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翮 .; 支一 · 夏刚草 京杭大运河无锡段,北起常州与无锡交界的五 牧( 今属洛社镇) , 南到无锡与苏州交界的望亭 , 全长 4 1 公里其中, 无锡城区段 自 吴桥至下甸桥, 全长约 1 1 公里 , 是整个京杭大运河上唯一穿城而过的河段 , 而且开凿历史最久 , 古朴风貌浓郁 、 沿河景观丰富 它 , 犹如伟大的母亲, 不仅哺育 了一代又一代 的无锡 儿女 , 同时也孕育 、 发展 了这座素有太湖明珠之称 的 无锡城 一、古史 悠悠 三千 年 大运河无锡段的开凿 ,远早于隋大业六年( 6 O 1 ) 开挖以洛阳为 中心的大运河的年代 至迟 , 在春秋末 期的吴王夫差九年( 公元前 4 8 7年) , 这里 的运河就开 通了, 迄今已有 2 4 9 6年历史 又据《 越绝书》 等汉代文献史料记载 , 吴王夫差 所开的吴古故水道( 即江南古运河1 , 在经过今无锡东 乡的河段 , 是借用 了太伯渎的因此 , 如若把公元前 十二世纪末年太伯奔吴 、率领吴地百姓开凿太伯渎 也算进去 ,那么 ,无锡段大运河 的历史 ,就要长达 3 1 0 0多年了 1 .太伯 开渎 , 以御 旱 涝。
大约 在公元前 十二世纪末 的商代武 乙朝后半 期 , 周部落首领古公宜父( 后被尊称为周太王) 的长子 太伯( 也作泰伯、 大伯) 和次子仲雍, 为让王位于三弟 季历 , 一起离开岐山周原( 今属陕西省岐山县) , 南奔 荆蛮( 楚越之间的吴地) , 定居梅里( 即今无锡梅村) 他 们人乡随俗 ,断发文身 ,引领当地土著百姓开辟草 菜 , 兴修水利 , 并向土著百姓传授中原先进 的农耕技 术百姓拥戴太伯 , “ 从而归之者千余家 ,立为吴太 伯” ( 司马迁《 史记· 吴太伯世家》 , 并参见王充《 论衡 · 初禀篇》 ) 其“ 句吴” 国的都城梅里 , 就是今无锡东乡 的梅村( 见[ 唐] 张守节《 史记正义》 ) 据南宋《 咸淳毗陵 志》 和元代王仁辅所著《 无锡志》 等地方文献记载, 太 伯为了发展吴地的农业生产,曾率领百姓开掘了一 条以都城梅里为中心 , 东到漕湖 , 西到今无锡南门外 的人工运河 , 全长约八十七里 , 宽十 带大片沼泽地变为良田, 既能栽插水稻 , 又能种植小 麦 、 大麦 、 粟米 、 大豆等早熟作物 , 而且还便利 了水上 的交通运输百姓对太伯的恩德感激之至 , 遂将此运 河称为太伯渎。
这条人工运河 ,从 3 1 0 0多年前一直流淌到现 在它同始建于东汉永兴二年( 1 5 4 ) 的太伯墓 、 太伯庙 一起 , 组成 了有名的“ 三太” 古迹景观 , 是吴文化遗存 中最有代表性 的遗迹之一 2 .吴王夫差开通江南运河先秦时期的重要文 献 《 左传》有段重要记载 : “ 哀公 九年” f 公元前 4 8 6 年) , “ 秋, 吴城邗, 沟通江、 淮 邗, 原是一个诸侯小 国, 在今扬州一带 , 大约在春秋 中期就被吴 国并吞 《 左传》 的这段记载给我们留下了一条极为重要的历 史 信息 : 吴王夫差为 了北伐齐 、 晋等中原诸侯大国 , 争得“ 尊周 ” 的霸主地位 , 于公元前 4 8 6年秋天 , 在邗 地( 今扬州西北蜀 岗) 筑城 , 并开掘一条沟渠 , 连接长 江和淮河 ,以便从水路向北进军 这条沟渠因在邗 地, 故被后人称之为邗沟 现在 ,学术界都公认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是我 国大运河开凿最早 的河段然而 , 这“ 公认” 未必正 确 因为在“ 吴城邗 , 沟通江淮” 之前 , 吴王夫差已经 开通了长江 以南的江南运河 了东汉初年人袁康 、 吴 平所著 的《 越绝书》 上把这条运河称之为“ 吴古故水 道” 。
