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鳗鳓鱼海鳗百科名片海鳗 , 经济鱼类;凶狠肉食性鱼类硬骨鱼纲鳗形目、海鳗科、海鳗属体呈长圆筒形, 尾部侧扁尾长大于头和躯干长度之和眼椭圆形口大, 舌附于口底上颌牙强大锐利,3 行; 犁骨中间具 10~15 个侧扁大牙体无鳞,具侧线孔140~153 个背鳍和臀鳍与尾鳍相连体黄褐色, 大型个体沿背鳍基部两侧各具1 暗褐色条纹脊椎骨 142~ 154 个广泛分布于非洲东部、印度洋及西北太平洋中国沿海均产,东海为主产区2022 年海洋捕捞量为 890 吨鳓鱼百科名片鳓鱼味鲜肉细,养分价值极高,其含蛋白质、脂肪、钙、钾、硒均格外丰富;鳓鱼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防止血管硬化、高血压和冠心病等大有好处鳓鱼在 中国渔业史上是最早的捕捞对象之一,已有5000 多年的历史据山东省胶县三里河“石器时代”的遗址中,屡次在墓葬中觉察鳓鱼骨头,以及在废坑中还有成堆的鳓鱼鳞俗名: 鲙鱼、 白鳞鱼、白力鱼、曹白鱼、春鱼、 鲞鱼、网扁、火鳞酋、鳞子鱼2022 年海洋捕捞量为 9585 吨俗名: 白姑鱼、白姑子、白米子、白眼鱼、白鳘子、白果子、白梅、白花鱼,画仔鱼,米鱼介绍体呈椭圆形,一般体长 20 厘米左右、体重 200~400 克、口大,上颌与下颌等长,上颌牙细小,排列成带状向后弯曲, 下颌牙两行, 内侧牙较大、锥形,排列稀疏.额部有 6 个小孔,无颜须、体被栉鳞,鳞片大而疏松,体侧灰褐色,腹部灰白色。
尾鳍楔形,胸鳍及尾鳍均呈淡黄色白姑鱼[地方名] 白姑鱼、白姑子、白米子、白眼鱼、白果子、白梅、白花色2022 年海洋捕捞量为 9585 吨黄姑鱼俗名: 罗鱼、铜罗鱼、花蜮鱼、黄婆鸡、黄姑子、黄鲞、皮蜮、春水鱼纲目: 鲈形目、 石首鱼科 、黄姑鱼属产地及产期 : 我国黄、渤海、东海及南海均有分布 3 龄全部性成熟,产卵期在5 月上旬至 7 月,产浮性卵介绍: 黄姑鱼外形与 小黄鱼相像,一般体长 20~30 厘米、体重 300 ~700 克体延长,侧扁,头钝尖,吻短钝、微突出,无骸须也无犬牙,上颌牙细小,下颌内行牙较大,骸部有 5 个小孔体背部浅灰色,两侧浅黄色,胸、腹及臀鳍基部带红色, 有多条黑褐色波状细纹斜向前方,尾鳍呈楔形为暖水性中下层鱼具有发声力气,特别是生殖盛期〔 6 月下旬至 7 月〕主要摄食底栖动物黄姑鱼的越冬场在 黄海南部及东海北部外海2022 年海洋捕捞量为 2073 吨米鱼百科名片大黄鱼米鱼,一作鮸鱼〔音 miǎn〕,形似鲈鱼,但肉质略粗糙,体色发暗,灰褐并带有紫绿色, 腹部灰白背鳍鳍棘上缘黑色,鳍条部中心有一纵行黑色条纹胸鳍腋部上方有一晴斑其余各鳍灰黑色米鱼体形为两侧扁平向后延长状,背、腹部浅弧形。
2022 年海洋捕捞量为 340 吨大黄鱼百科名片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硬骨鱼纲,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又名黄鱼、大王鱼、大鲜、大黄花鱼、 红瓜、金龙、黄金龙、桂花黄鱼、大仲、红口、石首鱼、石头鱼、黄瓜鱼为传统“四大海产〔” 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之一我国近海主要经济鱼类目形态特征体侧扁,尾柄长约为高的 3 倍余头较大 ,具兴盛粘液腔下颌稍突出侧线鳞 56~58, 背鳍起点至侧线间具鳞 8~9 枚背鳍具 9~11 鳍棘,27 ~38〔一般为 31~33〕鳍条臀鳍具 2 鳍棘,7~10 鳍条,第 2 鳍棘等于或稍大于眼径体黄褐色,腹面金黄色,各鳍黄色或灰黄色唇橘红色鳔较大,前端圆形,具侧肢 31~33 对,每一侧肢最终分出的前小枝和后小枝等长 头颅内有 2 块白色矢 耳石椎骨 26~27 个,有时 25 个大黄鱼黄鱼分布于黄海中部以南至琼州海峡以东的中国大陆近海及朝鲜西海岸 雷州半岛以西也偶有觉察中国沿海的大黄鱼可分为 3 个种群:①东海北部、中部群分布于黄海南部至东海中部,包括吕泗洋、 岱衢洋、猫头洋、洞头洋至福建嵛山岛四周。
