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12厌氧性细菌

油条
实名认证
店铺
PDF
1.42MB
约35页
文档ID:2572808
12厌氧性细菌_第1页
1/35

第十二章 厌氧性细菌( Anaerobic bacteria)缺乏完善的呼吸酶系统,必须在无氧环境下才能生长繁殖根据能否形成芽胞,可分为:厌氧芽胞梭菌属:( 重点讲 )破伤风梭菌、产气荚膜梭菌、肉毒梭菌、艰难梭菌无芽胞厌氧菌:(自学)概述共同特征:大多为严格厌氧菌,革兰染色 阳性 ;芽胞直径多比菌体粗 ,使菌体膨大呈 梭状 ;形成芽胞后 抵抗力强 ;侵袭力不强,产生外毒素 ,引起特定的症状第一节 厌氧芽胞梭菌属 (Clostridium)1. 形态与染色 菌体细长,有周身鞭毛、无荚膜; 革兰染色 阳性 ; 芽胞 正圆形,位于菌体 顶端 , 大于菌体 ,使细菌 呈鼓槌状 一、破伤风梭菌 (C. tetani)(一)生物学性状2. 培养特性和生化反应 严格厌氧 ; 血平板上,有 β溶血, 羽毛状菌落 ; 不发酵糖类,不分解蛋白质; 在疱肉培养基中,肉渣变黑,腐败恶臭味3. 抵抗力 芽胞抵抗力很强; 在干燥的土壤和尘埃中可存活数年羽毛状菌落庖肉培养基一、破伤风梭菌 (C. tetani)1. 致病条件伤口需形成 厌氧微环境伤口窄而深(如刺伤),有泥土或异物污染;大面积创伤、烧伤,坏死组织多,局部组织缺血;同时伴有需氧菌或兼性厌氧菌混合感染。

该菌 无侵袭力 ,仅在局部繁殖,其致病作用依赖于病菌所产生的 外毒素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一、破伤风梭菌 (C. tetani)2. 致病物质对氧敏感的破伤风溶血毒素 (tetanolysin)质粒编码的 破伤风痉挛毒素 (tetanospasmin)—— 引起破伤风的主要致病物质( 1) 属 神经毒素 ,毒性极强 (小鼠 LD50为 0.015ng,对人致死量 <1µg,仅次于肉毒毒素);( 2) 为蛋白质 , 不耐热;可被蛋白酶破坏 3) 作用机制:对 脑干神经细胞 和 脊髓前角神经细胞 有高度的亲和力 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甘氨酸和 γ-氨基丁酸的释放 , 屈肌 、 伸肌同时强烈收缩 , 造成骨骼肌强制性痉挛 一、破伤风梭菌 (C. tetani)破伤风痉挛毒素作用机制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甘氨酸和 γ-氨基丁酸的释放淋巴、血菌(芽胞)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 破伤风痉挛毒素沿着运动神经末梢逆行 脊髓前角、脑干阻止抑制性神经介质的释放屈肌和伸肌同时强烈收缩(骨骼肌强直痉挛)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脐带风 /七日风)致病过程3. 所致疾病:破伤风,脐带风 /七日风潜伏期:可从几天至几周典型的症状:苦笑面容牙关紧闭角弓反张等一、破伤风梭菌 (C. tetani)4. 免疫性破伤风免疫属外毒素免疫,主要是 抗毒素发挥中和作用 ;一般病后不会获得牢固免疫力 ;毒素释放量少,不足以引起免疫应答毒素与神经组织结合牢固、迅速获得有效抗毒素的途径是人工免疫 。