该书卷二《 吴地传》 中有具体的记述: “ 吴古故水 道 , 出平 门, 上郭池 , 人渎 , 出巢湖 , 上历地 , 过梅亭 , 入杨湖 , 出渔浦 , 人大江, 奏广陵 平门 , 是姑苏( 今苏州) 城 的北 门; 巢湖就是现在 苏州与无锡接界处的漕湖 ;历地即历 山 ( 今惠 山) 地 区, 就是现在的无锡市区: 杨湖即今无锡与常州接界 处的阳湖( 现已基本淤塞) ; 渔浦 , 则是今常州与丹阳 交界处的孟河 、 浦河人江 口这段文字 , 具体记述 了 “ 吴古故水道” 的起讫地点和全程走向当代许多历 史地理学家如褚绍唐 、 魏嵩山等都认为 : 它从姑苏城 的平门出发, 经巢湖( 漕湖) 、 太伯渎, 到历地( 今无锡) , 再从历山北面穿过古无锡湖( 3 Z 称芙蓉湖) , 再折而向 西 , 穿过杨湖( 阳湖) 到今常州 , 在常州之西的奔牛折 而向北, 经渔浦( 今孟河之口) 入长江, 最终到达广陵 伶 扬州) 这条吴古故水道 , 始凿于吴王夫差元年( 公元前 4 9 5 年) , 至迟在公元前 4 8 7年就已开通了因为只有 它的开通 , 吴王夫差才能紧接着在“ 邗” 地筑城并“ 沟 通江淮” 。
也就是说, 吴王夫差是先开通吴古故水道, 接着再开邗沟,开吴古故水道和开邗沟是同一个工 程的两个阶段因此 , 北宋学者朱长文所编撰的方志 名著《 吴郡图经续记》 和明代水利专家张国维所著的 《 吴中水利全书》 ,均将吴王夫差开凿的这条水道总 称为邗沟, 又称江南运河 南宋咸淳四年( 1 2 6 8 ) 的《 咸 淳毗陵志》 卷十五《 沟》 中也称: 毗陵郡郡城(今常州) 内分有南、 北两条邗沟清光绪版《 无锡金匮县志》 卷 三《 水利》 中则也称无锡城中直河( 即民国后所称之中 山河) 为邗沟 , 又称从阳山之北流入 阳湖的一段河为 北邗沟, 从阳山之南流人阳湖的一段河为南邗沟 现在无锡城区的古运河河段( 双河尖至清名桥) , 基本上仍是吴王夫差当年所开的吴古故水道( 江南运 河或江南邗沟) 的一部分, 其开凿历史, 比扬州的那段 邗沟至少要早一年 3 .黄歇立无锡塘、 治无锡湖战国后期 , 楚相春 申君黄歇请封江东(4 - 苏南地区) , 筑城于历山 无锡 惠山) 之西 , 并率领百姓“ 立无锡塘 ” 、 治“ 无锡湖 ” ( 见 《 越绝书》 第二卷《 吴地传》 ) 。
所谓“ 塘” , 就是堤岸, 立 塘治湖, 即在无锡湖中筑立堤坝 , 将吴王夫差所开通 的江南运河穿越无锡湖的一段与湖分开, 河归河, 湖 归湖 , 更利于运河的通航和湖水的控制 原无锡湖中有一小岛, 系历 山余脉 , 本无名字 黄歇立无锡塘、 治无锡湖之后, 它成为运河中流的一 个墩, 因墩基为岩石构成, 得以永久保留 后人为纪念 治水有功、 为民造福的黄歇, 特将此墩命名为黄埠墩 现在,黄埠墩已成为无锡古运河上一道重要文 脉 , 一处标志性的历史景点 , 也成为京杭大运河无锡 段悠久历史的实物见证 4 .隋代江南运河无锡段的变迁隋炀帝杨广为 了便利漕运和军事运输, 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 开凿 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 , 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 整个 工程分四段进行大业元年( 6 0 5 ) 起 , 开凿通济渠, 由 洛阳通到淮水 ; 同年又开山阳渎f 疏拓古邗沟) , 从 山 阳( 今江苏淮安) 到扬子 江苏扬州之南) 人江大业 四年( 6 0 8 ) 开永济渠 , 引沁水南达黄河 , 北通琢郡( 今北 京) 大业六年( 6 1 2 ) 开江南河, 从京口(A ~ C/ t 江) 到余杭 ( 今杭州) 。
