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诗歌意境说“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种重要范畴,它是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具有咀嚼不尽的美学特性意境作为中国独有的美学概念,在中国美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发展历程构成了中国美学史的一条重要的线索千百年来始终都受到学者人们们的注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一、王昌龄在《诗格》中“意境说”王昌龄是一位诗人,在星光闪耀的唐代诗人群体之中,她以擅长七言绝句而享誉中原她的绝句被誉为“盛唐高亢之音,七绝压卷之作 无论写作的是什么题材,体现什么感情,她总是采用或是高昂开朗,或是雄浑跌宕的风格,透露着一种刚健爽朗之美另一方面,王昌龄还是一位诗歌理论家,《诗格》是她唯一的一本有关文艺理论的著作她在《诗格》中说: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物境一: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情境二: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在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意境三: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这段话从诗歌创作的角度,分析了意境发明的三个层次,觉得要写好“物境”,必须心身入境,对泉石云峰那种“极丽绝秀”的神韵有了透彻理解之后,才干逼真地体现出来;对于“意境”,作家必须发自肺腑,得自心源,有真诚的人格、真切的发现,“意境”才干真切动人。
她还探讨了意与景的关系,提出“诗历来言意,则不清及无味;历来言景,亦无味;事须景与意相兼始好王昌龄把“境”分为三类:“物境”,“情境”,“意境”这里的“境”事实上指的是艺术思维的材料、对象物境”是指自然山水的境界;“情境”是指人生经历和生活感受的境界;“意境”是指内心意识的境界,是心中的想象和幻想我们注意到,王昌龄的这三重境地均有着非常明确的规定性: “物境的特性是“得形似”情境”的特性是“得其情”意境”的特性是“得其真”显然,,“物境”并非指纯客观的景物客观景物需要被“神之于心”而达到“莹然掌中”的限度,在此基本上“然后用思”,也即一种心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最后才可“了然境象”而“得形似”这个“形似”其实就是刘勰所说的“状溢目前”之“秀”不同的是,刘勰是从鉴赏角度而言,王昌龄是从创作角度论因此她所说的“物境”是指诗歌创作可以使意象“状溢目前”的一种境地物境”中自然包具有“情”而“情境”是在“物境”基本上更高一层的境地显然“境”之“情”与“物境”之“情”自有不同这得注意几种字: 一种是“皆”字——“皆张于意而处在身”情感自然是“娱乐愁怨”多种多样在“物境”中,心物交互作用比较单一,只是一种或少数几种情感与物交融。
而在“情境”中,多种各样的复杂的情感同步迸发, 创作者需要同步体味多种复杂的情感一种“皆”字突出了情感的广延度固然,多种情感的迸发都离不开同一种触发点,“情境”是以“物境”为基本的二是一种“驰”字—— “然后驰思”创作者的这种情感体味并非是定量的、静态的因景生情,情中全是景,景中满含情,情境互激互发,构成一种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并且这个过程越来越剧烈,像是脱缰的野马同样恣意驰骋一种“驰”字点出了情感运动的剧烈限度三是一种“深”字——“深得其情”得形似”自然也能得“情”但“情境”中的“情”却是一往情深,进一步事物的核心,体味生活的本质一种“深”字强调了情感的深度可见,“情境”高于“物境”的地方就在于情景相交相融使丰富、复杂、细致、幽微的情感得到充足完美的呈现再看“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要注意这个“亦”字情境”中有“张于意”句,显然这个“亦”字正是针对“情境”而言的也就是说,诗艺要达到“意之境”,需要经历跟“情境”相似的一种过程即深层的情景交融过程换言之,“情境”与“意境”在经历一种相似的过程之后,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效果: 一“得其情”;二“得其真”因素何在?要明了多种缘由,先得明了这个“真”字。
王昌龄觉得,我们的艺术造诣在“得形似”、“得其情”的基本上,还要更进一步她究竟还想“得什么”呢? 王昌龄想要得到的是某种超越具体形质的个体的东西这个“真”即艺术之本真西方模仿说觉得真实地再现具体物象即为达到了艺术之真中国美学则不同王昌龄的“真”是同“似”(“得形似”)相比较提出的,“真”是一种与“似”对立的范畴:“似”就是孤立地描绘客观物象的外形,“真”则规定进一步体现自然山水的本体生命王昌龄把达到了“真”的“诗”称之为“意”意”一般指思想情感王昌龄之因此选用“意”来表达诗艺的最高境地,就是由于“意”能表达一般的思想情意, “意境”和“情境”都需要经历—段情感剧烈丰富、充溢弥漫的过程也有人觉得,王昌龄的三境说是受了“禅境说”的启发,它们具有如下相应关系:禅诗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物境↓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 情境↓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意境这样一种诗禅互相解释的说法更有助于我们对“三境”说作整体把握二、通过《参军行》来具体理解王昌龄的意境说在乎境的形成中,“景”是基本,“情”、“意”才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情中景”、“境中景”,并不等同于生活中自然形态的“景”,它既是唤醒诗人特定感情的“景”,也是在此种特定情感支配下所发明的“景”,因此,总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情上的激动。