不能有效刺激免疫系统一、破伤风梭菌 (C. tetani)一般不进行涂片镜检和分离培养;典型的症状和病史即可作出诊断三)微生物学检查一、破伤风梭菌 (C. tetani) 防止创口厌氧微环境的形成:正确及时的 清 /扩创处理 ; 可疑外伤病人 :立即注射破伤风 抗毒素 (tetanus antitoxin,TAT)(皮试),可同时注射破伤风类毒素; 已发病者 的特异性治疗:早期足量使用 抗毒素以及抗生素 ; 预防 :破伤风 类毒素 ,白百破三联疫苗(百日咳死菌苗有免疫佐剂的作用,提高另外两个类毒素的免疫效果)(四)防治原则一、破伤风梭菌 (C. tetani)1. 形态与染色革兰 阳性 粗大杆菌;芽胞 呈椭圆形,位于 次极端;无鞭毛;在 体内 有明显的 荚膜 二、 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一)生物学性状2. 培养特性厌氧,但不十分严格;血平板上 双层溶血环 (靶样溶血): θ毒素 引起的 透明 溶血 内 环; α毒素 引起的 不完全 溶血 外 环;蛋黄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出现乳白色浑浊圈,是 α毒素(卵磷脂酶)分解卵磷脂所致,称 Nagler反应;Nagler反应(+)卵黄琼脂平板二、 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代谢活跃,分解多种糖类,产酸产气;庖肉培养基 中分解肉渣中糖类,产生大量气体,肉渣呈红色;牛奶培养基中,分解乳糖产酸,酸使酪蛋白凝固,同时产生大量气体,冲散凝固的酪蛋白,可出现“ 汹涌发酵 ” (stormy fermentation)。

庖肉培养基 牛乳培养基-汹涌发酵二、 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二)致病性1. 致病物质产气荚膜梭菌能产生 12种外毒素根据 4种主要毒素( α、 β、 ε、 ι)的抗原性,将该菌分为 5个血清型( A~E);对人致病的主要为 A和 C型 , A型 ( 气性坏疽、食物中毒 );C型 ( 坏死性肠炎 )其中多种毒素即为胞外酶二、 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和次要毒素及其分型毒素 生物学作用 毒素分型 A B C D E 主要毒素 α ( al p h a) 卵磷脂酶,增加血管通透性,溶血和坏死作用 + + + + + β ( b et a) 坏死作用 - + + - - ε ( e p s ilon) 增加胃肠壁通透性 - - - + - ι ( iot a) 坏死 作用,增加血管通透性 - - - - + 次要毒素 δ ( d el t a) 溶血素 - ± + - - θ ( t het a) 溶血素,细胞毒素 ± + + + + κ ( k a p p a) 胶原酶、明胶酶、坏死作用 + + + + + λ ( lam b d a) 蛋白酶 - + - + + μ ( m u) 透明质酸酶 ± + ± ± ± ν ( nu) D N A 酶 ± + + ± ± 神经氨酸酶 改变神经节苷脂受体 + + + + + 其它 肠毒素 肠毒素、细胞毒素 + nt + + t + 大多菌株产生;± 某些菌株产生; - 不产生; nt 未研究 2. 所致疾病( 1) 气性坏疽 : 由 A型产气荚膜梭菌及其他梭菌引起 致病条件同破伤风; 以 组织坏死、水气肿、全身中毒 为特征;大量毒素入血局部生长繁殖 产生大量毒素和酶细菌侵入肌肉组织毒血症全身中毒症状( 40~100%死亡率)卵磷脂酶、透明质酸酶分解肌肉组织中的糖类,产酸产气气肿挤压软组织和血管,影响血液供应,肌肉坏死,病变部位水肿二、 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2. 所致疾病气性坏疽2. 所致疾病( 2) 食物中毒 : 食入被该菌大量污染的食物(主要是肉类)感染菌株: A型菌株致病物质: 肠毒素症状:腹痛、腹胀、水样腹泻;无热、无恶心呕吐,可自愈( 3) 坏死性肠炎感染菌株: C型菌株致病物质: β毒素症状:剧烈腹痛、腹泻、肠黏膜出血、伴血便二、 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三)微生物学检查气性坏疽发展迅速,后果严重,应尽早作出确实的细菌学报告,及早治疗。

