续的积累中实现阶段性飞跃,在新的阶段性飞跃到来之前还要有新的持续积累;从而使人类社会发展着从低价向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进程6. 历史发展的动力: ①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规定了社会发展过程中各种社会形态、社会制度的基本性质,制约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历史的一般进程,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②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推动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动力 ③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7. 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表现:①劳动大众的人心向背,也决定着领袖人物的成败或作用的大小②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并不是说人民群众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③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杰出人物和领袖人物在历史发展的作用④任何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都无法超出历史时代加于他们的限制第三章:中国马克思史学★吕振羽:《中国民族简史》中国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社会的著作其他代表作有《中国经济之史的发展阶段》《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国史稿》★1.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以前的“新史学”:“新史学”的理论意义和主要成就表现在:①揭示旧史学存在的缺陷和弊端梁启超的《新史学》、陈黻宸的《独史》、《史地原理》②反对“君史”,倡导“民史”梁启超的《中国史序论》③提倡研究历史进化的因果关系《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梁启超)、《论诸子学》(章太炎)、《最新中学中国历史教科书》(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刘师培)⑤ 宣传史学的重要社会功能⑥ 促成一批新的史学成果的问世罗振玉《殷墟书契前编》和《敦煌古室遗书》、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局限性:①他对中国史学遗产缺乏全面的分析,采取简单的态度,未能对传统史学以批判继承的精神分析精华与糟粕;②“新史学”把“二十四史”,简单地归结为“二十四史家谱”、世界最大的“相斫书”,从而忽视“二十四史”记述了中国传统文明发展过程的重大意义;③“新史学”未能真正建立起自身的理论体系。
★2.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先驱者对中国历史研究的贡献:①关于历史学科的认识要使史学成为科学,必须注重理论研究李大钊的《史学要论》②关于历史教育的理论李大钊③关于中国社会形态历史演变的理论蔡和森《社会进化史》、李达《社会学》、邓中夏《中国职工运动简史》、华岗《大革命史》④关于中国上的民族关系以及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代表:梁启超、孙中山、罗香林、顾颉刚;李达《民族问题》⑤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李大钊《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的价值》3.毛泽东思想关系中国历史的理论:①关于社会的基本矛盾毛泽东认为,在研究社会基本矛盾以及一切社会历史现象的时候,关于各种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辩证法,是最根本的方法②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毛泽东指出:“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社会阶级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③关于人民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毛泽东指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贵的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只要有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④关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批判地总结和继承历史遗产毛泽东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许多珍贵品⑤关于运用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历史现象。
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使普遍存在的4.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深入展开:①关于中国社会形态历史演变和中国古代分期问题相关问题有:1、中国古史分期问题即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分期问题;2、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问题讨论即资本主义产生因素在中国封建社会内部孕育及其影响的问题②关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地位③关于中国历史上的民族问题④关于马克思主义史家的修养论准则:敢于坚持真理、敢于修正错误,实事求是,虚怀若谷,重视史学队伍的学风建设⑤关于建设有中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史学★5.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史学的理论创新:①科学地对待历史,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反对脱离现实研究历史的倾向②坚持用生产力标准作为判断社会历史进步是非得失的客观标准,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③坚持和发展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④突出强调改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⑤深刻总结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基本历程和基本经验,科学系统地阐明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基本规律⑥从世界的普遍联系中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⑦ 充分发挥历史资政育人、鉴古知今的指导作用。
6.史学理论和历史理论著作: 李大钊的《史学要论》这是中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史学理论著作,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著作之一它表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从其诞生的时候起,就把对于史学的认识放在首要地位 翦伯赞的《历史哲学教程》这是中国历史上以唯物主义为指导的一部历史理论著作全书包含六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至第五章论述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及运用于对中国历史上的具体解说,第六章是“关于中国社会形势发展史问题” 华岗《中国历史翻案》华岗是一位研究领域宽广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他在1946年出版的《中国历史的翻案》是一部史家理论著作全书由三篇论文组成,即《论中国历史的翻案》、《历史为什么是科学和怎么变成科学》、《论中国社会历史发展阻滞的基因》 7.社会史、思想史著作 7.1.社会史: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这是运用唯物史观系统研究这个历史的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