因此,我们在欣赏古典诗词时一定要领略诗人描绘的意境之美,才干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以王昌龄的《参军行》之四为例来阐明:《参军行》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前二句“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是说青海湖上空的乌云遮天蔽日,横亙绵延达到数千里的祁连山被大雪覆盖,暗淡无光,气候阴森寒冷雪山下是矗立边疆的一座孤城,往西远眺则可以看到同样孤寂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诗人营造的是意境中的第一“境”:“物境”,有青海湖、乌云、雪山、孤城和玉门关这些物象由下而上,由近及远地排列组合,富有立体层次感,共同构成了西北边塞防线的萧索景色,也渲染了战争将至的紧张氛围,饱含着苍凉悲壮的情调紧接着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概括地论述了荒芜的沙漠,战斗的繁多,将士身经百战,连身上的铁盔金甲都磨破了读者就可以想见到官兵戍边时间长,外敌凶悍,战争的剧烈在这里诗人营造的是边疆将士战斗经历的“情境”本诗的前三句描绘了一种寒冷险恶的塞外环境,艰苦频繁的战斗情境最后都为了展示人物内心世界的“意境”诗中的最后一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戍边将士内心激情的直接表白:只要边患还没有肃清,就决不解甲还乡她们选择的是“只解沙场为国死,何必马革裹尸还!”,这是多么豪迈,多么悲壮的誓言!掷地有声、铿锵有力!就成功地塑造了一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富有爱国主义情怀的英雄群像,使人倍感诗境阔大,感情悲壮。
可以说王昌龄诗较好地体现了诗歌的三种境界综上所述,王昌龄“三境”说均涉及于目前讲的意境范畴中但三者处在不同层次,“物境”处在主观对客观的认知摹写阶段,为意境学说之初步;“意境”处在主客观互相作用、互相融合的阶段,为意境学说之重要思维过程;“意境”则处在主客观融会贯穿后,升华而成圆融之“境”的阶段,为意境学说之最高层次可见,王昌龄“三境说”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紧密相连的,三境是具有层次的整体,层层联合,层层推动在上面的《参军行》中,正是有了前两句那种含蓄丰富而又色彩鲜明的物境描写,才有了背面的浓烈抒情,体现了边关将士不破边敌誓死不回的壮志豪言读者才干被这恢阔的气象,悲壮的情调,深远的意境所折服感动,才干理解诗人描写的悲凉凄苦的战争生活,边疆将士的英勇顽强,增强读者的审美感受可见王昌龄的诗洗炼锤琢达到完美,不愧“诗家夫子王江宁”三、王昌龄对于“意境”理论的奉献 1、第一次锻造了“意境”范畴,是国内意境论中“情景交融,象外之象”观点的雏型 唐代是佛教中国化的时代,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当时,朝野上下,无不信佛,文僧之间的交往也比较频繁王昌龄不仅以诗的方式与僧人交往,并且还以禅意吟诗或以诗参禅。
因而,她借助禅境谈诗境是很自然的事虽然王昌龄的“意境”观念在很大限度上就受到佛教的影响,但她的美学思想并非是所有归于佛教的影响例如说,她的“物境”、“情境”在佛经中便找不到根据2、第一次明确的论述了“意境”的形态问题王昌龄明确的将“意境”划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形态,这分别是对山水诗、抒情诗和哲理诗创作经验的总结这对后人对“意境”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例如,近年来的范宁、陈良运和王洪等人的有关文章3、第一次明确的论述了“意境”的发明问题一方面是取境,或是到现实生活中取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诗格﹒诗有三境》)“目击其物,便以心击之,深穿其境将外境内化为心境;固然,也可以“寻味前言,吟讽古制”到前人的作品中取境,但这并不是重要的另一方面是构境,或因思而得,或因灵感而得,《诗格》中说“思若不来,即须放情却宽之,令境生”“如其境思不来,不可做也”这里的“境思”即是带有形象思维特点的灵感,也叫构境思维而“境象”则是由若干个意象组合而成的内心之境,这是构境的产物最后是创境,“境象”一旦形成,到了“莹然掌中”信手可拈的时候,便“书之于纸”,并且做到“景与意相兼始好”《诗格﹒十七势》),这便是由“眼中之境”到“心中之境”再到“手中之境”的“意境发明的全过程”。
4、第一次论述了“意境”的审美特性王昌龄觉得,诗歌意境的审美特性,表目前作品的三个层面:一为“意象”层,不仅要故意、有象,并且两者要紧密结合,不能偏废只有两者完美的结合起来,才干让人觉出味道,给人带来美感二为“象外”层象外层是把意思藏起来,不直接说,只是以象暗示,她是对“意象”层的超越三为“语境”层,诗歌的意境最后要用语言文字体现体现出来,因此有语境层总之,“意象”层、“象外”层、“语境”层三者合一,便既是“意境”的审美特性,也是王昌龄所说的“意境”的基本内涵她的这种美学思想,对于唐宋后来的“意境”理论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她的“意境”说标志着“意境”美学的正式形成。