至此, 这条长达两千多公里的南北交通大 动脉便全线贯通了很明显 , 由洛阳向东北到琢郡的 永济渠和向东南通淮水 的通济渠 , 工程很艰 巨, 所用 时间也较长;从山阳向南到长江的山阳渎和从京口 到余杭的江南河 , 因利用原有河道较多, 工程也相对 较小, 故所用时间也少一些其中, “ 江南河” 的苏南 段, 是在吴王夫差所开吴古故水道的基础上, 局部裁 弯取直、 舍远就近 , 再加以疏拓而成 舍远就近的改道主要有两段:一段是从今常州 向东南 , 经横林 、 洛社直达无锡北 门外 的双河尖 , 不 再穿过阳湖、 经阳山之南和之北到无锡双河尖 另一 段是从无锡南门外今清名桥一直 向南 ,经今望亭直 达苏州 , 不再从清名桥之南折而向东, 经太伯渎 , 穿漕 湖, 到达今苏州平门 从无锡双河尖南下, 擦过当时无 锡城东侧,直达今清名桥附近太伯渎之西口的一段, 则仍是吴王夫差所开吴古故水道的原河道未改 二 、 运 河穿城 特色 多 大运河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一条黄金水道 ,它既 促进了这一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和繁荣 ,也促进 了 沿河许多城市 、 集镇的形成和发展 无锡就是由这条 黄金水道孕育出来的一座历史文化名城。
大运河无锡段的最大特点 , 就是穿城而过它几 乎把无锡老城区平分为二 清雍正四年( 1 7 2 6 ) 拆无锡 县为无锡、 金匮二县后, 正好将运河以东的半个无锡 城划归新设的金匮县,运河以西的半个无锡城仍属 无锡县 这种特殊格局, 是整个京杭大运河沿线数十 个城市中所独有的 除了穿城而过之外,大运河无锡段还有许多特 色也是其他城市少见的 1 .通江连湖 山青水秀大运河无锡段 , 北有锡 澄运河 、锡北运河等多条支河贯通长江 ,南有直湖 港、 梁溪河等支流连接太湖; 惠山九峰逶迤于右, 芙 蓉古湖巨浸于左水清岸阔 , 支河众多 , 山色秀美 , 湖 光旖旎这就使古城无锡不仅成为江南水利调控之 要冲、 水上交通之枢纽 , 而且历来都是风景游览之胜 地 早在唐代, 著名文人皮E t 休和陆龟蒙等就慕名而 来, 在此放舟荡桨 , 作“ 烟水之游 ” , 留下诗篇和佳话 2 . 城 内城外, 支流纵横 大运河从吴桥起 , 便进 入无锡老城区它在城外和城内, 分出许多支流, 形 成纵横交错的河网 首先在城外 , 分出内外两道护城 河 , 平面略呈双环形 、 龟背状 外城河是从北 门外江 尖渚附近向东和向西分 出的 ,分别经东门外的亭子 桥和西 门外 的兴隆桥再折而向南 ,到南门外跨塘桥 北侧与大运河主流会合 。
内城河从原北 门水关之外 向东向西分 出,各 自环绕明嘉靖年 间所筑无锡城墙 ( 今解放环路)向南 ,分别经过原东 门吊桥和西门吊 桥 , 到南门水关附近与大运河主流会合 在城 内, 从大运河主流( 称城中直河) 上 向东分 出 一条弓河 、 九条箭河 ; 向西分出胡桥河 、 玉带河 、 西溪 和束带河弓河在东城墙 内侧 , 因形似弓背而得名 ; 而穿城运河( 直河) 则成为弓弦, 故又称弦河 九条箭 河分别横向平行排列在弦河与弓河之间,依次称一 箭河 、 二箭河 , 直至九箭河 , 组成” 一弓九箭” 之状 玉 带河在古城西北部 , 环无锡县署之内城墙 , 犹如知县 官官袍上的腰带 , 故有此名束带河在古城西南部 , 先经过孔庙和县学之前 ,又称学前河 ,再环绕其一 周 , 犹如读书人之腰带 , 故有此名 从总体上看 , 穿城 而过 的大运 河主流犹如中轴线( 脊梁) , 分出“ 一 弓九 箭” 和“ 玉带 、 束带 ” 以及 内外护城河 , 形成 了双环形 龟背状的河 网格局 , 可谓十分神奇 明代嘉靖以前 ,无锡城区的运河一 向是以城中 直河为主航道的之后 , 由于直河两岸的街市和民居 不断向河中侵 占, 河道逐渐变狭变浅 , 再加上重筑了 砖石城墙并设 置了南 、 北水关 , 大船 、 重船尤其是漕 运船只难以从城 中而过 , 故改从城外的护城河航行。
具体的航线是 : 大船 、 重船 、 漕运船 , 一律从城东的外 城河 ( 即今羊腰湾经火车站前之环城运河)航行 ; 官 船 、 轻船 、 小船则从城西的内城河来去 这就是后来 所说的大运河从无锡环城而过的由来 3 .水弄悠然 . 人 家枕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