②闽、粤东群主要分布在东海南部、台湾海峡和南海北部〔嵛山岛以南至珠江口〕 这一种群又分为北部和南部两大群体③粤西群主要分布于珠江口以西至琼州海峡的南海区2022 年海洋捕捞量为 31 吨小黄鱼百科名片小黄鱼,脊椎动物,鱼纲,石首鱼科,又名:小鲜、大眼、花色、小黄瓜、古鱼、黄鳞鱼、小春色、金龙、厚鳞仔,也叫“黄花鱼”、“小黄花”体形似大黄鱼,但头较长,眼较小,鳞片 较大,尾柄短而宽,椎骨 28~30 块耳石较大体长约 20 余厘米体背灰褐色,腹部金黄色为近海底层结群性洄游鱼类,栖息于泥质或泥沙底质的海区产卵场在沿岸海区水深10~25 米,越冬场一般为40~80 米,鱼群有明显的垂直移动现象,黄昏时上升,拂晓下降, 白昼栖息于底层或近底层中文名称:小黄鱼纲:硬骨鱼纲外文名称:Pseudosciaenapolyactis(Bleeker)亚纲:目:辐鳍亚纲鲈形目别称:黄花鱼亚目:鲈亚目界:动物界科:鲈总科门:脊索动物门亚科:石首鱼科亚门:脊椎动物亚门属:黄鱼属简介俗名:黄花鱼、小鲜、大眼、花鱼、小黄瓜、古鱼、黄鳞鱼、小春鱼、金龙、厚鳞仔小黄鱼外形特征体长圆形 ,侧扁,尾柄长为其高的 2 倍。
头大,口宽而倾斜,上下颌略相等下颌无须,颏部有 6 个细孔上下颌具细牙,上颌外侧及下颌内侧牙较大,但无犬牙 ;腭骨及犁骨无牙头及身体被栉鳞 ,鳞较大,侧线上鳞 5~6 个;背鳍及臀鳍鳍条膜上有 2/3 以上被小圆鳞臀鳍鳍条少于 10鳔侧管 2 小分支平行但不相等 ,呈一长一短管状小黄鱼外形与大黄鱼极相像,但体形较小,一般体长 16~25 厘米、体重 200 ~300 克背侧黄褐色,腹侧金黄色大小黄鱼的主要区分是:大黄鱼的鳞较小而小黄鱼的鳞片较大而稀有;大黄鱼的尾柄较长而小黄色尾柄较短;大黄鱼臀鳍其次鳍棘等于或梅童鱼大于眼径,而小黄鱼则小于眼径;大黄鱼骸部具 4 个不明显的小孔,小黄鱼具 6 个小孔;大黄鱼的下唇长于上唇、口闭时较圆,小黄鱼上、下唇等长、口闭时较尖梅童鱼〔狮头鱼〕鲈形目石首鱼科梅童鱼属的一种又称棘头梅童鱼、大头宝、烂头鱼、朱梅鱼体态: 一般全长 40~100 毫米 ,大者全长可达 200 毫米左右;体长形,侧扁尾柄瘦长头很大而圆钝粘液腔很兴盛吻短而圆钝 眼较小 口大而斜 ,口角达于眼的后缘上下颌牙绒毛状 ,列成牙带 下颌颏部无小孔 全身被鳞,鳞易脱落侧线兴盛 背鳍鳍棘部与鳍条部间有一凹刻,鳍棘细弱; 臀鳍具 2 棘;尾鳍楔形。
颜色: 上部灰褐,下部腹侧艳黄色,背鳍棘部边缘及尾鳍末端黑色习性: 分布于朝鲜和日本西侧海区及中国沿海栖息于近海、河口和港湾的泥或沙泥底质水域不作长距离洄游为温水性鱼类食用价值: 梅童鱼肉嫩刺软,肉味鲜美,食用方法除红烧、干炸外,还可加工成国糜,制作国肉馅或鱼丸子等,也可冰鲜成冷冻小包装的外销,也是贴玉米饼子熬小 鱼的抱负鱼种,煎咸鱼也不错,是小鱼类中的上品大头宝鱼富含磷质,是养脑的滋补品,颖的梅童鱼在暗地里能发出萤石的光亮,白白的,象银子般2022 年海洋捕捞量为 1748 吨带鱼百科名片带鱼又叫刀鱼、牙带鱼,是鱼纲鲈形目带鱼科动物,带鱼的体型正如其名,侧扁如带,呈银灰色,背鳍及胸鳍浅灰色,带有很细小的斑点,尾巴为黑色,带鱼头尖口大,到尾部逐 渐变细,好似一根细鞭,头长为身高的2 倍,全长 1 米左右,1996 年 3 月中旬浙江有一渔民 曾捕到一条长 2.1 米、重 7.8 公斤的特大个体,这条“带鱼王”后来被温岭市石塘镇小学的生物博物馆保藏带鱼分布比较广,以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最多,我国沿海各省均可见到,其中 又以东海产量最高简介带鱼带鱼是一种比较凶狠的肉食性鱼类, 牙齿兴盛且尖利, 背鳍很长、胸鳍小, 鳞片退化, 它游动时不用鳍划水,而是通过摇摆身躯来向前运动,行动格外自如。