直接涂片镜检深部创口取材涂片;革兰阳性大杆菌,有荚膜;白细胞甚少且形态不典型;伴有其它杂菌;早期诊断能避免病人截肢或死亡二、 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分离培养及动物实验接种血平板或庖肉培养基,镜检及生化反应鉴定;取细菌培养液 0.5~1ml静脉注射小鼠,进行动物实验动物躯体膨胀,解剖观察,脏器和肌肉有大量气泡,尤其肝脏最为明显“泡沫肝”;如怀疑产气荚膜梭菌性食物中毒,在发病后一日内,检出大于 105病菌 /克食品或 106病菌 /克粪便可确立诊断二、 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三)微生物学检查(四)防治原则预防无类毒素预防及时处理伤口,破坏和消除厌氧微环境预防性的使用抗生素治疗局部感染控制抗生素多价抗毒素高压氧舱法二、 产气荚膜梭菌 (C. perfringens)三、肉毒梭菌 (C. botulinum)革兰阳性 粗短杆菌;芽胞 呈椭圆形 , 粗于菌体 , 位于 次极端 , 使细胞呈汤匙状或网球拍状 ;有鞭毛 , 无荚膜 一)生物学特性(二)致病性1. 致病物质 —— 肉毒毒素对人致死量为 0.1µg,无毒前体 毒素 ;不耐热 ,煮沸 1分钟即可被破坏;致病机理:抑制乙酰胆碱释放,导致 弛缓性麻痹 。

乏力 —— 眼肌、咽部肌肉、膈肌麻痹 —— 吞咽咀嚼困难,呼吸困难 —— 死于呼吸衰竭蛋白酶降解三、肉毒梭菌 (C. botulinum)2. 所致疾病( 1) 食物中毒 该病是单纯性毒素中毒,而非细菌感染 ; 临床表现与其它食物中毒不同,主要为运动神经末稍麻痹 ,少见胃肠症状 2)婴儿肉毒症 感染者以 6个月以内的小婴儿居多,为细菌芽胞直接感染; 症状与肉毒毒素食物中毒类似,最先引人注意的症状是便秘,吸乳、啼哭无力 3)创伤肉毒中毒 创伤感染肉毒梭菌,毒素进入血液出现中毒症状三、肉毒梭菌 (C. botulinum)高致命毒素除皱危险大年轻半年换来三角眼(三)微生物学检查粪便、可疑食物和呕吐物煮沸杀死无芽胞杂菌;进行厌氧分离培养;毒素检查四)防治原则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和监督,提高防范意识 ;尽早根据症状作出诊断,迅速注射 A、 B、 E三型多价 抗毒素 ,同时加强护理和对症治疗三、肉毒梭菌 (C. botulinum)自学 G+粗大杆菌;无荚膜, 有芽胞 对氧极为敏感,一般厌氧培养不宜生长,常用艰难梭菌选择培养基 致病物质有:透明质酸酶、黏附因子和外毒素等外毒素有毒素 A和毒素 B。

毒素 A为肠毒素,引起肠液分泌,黏膜损伤等;毒素 B为细胞毒素,引起黏膜损伤和假膜的形成 所致疾病:抗生素相关性腹泻 Antibiotic-Associated Diarrhea;假膜性结肠炎 Pseudomembranous Colitis四、艰难梭菌 (C. difficile)属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包括 G+ 和 G- 的球菌和杆菌;在某些特定状态下,这些厌氧菌作为条件致病菌可导致内源性感染第二节 无芽胞厌氧菌(Nonspore-forming anaerobes)革兰阴性 革兰阳性 杆菌 球菌 杆菌 球菌 类杆菌属 ( Bacteriodes ) 韦 荣 菌 属 ( Veillonella ) 丙酸杆菌属( Propionibacterium ) 消化链球菌属( Peptostreptococus ) 普雷沃菌属 ( Prevotella ) 双歧杆菌属( Bifidobacterium ) 紫单胞菌属 ( Porphy romonas ) 真杆菌属( Eubacterium ) 梭杆菌属( Fusobacterium ) 放线菌属( Actinomyces ) 感染特征:1. 多为内源性感染,呈慢性过程;2. 感染无特定病型,大多为化脓性炎症 ;3. 分泌物或脓液黏稠,有恶臭,有时有气体产生;4. 使用氨基糖苷类。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