既可前进,也可以上下窜动,动作格外灵敏,经常捕食 毛虾、乌贼及其他鱼类带鱼食性很杂而且格外贪吃,有时会同类相残,渔民用钩钓带鱼时,经常见到这样的情景,钩上钓一条带鱼,这条带鱼的尾巴被另一条带鱼咬住, 有时一条咬一条, 一提一大串 用网捕时, 网内的带鱼经常被网外的带鱼咬住尾巴, 这些没有入网的家伙因贪嘴最终也被渔民抓了上来据说由于带鱼相互残杀和人类的捕捞,所以在带鱼中能见到寿命超过 4 岁的老带鱼,就算是见到寿星了带鱼最多只能活到 8 岁左右,不过带鱼的贪吃也有一个优点,那就是生长的速度快, 1 龄鱼的平均身长 18 厘米~ 19 厘米,重 90 克~ 110克,当年即可生殖后代, 2 龄鱼可长到 300 克左右带鱼属于洄游性鱼类,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白天群栖息于中、下水层,晚间 上升到表层活动,我国沿海的带鱼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北方带鱼个体较南方带鱼 大,它们在 黄海南部越冬,春天游向 渤海,形成春季鱼汛,秋天结群返回越冬地形成秋季鱼汛,南方带鱼每年沿东海西部边缘随季节不同作南北向移动,春季向北作生殖 洄游,冬季向南作越冬洄游,故东海带鱼有春汛和冬汛之分带鱼的产卵期很长,一般以 4 月~ 6 月为主,其次是 9 月~ 11 月,一次产卵量在 2.5 万粒~ 3.5 万粒之间, 产卵最适宜的水温为 17℃~ 23℃。
带鱼带鱼是我国沿海产量最高的一种经济鱼类, 70 年月年产量一般在 50 万吨左右, 90 年月上升到 110 多万吨,后来产量不断下降,不过比大、 小黄鱼要好一些,尚能形成鱼汛,近几年经过禁渔和开展保护渔业资源方面的宣传训练,比较好地把握了过度捕捞,使带鱼生产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带鱼肉嫩体肥、味道鲜美,只有中间一条大骨,无其他细刺,食用便利,是人们 比较宠爱食用的一种 海洋鱼类 ,具有很高的养分价值,对病后体虚、产后乳汁缺乏和外伤出血等症具有确定的补益作用中医认为它能和中开胃、暖胃补虚,还有润泽肌 肤、美容的成效,不过患有疮、疥的人还是少食为宜2022 年网络词汇 “待余”同带鱼同音2022 年海洋捕捞量为 3582 吨鲐鱼百科名片鲐鱼鲐鱼〔Pneumatophorus japonicus〕,鲈形目,鲭科,鲐属体粗大,呈纺锤形,尾柄结实;尾鳍基部每侧有纵隆起嵴两个头大,前端尖细,呈圆锥形眼大,位高,有兴盛的脂眼睑 上下颌等长;牙细小,上下颌齿各一行侧线明显背鳍两个体背呈青蓝色有不规章深 蓝色横纹或斑纹斑纹延长到侧线下方为海洋洄游性上层鱼类,游泳力强,速度大分布 于北太平洋西部,中国、朝鲜、日本及俄罗斯远东地区,最北可达鄂霍次克海。
可分为两个 地方种群:一在日本海,一在黄海和东海为北太平洋西部主要经济鱼类之一根本资料地方名:鲐巴鱼、 青花鱼、油胴鱼、 鲭鱼形态特征体粗大微扁 ,呈纺锤形 ,一般体长 20~40 厘米、体重 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